《闽宁纪事2022》有感心得
推荐文章
节目全篇拟分为《点亮梦想》和《征途路上》,通过讲述厦门大学研究生援宁支教团23年支教和福建援宁工作队建设闽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帮扶故事,让普通人寻梦、追梦、圆梦的故事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闽宁纪事2022》有感心得9篇,以供大家参考!

《闽宁纪事2022》有感心得1
2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此次脱贫攻坚表彰,既是对之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阶段性总结,也是一项接地气、树导向、得民心的活动。每一名获奖同志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他们是脱贫攻坚的中坚力量,是困难群众的朋友家人,这群人肩上扛着三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
品味不懈奋斗的“金字招牌”。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应当一以贯之地坚持。回望来时路,8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从起初全国无数贫困地区的真困、真穷、真难,到“最贫困的堡垒”相继被攻克、“最贫困的地区”相继脱贫,都离不开无数扶贫工作者的`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可以说,脱贫攻坚的致胜密码就藏在扶贫工作者的不懈奋斗中。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他们用自己的始终坚守、默默奉献,把双脚放在泥土中,舍小家为大家,一心朴实干工作,尽己所能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指数”。放弃的是与家人团聚的时光,缺席的是孩子的成长,收获的是百姓的交口称赞和无数满意的笑脸。
品味攻坚克难的“金字招牌”。在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之初,有的大山里的地区没有路,有的贫困的山村没有安全饮水,有的困难群众住的是危房……没路就修路、水不安全就安净水器、住的是危房就进行改造,村上没钱就立足实际、研究谋划产业项目,帮助村民致富增收。无论是困难群众自身有惰性,主观上不愿意行动起来的思想问题,还是看似无从下手的巨额负债,小到群众家里的屋顶漏水,大到整村脱贫摘帽“落后村”华丽转身变成“示范村”,都在他们的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中逐一解决。在困难挑战面前,他们没有丝毫犹豫退缩,有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魄力,有的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就这样,一块块攻坚克难的“金字招牌”在困难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熠熠生辉、绽放光彩。
品味团结互助的“金字招牌”。中国的减贫方略和伟大成就,不仅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璀璨华章,也是人类发展史的宝贵财富。璀璨宝贵的背后,是团结的力量。正是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齐心协力,才形成万众一心、埋头苦干的大扶贫格局,才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才把扶贫方略落到实处,不断夺取脱贫攻坚新胜利。众人拾柴火焰高。如果没有各个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各条战线工作者们的紧密合作,就没有扶贫政策的落地见效,就没有帮扶措施的有力有效,就没有扶贫项目的蒸蒸日上、蓬勃发展。因此,要擦亮团结互助这块“金字招牌”,将脱贫攻坚战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的劲头保持下去。
岁月终将流逝,但精神烛照未来。让我们乘着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东风,汲智慧和力量,扛起三块闪闪发光的“金字招牌”,在前进道路上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闽宁纪事2022》有感心得2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月25日在京举行,伟业功成,映照百年大党不变初心,看得我热血沸腾、由衷自豪,我的奶奶看得也直抹眼泪。又逢元宵佳节,奶奶便用家乡流传的捏面灯习俗,捏了一个憨态可掬的牛,还特意染红了,寓意祖国和全家牛年红红火火。今年是党的百岁诞辰,是吹响脱贫攻坚走向全面乡村振兴号角的一年,我又让奶奶捏了两个牛灯,祈愿百年大党永远年轻,祈愿乡村振兴如脱贫攻坚一般早日胜利,祈愿涌现更多“三牛”,齐心聚力点亮复兴之路。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灯芯”,为脱贫攻坚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根本保证。百年大党一路走来成绩辉煌,首次实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小康愿景。坚持党的领导,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脱贫攻坚这件“大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办好;只有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里,绝大部分党员干部不负使命和重托,他们中有的长期超负荷运转,有的一心工作没时间照顾家庭孩子,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从向绝对贫困宣战到群众真脱贫,再到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老百姓的幸福没有终点线,各级党委和政府不能松懈,还需锚定“十四五”发展规划,坚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乡村振兴摆在突出位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组织优势、组织动力、组织引领,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政策支撑和资金投入是“灯油”,为脱贫攻坚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保障。实现脱贫攻坚的伟大壮举,是对历史和人民的答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是构建、优化体制机制,采取更加集中的政策支持、更加精细有力的举措。在顶层设计上,党和国家不断加强系统布局,坚持“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制定“五个一批”脱贫措施,提出“六个精准”基本要求。坚持政府投入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和项目布局,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开发的投放,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脱贫。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尽管脱贫攻坚显著成就,但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存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难度一点不亚于脱贫攻坚,需要借鉴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和机制办法抓好乡村振兴,强化资金支持,优化资金配置,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各方参与形成合力是“灯基”,为脱贫攻坚也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动力。涓滴成海,众木成林。脱贫致富不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党和国家弘扬了中华民族“守望相助”“乐善好施”“达则兼济天下”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不断增进东西部相互协作脱贫攻坚,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不断鼓励支持引导社会资源、力量重心下沉;广泛宣传学习脱贫攻坚中的先进典型,激励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行动起来、艰苦奋战,充分彰显团结伟力。乡村振兴已实现良好开局,但基础仍旧薄弱,想要实现大发展需要有关方面协同发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需要各级各部门协同配合、履职尽责,培养新生代农民和乡村人才,增强其内生发展和致富能力,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闽宁纪事2022》有感心得3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企业延迟复工,贫困考虑安全问题不出工;采取封闭社区、封村、封路等措施的地方,部分扶贫产业原料运不进、产品卖不出去;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暂时难到岗到位,只能靠电话、微信沟通联系。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出现了,我们能否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呢?
如期完成脱贫任务,要靠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坚持精准扶贫,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同时我们也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真抓实干。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刻分析,聚焦实际、鼓舞斗志,也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一定要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好,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闽宁纪事2022》有感心得4
2020年,注定不平凡。不仅仅是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席卷全球,更是因为在严峻复杂的疫情挑战下,中国誓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不平凡的年份,不平凡的梦想,决定着全国-的脱贫议题备受瞩目,决定着代表委员的扶贫建言备受期待。
作为“花的精力最多”的一项工作,脱贫攻坚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心头大事。2019年,在内蒙古代表团嘱咐“打好脱贫攻坚战”,在甘肃代表团强调“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在河南代表团强调“按时按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福建代表团要求“增强脱贫措施的实效性”……习近平总书记连续7年在全国-同代表委员共商脱贫攻坚大计,那些重要的指示和金句,不仅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更转化为务实有效的基层行动。因而,百姓更加期盼今年-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脱贫攻坚决胜决战铺下决心的“压舱石”、夯入信心的“定盘星”。
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时间记录着沧海桑田、初心不改,书写着岁月豪迈、硕果累累。目前,全国贫困人口还有55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全国贫困县减至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尽管我们已经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但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时间紧迫,形势严峻,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本来就极具挑战,疫情又增加了难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集中力量啃下脱贫硬骨头,多措并举巩固成果”。全国-召开,再动员、再部署是题中之义,目的就是要响鼓重锤,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然而,随着越来越多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摘帽,一些地方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全国-既是戮力同心的“议事厅”,又是拼搏奋进的“加油站”。当此之时,代表委员更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指示为指引,认真建言资政,以务实的态度,最大限度汲取民意、提振信心,激发“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的战斗力,为脱贫攻坚凝神聚气。
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战贫叠加战“疫”,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好最后冲刺、打赢这场硬仗,怎样巩固成果防止返贫,又如何在脱贫之后做好乡村振兴的衔接文章,将成为各地民众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共同热议的话题。其中,许多难题亟待扎实研究、理性解决,许多矛盾急需谋划良策、寻找出路。代表委员们中间不乏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更应发挥联系面广、专业性强的优势,扛起“一言兴邦”“一言利民”的担当,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瞻望前路,脱贫攻坚依然任务繁重,所有中华儿女都在期盼,代表委员们议政建言的担子不轻。为了让脱贫摘帽成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期待-会场上传出更多求真务实的好声音。
《闽宁纪事2022》有感心得5
打赢扶贫攻坚战需要激发各级内生动力,必须要发挥干部的关键作用。
打赢扶贫攻坚战,干部最核心的要义体现是:担当!
首先,“职责”担当。党员干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职责,需要的是一份主观职责感,时时心系群众,躬身力行。其次,“颜值”担当。转变思想作风、强化职责意识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各党员干部要首先树立表率形象,发挥先锋作用,进取强化自身出资、出力、出智、出技的引领本事,打造一方水土的“颜值”效应,树立榜样,唯是共瞻。再者,“灵魂”担当。统筹帮扶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因村施策、因地制宜做好扶贫实施工作,深入联系贫困群众,群策群力,切实解决贫困户实际问题。每一个环节背后体现的是凝聚力,一种由上而下、由内而外的号召力,党员干部要敢于开拓创新、大胆探索,振奋人心,厚积并广发。
打赢扶贫攻坚战,干部最重要的价值体现是:统筹!
一是因时因地组织实施好产业化发展项目,为扶贫攻坚打下坚实的基础。从项目策划、资金支持、产业管理以及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做到进准把握,大度调节,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久久为功。二是加强监督,完善激励机制。逐步健全系统监督体系,构成与扶贫工作相适宜的管理办法,完善扶贫工作人员管理激励长效机制,培养多元化的扶贫主体,首尾兼顾,标本兼治。三是多方位“引智”。农业信息、旅游资源、人事人才服务、教育医疗等等各方面智力系统、科学有序地引入,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意识额缺乏,从而增强发展本事,带来直观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