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围城个人读书心得
《围绕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是一部读来如滋如味,回味无穷的奇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有关围城个人读书心得,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有关围城个人读书心得1
美国的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写过《爱的艺术》一文,其中提及共生有机体这一概念。在其论述中,认为好的共生状态应当是,一个个体因为另一个个体的存在而得以升华,两者的心理上,是相互依赖的。这是一种共生关系,而绝不应该是一种控制或者不对等的存在。
爱情里的双方,应当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便意味着双方都应关注对方的存在,是一种对等的共生而非寄生。如若因着张爱玲的状态,低至尘埃里却依然欢喜,总是存在着力竭之时。因为她是在一个不对等的状态之下存在着,她必将在围城之中受到煎熬而“想逃出来”。
爱情,应当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一种基于对方而带来的愉悦感。但“给予”其实是一个复杂的双层含义的词语。给予绝不仅仅只是“给”,也不是放弃,或者被别人夺走东西或做出牺牲。对于一个有创造性的人而言,“给予”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予”的过程,他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他可以发现他不依赖外界的输入而自发产生的内在的力量。“创造性的人”的创造性便在于此,可以独生产个体存在所需的力量。
而爱情中的独立,便意指于此。爱情之中的人,应当至少具有创造性,正如同一棵植物,生产着成长所需的物质。
然而,共生有机体的形成,可能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如何在两个人的相识相伴中得以升华,并非是一个容易解答的问题。
在步入婚姻的殿堂时,每一个人似乎都需要完成一个超越——超越过去那种只有一个人的生活。个体在真正的成长之前,似乎都是一个“非生产型性格结构”的人。何来此说?个体在原生家庭中,其实都是作为一个被供养的对象而存在的,父母面对子女是,无所取的状态可能会让一个人没有足够的意识去关注“给予他人”。即使是能够关心他人,如何做到无索取的给予,仍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如何从一个需要外界供给的动物转化为自给的植物,这种转化的过程充满着痛苦与挑战。
而我们的生活中,多少人便是如同方鸿渐等人一般,是生活在一个需要物质供给维系的动物世界里,每一个人都被社会的洪流裹挟着、被动的前进着,能有几人得以以坚定地意志去关注自己的精神状态而非是否饿肚子。
这种对精神成长的忽视,一是出于对社会洪流难以抵抗的处境,另一个便是对精神成长缺乏关注。而且,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成长,是一个折磨人的过程,充满着对自我的否定、怀疑、需找、融合的过程,或许,这是条“少有人走的路”。
我们的前辈们似乎总结出了另一条捷径,以减少因为精神状态的差异而导致的婚姻失败的可能,那便是“门当户对”。相似的背景下的两个人精神层面的差异小,冲突会减少。然而这种结合可能多数时候只是减少了冲突的可能,却不见得能够会因“结合”而带来两个人的升华。这种结合,更多的是减少出现矛盾的可能,不至于“想逃出去”,至于是否能乐在其中,便不得而知了。
爱情与婚姻,或许真是一个永恒之难题,几千年的纷纷议论,也未见其果,或许,我们也只能在围城的内外,体验着、观看者芸芸众生相。
有关围城个人读书心得2
是曾经的俗人俗世纷纷扰扰为他设了一座悲哀的城,抑是不愿踏破围城的自己不做挣扎?只听得最后鸿渐与柔嘉永远不断地争吵,诉说着内心的.烦恼,不息于耳……
钟书先生写的《围城》一书,展示了方鸿渐这个小人物一生的故事,只觉得既可笑又可悲。和苏文纨的爱情,原本便是一场闹剧,文纨的自视清高,使得方鸿渐只得敬着她。文纨以为走进了他的围城,不过一直在城外打转罢了。唐晓芙的温婉,也许才是他想要的。但晓芙不是优柔寡断的方鸿渐,告别了他便在泪花中目送他远去。夜阑尽处,闪烁的心火,映出决绝的容颜。孙柔嘉的精明,让方鸿渐竟一步步走进她的城。但这并非他本意。于是最终只换来无休止的争吵。在三闾大学的知识分子中,方鸿渐看到了圆滑,迂腐,一切让他不适,这再也不是当初他梦想的大学了,但他依然未作挣扎。一切的一切,如书中所言,如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方鸿渐注定是一个悲哀的角色。悲其不争,哀其不幸。当在文纨,柔嘉的咄咄逼人中,他只得屈服。他就是这么一个人吧。可当他遇到晓芙,他愿意与骄傲的文纨做一个了结,只想倾诉内心的想法。可当说了之后,明明被他感动的晓芙却说不愿看到他,他本愿为她付出一切却再未回头。爱,是沧海遗珠。
有时,爱是坚韧的东西,可有时,它只是一池碧水,一榭春花,一陌杨柳,一窗月光,天明之后,就要干涸,萎谢,褪色,消失,短暂到,不能用手指写完——等待。
可即使方鸿渐与唐晓芙走在一起,或许结尾也不是那么美满。就如他心心念念的三闾大学,曾以为会干出一番事业,最终却也无法结尾。正应了小说题目——围城。人们总有想得到的东西,爱情,事业,梦想…可当你真真切切的得到了之后,你却觉得想逃脱一切,忘了最初的目的。
一个人最困难的不是追求,因为你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最难的是坚守,坚守最初的信仰。
这让我想起一位先贤,庄子。飘摇不羁,轻轻拂过尘世万千。他冷眼看尽世间不平却牵肠挂肚,到底是无法看穿。面对张口即得的楚国相位,他心中又何尝不是思绪万千。先秦诸子,谁不想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但他最终选择了朝敦夕月,落崖惊风。“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他明白那是自己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的一生只属于明月清风。面对名利,他一直淡然以对,心中清泉不卷起一丝尘泥,心中明月朗照乾坤。
如今,我们不会选择像庄子那样成为一名隐士,但依然要坚守住那份清风明月自在怀的心境。
也许人多是这样,你不舍,他舍,你舍得,或者他就舍不得,如果离开是必然,不如留一个空白,即使不回头,日后想起也不会觉得那么逼仄。那么看来,唐晓芙当初的离开,在看似遗憾的背后,却是最好的决定。
在生活的座座围城中,我们拼命的到城里去,最终却倒想出来了。也许一开始就不要进去便没这烦恼了。可我们的一生总该有些追求啊,最重要的是,在得到后的淡然。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否则,就像方鸿渐一样,生活在永远的痛苦中。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可即使时光千回百转,当我们回归心海深处,那片幽蓝深静中,我是鲛人,依然会为你落泪成珠。
有关围城个人读书心得3
《围城》这部书的经典性自然不必多说,他的作者钱钟书老先生自然也不必多说,但提及钱老先生,却想起了与自己相关的一件小事。
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是在哪里,读到了一篇有关复旦大学一位老校长的文章。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后来回想起的时候一直把钱老先生当成这位老校长,甚至出于这个原因,还一度想到复旦去求学,但还是未能如愿。直到有一天猛然发现钱先生根本没做过什么校长,自己突然感觉这个世界是假的,赶紧去旦旦的官网翻遍了从建校以来所有校长的名单,确实没能发现他的名字。还是蛮失望的。但至今也不知道当时看的那篇文章到底写的是谁,自己又是怎样把钱老先生当作是那个人的。
“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是书中最为经典的文字之一,也是最初吸引我去读这本书的原因。当时初看这句话,感觉写的好含蓄,这“城”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要把他“围”起来?他和《边城》会不会有什么关系啊。但读了原文才发现,这句话的原话是“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那时才发现,这句话讲的并不含蓄,反而是不能够再巧妙的了。当然,《边城》也是和他没有任何关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