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呐喊阅读心得体会(2)

关键词: 呐喊小学生阅读心得体会,呐喊读后感,呐喊
德洁0 分享 时间:

我猛地睁开眼睛,冷汗将背后的衣物全部打湿,无视左右或好奇或埋怨的眼神,像失水已久的鱼儿般努力且急促的呼吸着。一阵阵的惊恐之中伴随着我的一丝小庆幸-幸亏幸亏,我不在书中,不在书中那个时代。……但如果是,我是谁?

假如我是作者的大哥……

我是大哥。我吃人。起初我也很害怕,因为我身边的人都吃人,他们将人肉慢慢咀嚼吃的啧啧作响,不时地舀出一碗汤来喝。看着他们吃的畅快淋漓除去害怕我竟然生出了一丝好奇。那人肉,究竟是怎样的滋味?这样想着,我竟不知何时走到了不断翻腾着人肉汤锅前。围坐在汤锅前啃着人肉的他们全都抬起头来愣愣的盯着我看。就像是在打量我那一块肉适合清蒸,哪一块适合红烧。我梗着脖子进不得也退不得,左右为难。就当我腿软的将要跪下时,一个东西突然砸向我,我条件反射的伸手去接,是一块人肉。在他们期待的眼神中我尝试着咬了一口,有些苦但是很香,于是我大口的嚼了起来。人群再次热闹起来,我们吃着人肉喝着人肉汤,有说有笑像是吃着普通家常菜那般。人来人往,不曾有人停下也不曾有人出声询问。我们就这样吃了一个又一个的人。渐渐的我发现自己无法站在阳光之下,那会使我紧张和焦虑。后来事实证明我是对的-那个扔给我第一块人肉的人竟然被太阳晒成了渣滓。但是想要吃人肉的欲望越来越大。我开始将目标放在了我的亲弟弟身上。他总是出现在阳光之下享受着太阳的沐浴,这使我很嫉妒也很害怕。所以我想尽一切办法逼他自杀来满足我对人肉的欲望……我知道,我没救了。要么被太阳晒成渣子,要么因为人肉而撑死。

假如我是闰土……

我是闰土。是六个孩子的父亲。我很穷所以我要拼命的赚钱,但是昂贵的地租、苛刻的地主、隔三差五来收税的大官儿们几乎将我挣得钱全部掠走。曾几何时我也很怀念那些扎猹的日子,怀缅和迅哥儿捕鸟的日子。前些日子老太太说他们要搬走了,迅哥儿也回来帮忙了,让我有空了去看看迅哥儿。我听后十分激动,带着老五就出门了。但是当我站在迅哥儿家门口时我犹豫了。像我这样的长工始终都不配和迅哥儿称兄道弟吧。正当我转身准备回家的时候,老太太出来了,她像平常一样欢喜的将我领进门,这时迅哥儿也闻声赶来了。我看着他一身长衫,短而硬的头发时候我惭愧的低头看一看我自己满是补丁的衣服。终究还是在迅哥儿期待的眼神中恭恭敬敬的叫了一声“老爷”。当我用余光看到迅哥儿僵硬了一下身体时,我知道,我们都回不去那个时候了。

假如我是孔乙己我会不会一身青衫去偷书被人打断双腿默默孤独地死去?假如我是阿Q我会不会一样的疯癫,空有理想而不去奋斗,充满可笑的好心态最后被枪杀?假如我是单四嫂子我会不会发现那些男人不是单纯是为了帮我,我的宝儿会不会不会因为我的迷信而死去?假如……

生活中哪来的那么多假如?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特定的悲哀和无奈。但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我们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而非牲畜。鲁迅先生最伟大之处就是以人性最大的丑恶来突出人性的美之所在。在这个不如此丑恶的社会,请做好自己。你就是你,不要被污浊“洗涤”了灵魂,不要放大心中的丑恶并将他具象化。永远对生活充满希望,活成自己和别人都欣赏的模样。做好自己,不忘初心。创造有爱的家构成有爱的国。

小学生呐喊阅读心得体会5

鲁迅先生是如此独特,如此博大,如此值得让我们这些后辈敬佩、模仿。所以,鲁迅先生的名作也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鲁迅先生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从《孔乙己》里面领悟到:鲁迅先生的本来目的是要表现世人的凉薄,我却从中看到了读书人的悲哀,自尊心强却无地位,可供卖弄的惟有学问而已,可是学问在世人眼中算什么呢?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方面并非象西方小说那样大段大段的描写,而是抓住最具特点的地方寥寥几笔传写精神,这就是他写作的独特之处。《孔乙己》中写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上流社会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酒店是人们取笑的笑柄,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了个半死,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像《故乡》时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麻木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而《狂人日记》的优秀之处在于他用了日记体和精神病人的内心独白这种手法。狂人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是先觉者的形象,而且庸人不加分析地就认为他说出真实是一种威胁,尽管那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东西。我们活在谎言中,还有就是对他恐惧的也多是这个社会的被奴役者,但他们不仅不理解他,反而本能地就认为他追求真实和人道是不正常,拼命地想让他从青春期的发疯状态恢复到适应社会认可社会潜规则的正常状态,果然他最后赴某地候补矣。可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已经与普通的庸众合流。从而,维护黑暗的已经不仅仅是统治者本身,而是整个社会,他们对真实和反叛本能地恐惧。

如果要问我最喜欢《呐喊》中的哪部小说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阿Q正传》。自然,就象哪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说,人们争吵不休没有定论一样,对于哪篇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人们肯定也有不同看法。但《阿Q正传》得到了最大多数的认同应该是事实,而且也成了世界名著。那么这部鲁迅的最长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是他对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的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他的语言总是独特又印象深刻,但在本篇小说里表现得尤其突出。《阿Q正传》中的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不能真正觉悟,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阿Q是旧中国未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在未庄,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所以被人叫着阿Q。他是勤劳,专做短工,但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负却又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他常为生计发愁,而关于妇女和婚姻,他还要合乎圣贤经传。野蛮的压迫剥削使他贫穷无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从他深恶革命到神往革命,都表现他对革命对象,革命目的等的认识都是极其模糊的,是小农经济的闭塞短浅的心态。他的革命行动是去静修庵里胡闹。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时,他恨假洋鬼子,却又恨起造反来了,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却又愚昧不觉悟的表现。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与人之间的势利,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摧残反映社会的真实面目,也让当时的人民醒觉起来,对抗社会的黑暗势力。


小学生呐喊阅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观看最新一期初心映照新时代优秀观后感(5篇)

小学生2023清明祭英烈观后感5篇

学习五四运动精神心得体会5篇

2022教育实习心得总结报告大全

关于疫情的感悟说说

阅读呐喊的心得体会

丑小鸭读后感100字

174268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