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2)
“要义”的意思是要旨,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此书中所详述的自然是部分的中国文化。那怎么样的中国文化才算是重要的中国文化?这就需要一把尺来衡量,这把尺子横向的就是西方世界纵向的如同其所言是百年来未变的固有文化。就是究竟是哪一些的中国文化的基因使得我们和西方人不一样,使得我们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列强,使得日寇横行国土沦丧。我认为这就是梁漱溟先生写这本书的背景。另一点就是成书的时间上,《中国文化要义》第一次构思撰写时间是在1941-1942年之间,当时正是中日战争最后大博弈的阶段,初衷可能是来源于民族自省。真正成书是在1948年梁漱溟先生参加的国共和谈破裂之后,使得其书对于中国前途与命运又多了一份预示的意味。如果说清末洋务运动到民国时代是一个渐进的西方化过程的话。那么在1949年之后,新中国与过去的“割裂”和对于东西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学习,更是前所未有,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哪些要义需要被保留,哪些要义被历史遗弃,梁漱溟先生或许不会想到这么远(不能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待过去有特定历史背景的事件和人物)但有或许对于新生政权会期望一些什么,国民政府在大陆末期从战场到政经都一败涂地,尽失民心之后对于一个新生政权的期待,对于民族再次崛起的期盼,我相信不仅仅是梁漱溟先生,49年留在大陆的文人们在当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更何况解放前毛泽东曾经8次同梁漱溟详谈中国的未来和农村建设问题。梁漱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中曾说毛主席把中国的农民都动员组织起来了。此话和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要动员农民组织农民的想法一致,都知道梁漱溟顶撞毛主席,也听说梁漱溟在大跃进中高呼万岁,一个倔老头的形象跃然而生,不为你是哪个政党,哪个伟人,只为自己所认为的道路。
截止目前对于中国是什么,中国文化是什么的论述我们已经看了许多。严复康梁在甲午战争之后对于中国为什么会落后的探究,吴文藻对民族、国家、文化的探究,费孝通吴晗对中国文化中国士绅的理解,葛剑雄论统一与分裂,每个人对与中国文化论述都不一样,有的假借西方概念套用中国历史,如严复图腾社会、军国社会之分,有的从中国历史事实出发总结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礼教对于统治阶级的作用。在西方化浪潮之下如何认清楚自己,自己该怎么样发展。一方面的确从西方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总是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悠久漫长的文明史,长期领先于西方的事实又不可能一无是处,能留下什么,又要去除什么,怎么样才能超越西方?就需要对自己有一个认识。但是这个认识对还是不对?在开篇总结中国人的十大特点的时候(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等等)都是看上去对,其实又不对的,说不清的东西。或许从文化角度论述文化本身就难以说得清,从礼教出发:有的说是因为礼教是统治人民的工具,有的说礼教是从上到下无所不包的社会规范(或许用“天道”更能会意),从文字出发,有的认为文字是中国文明的特征,但我认为文字只是一个表现形式。费孝通先生用多元一体格局概括,也有人说是一体多元,很多时候形容出来的似乎像那么一回事,究其实际又得打个问号。
另一个看上去似乎合理得对于中国文化的解释是从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角度出发,小农经济、农耕文明特有的生产方式产生特有的文化。但是从一开始决定从生产方式出发讨论问题,就要面临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生产方式不同,你怎么去分类怎么去概括?还是硬要从中寻找共性的内容?经济角度出发就没有国别的概念,没有国别的限定又怎么样称为中国文化。还有从财税角度,农耕文明的直接税税收和游牧、海盗文明的间接税传统的简单二元分发,还有政治制度的分别,我们专制封建西方民主进步,但是我们真的是专制的么?难道民主就是富强和现代的标志?所以从研一读到现在,中国是什么,中国的特点在哪里?我只能说有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是每每看到对于中国是什么的探究时候,本能对这类说法会分辨其说的对还是不对。按理说既然能分辨其说的对还是不对,就应该知道什么是对的,可是自己远远没有那个本事说的清楚,可能自己判对的并不是对或者不对,而是一种对于某类论断是否究符合自己所理解的当时的中国社会。的确,每每会感觉很困扰。我想梁漱溟先生也是有这种感觉才写此书。
他首先选择了中国人最基本的一个单位“家”(说到这里就有一个问好是西方人最基本单位就是“个人”么?),对于冯友兰他是一种反证的态度,就是只是部分的认同,同时列举社会事实进行补充甚至反证,一种“你看,历史上不是你们说的那样的”。又如列举产业革命,将中国落后之原因放在未进行产业革命之上,事实又是如何呢?还有进化观,阶梯观,这些近代延伸出来的概念,能否解释我们中国?同时,我们真的是轮回的观念么?另外,比欧洲更久远的历史就是可以用来证明比西方先进的理由么?例如“中国人千年来就是这个样子的,肯定有正确性,肯定比欧洲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理论正确”的想法,在鸦片战争起被挨打之后,又全盘的否定说西方是现代国家,我们是过去国家,过去国家要学习现代国家。两个极端看似都不可取,那中间的道路在哪里?。梁漱溟提出四个观念:1.中国已经不能走入现代社会,中国走不进科学、民主、资本主义(反对者就例举宋明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把落后的原因归咎在少数民族的入侵)2.中国盘旋不进类似与历史周期律的概念(这是针对政权的更迭,但是中国有老话叫天高皇帝远,对于基层的百姓,姓甚名谁的帝王家影响有多大?)3.中国萌发过科学民主只是没有发展下去4.中国是人类文化的早熟。
作者将民主作为进步的象征,根据在哪里?战胜者的文明就是进步的文明么?同时提出中国西方的分水岭在于宗法社会和伦理本位。对于欧洲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形成进行论述,此时又能明显感到,论述的背后是基于同中国之区别而选择论述的,以证明西方就是集团生活,并说明基_教在西方社会进程中的影响。中国人缺集团精深,缺在公共观念、纪律习惯、组织能力、法律精神。但是读了瞿同祖之后,对于这四点论述又不敢苟同,恰恰中国人是最有法律精神的团体,“移礼入法,礼无处不在”,公共观念,我们有公田有宗祠,纪律习惯我们有家法有国法,组织能力我们有徭役有征发。中国人个个是顺民?我看是又不是。最后归咎于教育的问题,中国的落后在于教育,在于人口的素质,这个和晏阳初的论点很像。但是中国是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教育,可代代相传的耕种技能,生活准则何尝不是教育?中国人缺乏国家意义上的集团生活,但是不缺乏家族意义上的集团生活。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4
《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所着的关于中国文化特征的经典之作,有人称梁漱溟为“最后一位儒家”,也有人称梁漱溟为“第一位当代新儒家”,但他自己,却认为更恰当的评价是说“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正如《中国文化要义》扉页所写“独立思考,表里如一”。正因为他被称作“儒家”,所以本书的从头到底无不透漏出儒家的文化色彩。本书因为成书于上世纪四十年代,所以书中大多是半文言文,读起来还是比较晦涩,所以就粗略的谈一下自己读书所得。在本书中梁漱溟先将中国文化的特征罗出来,然后选取其中某一特点为研究入手,设法解释此特征的来龙去脉,前后左右的全方面论证,由此推出和解释中国文化的其它特点,最后将许多特征贯串起来,全都归结为第四个特征,即一种神秘的力量-----理性早启和文化早熟,认为中国的文化要义就在于此。
在书中梁漱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
一、广土众民 。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 。
五、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 。
六、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 。
七、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
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
九、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 。
十、道德气氛特重 。
十一、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 (罗素曾说“中国实为一文化体而非国家”。而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从前中国人是以天下观念代替国家观念的。)。
十二、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 。
十三、“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十四、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 。
本书的第二章开始探讨中国文化特征的由来,从中国人的家说起。梁漱溟认为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之所以特重,并不能由冯友兰所提出的“生产家庭化”的生产方式就可以解释了,他认为经济基础并不能决定一切上层建筑。 梁漱溟还进一步提出了“阶梯观”和“流派观”, 即若把全人类历史作一整体看,则可以说人类社会是一直在进步的,然而各时各地却有着不同的发展程度。“世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能次第演出几个阶段”。
梁漱溟对比中西方社会,指出西方人是集团生活的,而中国人是缺乏团体的。梁漱溟认为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都具有相似的社会形态,而自从西方以宗教立为国教后,便出现了超家族的集团组织来,因而形成了集团生活。再次他进一步指出了我们不能认为集团生活就一定是基_教的“全民都是家人”的意识中强制出来的,造成西方人之集团生活特别与基_教所引起的血的斗争有关,中世纪(文中提的是中古)的西方人已经过着集团的生活,西方长时间的团体生活也使西方人学得了团体生活之本:“第一,于此认识个人隶属团体,团体直辖个人;第二,于此公认团体中个个人都是同等的。中国人所缺乏的,也就是这个。”对比西方人的集团生活,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集团生活有三条件:“
一、要有一种组织,而不仅是一种关系之存在;
二、其范围超于家族,且亦不依于家族为其组织之出发点;
三、在其范围内,每个人都感受一些约束,更且时时有着切身利害关系”。而中国恰恰三条件都不具备 。
接下来梁漱溟又证明了中国伦理本位的社会特征,提出中国并不是没有宗教,而是走了另一条道路,即以道德代替了宗教。随后梁漱溟又提出古代的中国并无阶级对立而只有职业分离,由于中国趋向职业分途,缺乏阶级对立,因此中国并不像一国家,国家消融在社会里面,社会与国家相浑融,国家是有对抗性的,而社会则没有,天下观念就于此产生。正因为职业分离无阶级对立,中国社会才会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周期,而没有出现现代意义上的革命。在书的最后作者结合前文所论述的所有中国文化的特征,将其全部归结为“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他认为西洋文化是从身体出发,慢慢发展到心的,中国却有些径直从心(即理性)发出来,而影响了全局。前者是循序而进,后者便是早熟。?文化早熟后的中国变得离科学越来越远,长于理性而短于理智,由此陷入了盘旋不进。所以可以说文化早熟是中国社会的最大一特征。
在最后我想谈谈梁漱溟所提出的“民族性”问题,作者在书的最后提出中国人的民族性为自私自利、勤俭、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坚韧及残忍、韧性及弹性、 圆熟到老。好像除了勤俭和讲礼貌之外都是一些“劣根性”,而我觉得其实根本不存在什么国民劣根性的问题。犹记得前些年有一本很火的书,叫《丑陋的中国人》,主要内容是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作者以“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将传统文化种种弊端喻之为“酱缸文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滤过性疾病,子孙后辈永远受感染,且持续不断。我并不是全部否认国民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可我并不认为这是某一民族的特性,正如体现在中国人身上的弱点并非中国人所有。如果说自私自利、目光短浅、贪生怕死是国民的弱点,谁又能说这不是外国人的弱点,不是全人类的弱点呢?当人民无处维权只好下跪,舆论一片会说中国人的奴性,但我觉得这不是民族性,而是依法治国没有落到实处;当人民不排队,我看到的不是国民性,而是公民教育缺失;当一位老人摔倒在街上却没有人敢去扶起他,我看到的不是国民性,而是先例没有开好。很多坚持国民劣根性论者,很少会说自己有劣根性,自己做错什么皆情有可原,皆可就事论事。只有抽象到所谓中国人或者具体到其他人时,这些人才会大谈国民劣根性。我只能说这种人只是在拿无知当个性,吸引眼球,哗众取宠罢了,整天以一种圣母心态来评论国人。许多人会辩解说这是一种反思,但我却觉得这是一种势利的宿命论。他只能为那些懒惰,自私拒绝现代制度的人找到舆论支持。我觉得民族性也只能是某一时代的特征,并不能认为它永世长存,它具有相对性,谁也不能保证说在未来的某一天不会有人写一本《美丽的中国人》来赞美当年那些被批判的国民性。
中国文化要义读书心得5
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在书中, 他以 “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 广土众民。二、 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三、 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五、 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六、 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七、 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八、 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九、 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十、 道德气氛特重。十一、 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十二、 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十三、 “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十四、 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 。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社会以伦理本位,而西方社会是个人本位。社会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是团体、 家庭和个人, 三者在社会中位置轻重不同就形成不同的社会构造, 在这一点上, 中西社会俨然不同。在中国, 家庭处显然的位置,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则轻松若无物;而在西方, 团体和个人是两个实体,家庭几乎为虚位。中国因重家庭演成伦理本位的社会,西方则因团体生活形成个人本位的社会。中国因伦理而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与之情,义务关系;西方社会个人本位形成相对和权利关系。社会生活上, 中国人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或情谊关系社会化,成为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的纽带;西方人会自觉地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整个社会的运行全凭法律。
中西文化歧异的起点是在宗教的有无。在梁漱溟看来,“宗教问题实为中西文化的分水岭。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彼此原都不相远的。但西洋继此而有之文化发展,则以宗教若基_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作中心。后此两方社会构造演化不同,悉决于此”。梁漱溟先生认为,虽然在人类文化的早期,东西方都由宗教开端,但此后却有极大的不同:西方由基_教开出集团生活;中国由周孔教化开出家庭生活。在西方社会, 人们组织纪律观念、国家观念都十分的强烈。而中国从周孔以后,文化的中心便转到非宗教的周孔教化上,以前祭天祭祖等等宗教形式只构成周孔教化的一个条件。他由此得出:西方的集团生活,是由基_教开之;中国的家庭生活,是从周孔教化而来,从而形成了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的文化。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早熟”的表现是“理性开发过早”。“而中国缺乏宗教,又由于理性开发之早;则理性是什么,自非究问明白不可。以我所见,理性实为人类的特征,同时亦为中国文化特征之所寄”。中西人际关系之差异表现在于“不调谐”与“和谐”。儒家伦理对调节人际关系的“和谐”起有调节作用。
梁漱溟从中西社会的异质结构出发,探讨中西文化的价值差异,这一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原则是值得肯定的。他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观察, 视角独特, 富有创见, 特别是理性与理智的区别, 发前人之未发。他提出要从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出发, 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及中西文化融合的途径, 等等,均闪烁着一个杰出的文化思想家的智慧之光。他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弘扬民族精神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