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选修课心得(2)
二.数学文化课教学心得
2018年10月,我们一行六个数学老师到兰州市参加甘肃省数学文化启动仪式,当时听了两节数学文化课,知道了西南大学的宋乃庆教授、康世刚教授、陈婷教授等人,这是我入职以来第一次在小学层面上接触到数学文化的内容。
(一)执教《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
今年上半年,我校组织“数学文化破冰行动”,组织全体数学教师每人上一节数学文化公开课。我当时展示的课例是四年级上册数学文化课——《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特意找来了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前期做了大量准备。这节课上完以后,并没有到达我预期的目的,上课的效果远不尽如人意。后来,这节课被我校丁多智校长看中,由他执教这节课,录像后送到甘肃省教育厅参加2020年全国第六届小学数学文化优质课大赛甘肃选拔赛,并获得一等奖,而我作为指导老师也是非常的开心!后来我深刻反思这件事,还是觉得我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还不够,还不足以上出高质量的数学文化课,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
(二)执教《乘法家族的故事》一课
2020年7月3号,我校承担了金昌市数学文化启动仪式,大会中我现场作课——《乘法家族的故事》(注:这节课以数学文化丛书三年级《算法统宗》和四年级《格子乘法》为依据),与兰州过来的老师同台展示,非常荣幸!大会上,甘肃省教材中心主任张炳意教授对这节课做了全面点评,肯定了这节课中突出的地方,也指出了仍需改进的地方。这节现场授课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至今让我受益匪浅,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我这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对数学文化课的课后反思
在准备这节数学文化课的过程中我感觉压力特别大,虽然之前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包括阅读数学文化丛书、聆听名师讲座、查阅各类论文,但总是对以下几个问题心存疑惑:1.数学文化课到底应该怎么上,这类课有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模板?2.数学文化课到底应该上到何种程度?3.数学文化课和我们平时上的数学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成为了上这节课的难点。直到7月3号以后才有了些许答案。
后来请教张炳意教授,他说数学文化课本质上应该还是数学课,数学文化课需要有切实的数学知识做支撑,我们不能把数学文化课上成数学历史课,或者是数学故事课。数学文化课在本质上依然是一节数学课,它融合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文化、历史、故事等诸多要素,我们拿出专门的一节课来上数学文化课,是对于数学文化课的重视和挖掘,但更多的是要以此为基础,把数学文化的内容渗透在每一节数学课当中,而这正是我们挖掘数学文化课的最终目标。
上完这两节数学文化课之后,我对小学数学教学和数学文化课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一直想写一篇文章系统归纳这一内容,题目初步定为——《数学文化使小学数学教学回归本源样态》。
三.数学文化课在我校的突出地位与作用
(一)数学文化课的地位
根据我校刘学良校长的设想,我校作为河西地区第一所数学文化基地校,这为我校广大教师直接参加甘肃省级的赛课、国家级赛课,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水准平台,为使我校更多教师走出金昌提供了必要基础。 当然,数学文化课对数学教师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老师除了要掌握数学教材规定的纯数学知识之外,还需要了解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文化背景知识、数学故事、数学家、数学的历史、数学游戏和活动等,而这些内容是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少涉及到的,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涉及到的。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通过上数学文化课,可以提高教师对于数学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让老师更多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数学的起源、数学的文化背景,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提升广大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数学文化课的作用
1.数学文化使得数学知识的呈现变得鲜活,变得更有趣味。“求知是人类的天性”,儿童对于数学就有天然的青睐,但迫于各种考试压力,使得本应该鲜活的丰满的数学变得只剩下一堆公式、数字,变得非常冰冷,让人可望而不可及,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儿童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儿童的数学学习当中留下了非常刻板的印象,让孩子们逐渐失去了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2.数学文化课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需要教师从另一个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青年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教材解读能力和问题处理能力等。
3.数学文化开启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样态。融入了数学文化的课堂更有温度、广度和深度,孩子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以更加开阔的视野看待数学、学习数学。
4.数学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认真学习。数学文化课中有一类课是活动课,比如莫比乌斯带,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们打开了动手研究数学、“做”数学的新思路,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活动。
5.数学文化课为教师深入挖掘教材提供了重要抓手。人教版数学教材中也有很多内容和数学文化课契合,比如综合活动课、数学广角、专题资料——“你知道吗”……我们在之前的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讲解和引导,没有关注到这些内容,没有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特有的育人价值和美学价值。
四.对数学文化的个人思考与求索
(一)个人微信公众号中整理数学文化系列笔记
为了研究数学文化和数学文化课,我也翻阅了大量的书籍资料,听了大量的讲座,在我个人的微信公众号——“黄世强数学教与学”——中整理了大约13万字的数学文化系列笔记,这些内容有的来自于专家和教授的现场讲座,有的来自于与西南大学的《基础教育》杂志,有的来自中国知网,还有的来自于各类数学文化专著。在我2020年8月28日的朋友圈中也收集了十几篇数学文化的论文,以备平时阅读和研究。
(二)优质的抖音短视频——将数学可视化
在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也需要引进这些内容。我关注了一个非常优质的抖音号——理学派(抖音号:Dr.Guo.),在这个抖音号中,作者做了几百个小视频来展示晦涩难懂的数学定理、规律等,比如欧拉螺线、整数分解、欧拉公式、科赫雪花、斐波那契螺旋线、希尔伯特曲线、雪花分形、图形的可视化系列证明等,虽然从字面上看这些内容的是上大学以后才会遇到的高等数学知识,但是作者以极其简易、优美、灵动的形式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孩子们都惊呆了,他们从来都不曾想象过数学还可以如此神奇、如此亲切。教无定法,凡是能促进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方法都是值得我们尝试和关注的,与之相关的抖音号还有——胜千动画仿真数学(抖音号:sqlearning)、17赫兹(抖音号:17Hertz)。
(三)天才简史小视频——了解数学家的故事
与此同时,我每周给孩子们奖励2个天才简史的小视频。“天才简史”本来是一个独立的微信公众号,后来整体搬迁至微信公众号“首席政经观察”,大家如果要看的话,建议直接在百度网上搜索“天才简史”。“天才简史”每周更新一期,讲述的古今中外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巨匠,这里面当然也有我们熟悉的高斯、牛顿、爱因斯坦、柯西、傅里叶、阿贝尔、伯努利等诸多数学家,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些内容,也比之前更加喜欢和热爱数学了。
(四)将数学文化渗透在常态课中
在以后的日常教学中,我应该让数学文化渗透进每一节数学课中,可以做“课前三分钟”或“黄金五分钟”等系列内容,在这些时间里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讲解有关数学文化的内容。想必这件事一定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堂,不仅仅是知识的课堂、技能的课堂,也是情感的课堂,是洋溢着美和爱的课堂。老师在引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的同时,还能够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的美,感受到可亲、可敬、可爱的数学家们带给我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当然,对于数学文化的探索我才刚刚开始,我对此也一直有浓厚的兴趣,我将持续去做这件事情,让数学文化在带给我专业成长的同时,带给我的孩子们更多的学习乐趣,也带给他们热爱数学、追求真理的信心!
中学数学选修课心得5
在没接触《数学文化》这门课程之前我就经常听我朋友说有关这门课程的东西,那时候我一直以为跟我们所学的高数、线性代数一样枯燥无味。直到真正去上了这门课程之后,我才发觉跟我一开始想的完全不一样。
在《数学文化》的课堂上,老师的授课方式很有趣,每个专题各有特色,在听老师的详细讲述后,我对数学文化颇有兴趣,深有感触,特别是“混沌”和“维数”这两个专题。
我觉得老师对“混沌”和“维数”这两个专题见解独到,我也能从中吮吸到一定的精华。这两个专题所涉及的内容也让我很感兴趣。
关于“混沌”,一开始对这两个字根本不了解。还误以为跟“馄饨”有一定关系,直到听了老师仔细的讲述,我才真正明白了“混沌”的含义。其实它也是数学文化中的一个方面,在非线性科学中,混沌现象指的是一种确定的但不可预测的运动状态。它的外在表现和纯粹的随机运动很相似,即都不可预测。但和随机运动不同的是,混沌运动在动力学上是确定的,它的不可预测性是来源于运动的不稳定性。或者说混沌系统对无限小的初值变动和微扰也具于敏感性,无论多小的扰动在长时间以后,也会使系统彻底偏离原来的演化方向。上了关于“混沌”这个专题后,我第一个想到的典例就是天气变化,我觉得它很形象地形容了天气变化的特性,其中最著名的表述就是蝴蝶效应:南美洲一只蝴蝶扇一扇翅膀,就会在佛罗里达引起一场飓风。在今天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混沌学已发展成为一门影响深远、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同时也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而另外一个专题就是“维数”,对于这个专题我比较熟悉,因为在之前的数学课堂上便有接触关于一维、二维···甚至n维,不过在学的时候不是重点章节,数学老师也没有给我们做深入的讲解,直到上了数学文化这门课,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专题方便我们更系统地了解“维数”这一概念。所谓“维数”,又称维度,是数学中独立参数的数目。在物理学和哲学的领域内,指独立的时空坐标的数目。之前还不
知道维数有那么多讲究,现在才真正明白每个维数所代表的含义,0维是一点,没有长度。一维是线,只有长度。二维是一个平面,是由长度和宽度(或曲线)形成面积。三维是二维加上高度形成体积面。四维分为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四维,人们说的四维经常是指关于时间的概念。准确来说,四维有两种。第一种是四维时空,指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另一种便是四维空间,只指四个维度的空间。四维运动产生了五维...虽然“维数”比较抽象,但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也有一些相关领域把一个常用和熟知的有限维数的结果推广到无限维数的情形,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在数学文化这门课程中,我受益匪浅,老师别样的讲课风格以及详细的课件内容让我对数学文化这个博大精深的领域兴致勃发,在学习了关于“混沌”和“维数”这两个专题之后,使我更加想了解更多有关数学文化的想法,对我们来说,虽然数学文化很抽象,但是对我们的实际生活却很有影响。
我觉得,在这门课程结束之后,我依然会更深入地去了解有关数学文化方面的知识,因为深受老师的熏染,我更渴望去了解相关知识。
总而言之,我很荣幸抢到了数学文化这门课,更荣幸的是有这样一位老师传授了很多有趣的关于数学方面又涉及实际生活的知识。辛苦了,谢谢老师这学期的辛勤教导!
2018年10月,我们一行六个数学老师到兰州市参加甘肃省数学文化启动仪式,当时听了两节数学文化课,知道了西南大学的宋乃庆教授、康世刚教授、陈婷教授等人,这是我入职以来第一次在小学层面上接触到数学文化的内容。
(一)执教《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一课
今年上半年,我校组织“数学文化破冰行动”,组织全体数学教师每人上一节数学文化公开课。我当时展示的课例是四年级上册数学文化课——《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为了上好这节课,我特意找来了华应龙老师的课堂实录,也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前期做了大量准备。这节课上完以后,并没有到达我预期的目的,上课的效果远不尽如人意。后来,这节课被我校丁多智校长看中,由他执教这节课,录像后送到甘肃省教育厅参加2020年全国第六届小学数学文化优质课大赛甘肃选拔赛,并获得一等奖,而我作为指导老师也是非常的开心!后来我深刻反思这件事,还是觉得我个人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还不够,还不足以上出高质量的数学文化课,我在教学各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
(二)执教《乘法家族的故事》一课
2020年7月3号,我校承担了金昌市数学文化启动仪式,大会中我现场作课——《乘法家族的故事》(注:这节课以数学文化丛书三年级《算法统宗》和四年级《格子乘法》为依据),与兰州过来的老师同台展示,非常荣幸!大会上,甘肃省教材中心主任张炳意教授对这节课做了全面点评,肯定了这节课中突出的地方,也指出了仍需改进的地方。这节现场授课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至今让我受益匪浅,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我这位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对数学文化课的课后反思
在准备这节数学文化课的过程中我感觉压力特别大,虽然之前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包括阅读数学文化丛书、聆听名师讲座、查阅各类论文,但总是对以下几个问题心存疑惑:1.数学文化课到底应该怎么上,这类课有没有一个可供参考的模板?2.数学文化课到底应该上到何种程度?3.数学文化课和我们平时上的数学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对这三个问题的解答成为了上这节课的难点。直到7月3号以后才有了些许答案。
后来请教张炳意教授,他说数学文化课本质上应该还是数学课,数学文化课需要有切实的数学知识做支撑,我们不能把数学文化课上成数学历史课,或者是数学故事课。数学文化课在本质上依然是一节数学课,它融合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文化、历史、故事等诸多要素,我们拿出专门的一节课来上数学文化课,是对于数学文化课的重视和挖掘,但更多的是要以此为基础,把数学文化的内容渗透在每一节数学课当中,而这正是我们挖掘数学文化课的最终目标。
上完这两节数学文化课之后,我对小学数学教学和数学文化课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一直想写一篇文章系统归纳这一内容,题目初步定为——《数学文化使小学数学教学回归本源样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