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2)

关键词: 政府工作报告体会,政府工作报告心得
永鑫0 分享 时间:

改革和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就是一次次战胜艰难险阻、一次次经受严峻考验的过程。知难不难,不论是国家还是企业、个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都要有一股韧劲儿,有一股闯劲儿,有一种必胜的信念,一种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的精神,千方百计寻求科学发展之路、民族复兴之路。

供给侧改革对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政府要管好用好政府资金,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使4万亿投资最大限度发挥效力;要持续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尽最大力量释放居民消费潜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集中力量优先安排民生工程,多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困难,使扩内需、保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扩就业、保民生的过程。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只要全国人民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我们一定能走出低谷,迎来满目春光,中国经济必将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稳健的步伐。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鼓励百姓、教育百姓、融入百姓,从而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增瓦!我对此充满相信,我向党组织保证,我一定会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事,希望能够早日通过考验。

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4

__年,政府以“硬措施”兑现“硬承诺”。不论是将财政收入大部分用于民生,还是养老金并轨,抑或公务员涨工资向基层倾斜,目的都是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优化公共服务,让“民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从愿景走向现实。作为利益相关者,公众在日常生活的变化之中感受制度关爱,在今昔对比中感受政府改善民生的决心和魄力。

正如所言,“立国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透过政府工作报告这扇窗户,我们可以发现__年民生的新变化、新内容。

一是加强社会保障和增加居民收入。不论是“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还是“基本实现居民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抑或“加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让遇到急难特困的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让老百姓更加有安全感、保障感,这一切都离不开制度的护佑和关爱。

二是“对困境儿童、高龄和失能老人、重度和贫困残疾人等特困群体,健全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提升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工资和保障标准等政策受益面广,对弱势群体进行“弱势补偿”,也能够让他们的人生多一些光亮和温暖——正如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所言,“为了平等地对待所有的人,提供真正同等的机会,社会必须更多地关注那些天赋较低或者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们。”按照平等的方向补偿由偶然因素造成的倾斜,实行对弱势群体的“优先扶持”,用对待不同群体的差异化手段达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也是政府职能的应有之义。

三是“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伴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教育改变命运的显示度下降、周期性加长,“知识无力感”成为很多人的隐痛。促进教育公平、激发社会活力,给予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向上社会流动的更多机会和希望,给予他们更多“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离不开“政府转变职能,建设现代政府”。

通过政府工作报告,我们看到了政府对民生“真金白银”的投入,也看到了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和担当。只有将“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落到实处,公共政策才会进一步赢得公众的认同。

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5

接续奋斗全面脱贫之“根”“源”“本”

5月21日,2020全国两会正式开启。5月22日,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重点工作,其中对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作出要求,要“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探索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合之道”,才能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决定性成就让全国人民增强定力、提振士气。今年还剩7个多月,200多天,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探索党建引领与脱贫政策、基础设施与脱贫成果、致富本领与脱贫红利“合之道”,关键在治理之“根”、改革之“源”、民生之“本”,一丝一毫不能放松、一分一秒不能停顿、一户一人不能掉队。

探索党建引领与脱贫政策之“合”,筑牢乡村治理之“根”。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下,聚全国之力、汇各方之智,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各项体制机制,在劳务协作上帮、在消费扶贫上帮,夯实农业生产基础。近日,毛南族把“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一以贯之落到实处实现整族脱贫,4000多个特色产业覆盖达100%。在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情况下,抓党建促脱贫、抓重点补短板,统筹兼顾“已摘帽、边缘化、未摘帽”人员实时监测,推动治理体系和服务体系平稳转型,提高产业扶贫力度和带贫能力,有力推进乡村法治、德治、自治治理能力。同时强化党建引领常态化“督战”,压实责任稳固“大格局”,做好就业与产业扶贫力度融合、资源与资金帮扶力度整合“大文章”,层层推进、落地有声。

探索基础设施与脱贫成果之“合”,激发深化改革之“源”。农业结构调整优化需要持续性、长效化改革,深化区域合作定点扶贫在取得决定性成就上发挥重要作用。针对产业基础薄弱、项目同质化同构化、就业不稳定等仍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人口,多措并举巩固成果至关重要。要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牢固树立城乡普惠性发展理念,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好村级公路、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等设施设备提档升级。要“定岗、定责、定标、定人”实施“最后一公里”专项治理,建立长短结合和标本兼治体制机制,稳住农业生产经济“基本盘”,驰而不息抓好贫困地区“双基”建设,集中资源、强化保障,为“底盘稳、成果牢”目标任务积累经验。

探索致富本领与脱贫红利之“合”,夯实农民主体之“本”。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精准划分扶贫群体应保尽保,实现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强化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是关键,决不能“一兜了之”“一分了之”。对于欠发达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发展地区,要在释放脱贫红利的基础上探索“富带弱、大帮小”协作机制,切实解决体量“大而不强”、品种“多而不优”共性个性问题,促进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在过渡期内强化基础农作、特色农基产业链循环带动,提升减贫带贫能力,壮大集体经济,推动持续作战、持续“造血”,创造社会综合效益,携手共赴“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政府工作报告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食品安全法学习心得五篇

49404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