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传读书心得(2)

关键词: 读毛泽东传心得,毛泽东传读书体会
永鑫0 分享 时间:

虽然,他在建国后期出去了一些错误,使我国停止了发展甚至出现了倒退,但这些是非功过自有我们后人评说。现在我们对毛主席的一生有一个客观的评价;但他那种“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和人格魅力在当时,实实在在的激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中国人,他就是那个时代中国人心中的太阳。

现在,毛主席虽然已经离开我们而去,但是如今读着他的传记,也仿佛和他一起再次经历了一个传奇的人生,他的一生有很多地方给我们思索的启迪。因此,我看后感触颇多。下面谈一谈自己读他的传记的一点感想:

1、毛泽东少年时就是一个心系社会,很有志向的人。

毛泽东虽然出生于农民家庭但这样的出身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志向与追求。少年时,父亲本打算送他去一家米店当学徒,以便继承家业,发家致富。但是,毛泽东并没有走上父亲所安排的生活道路,而是走上了一条寻找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道路。回头看看我们这些当代的大学生,我们的志向又如何,我们有几个会把自己的未来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们时常会抱怨学习的苦闷那全是因为我们没有学习的志向,为什么读书?所以现在的年轻一代是需要树立自己的人生志向的,有了奋斗的目的,当然就有奋斗的斗志。

2、毛泽东是坚持学习的人。

为了不断增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人民服务的能力,毛泽东带头读书、学习。尤其是在重要历史关头亟需总结经验时,他更始强调认真学习,提高理论修养。读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一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3、毛泽东是一个擅长思考、勤于思考的人。

他老人家曾说过,他只有在游泳的时候才不思考问题,因为在水中如果一思考,就容易沉于水中或者呛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老人家几乎是走到哪里就思考到哪里,是个不停地思索的人。而对水中思索的体会,估计也是吃了很多水的苦头后的经验总结。而所有这一切,也是他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判断的根本,试想,一个整天不思考的人,或者说,不思考正事的人,怎么会对任何问题都有明确的看法呢?

总之,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感受颇深。我们要学习毛主席那种在革命年代的精神,学校他那坚忍不拔的毅力。做一位新时代的年轻人。

毛泽东传读书心得4

刚到北京时,他当上了一个小小的图书助理员,职位低微。不过他结识了第一位“楷模”李大钊。在工作之余,他还是跟以前一样急切踏入知识界圈子里,结识了一些新的人物。不过,即使是这样,他依旧独来独往,他只关心那些更基本的事物。1919年的春天,爆发了学生大游行,也就是五四运动。令人震惊的是,毛泽东既然悠闲地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中游玩!他先是拜谒了孔子的墓地,然后又去了《水浒传》中好汉聚集的地方。

没过多久,他离开了他不喜欢的北京来到了上海。毛泽东不喜欢上海,但是他认识了第二位“楷模”陈独秀教授,他们并没有对对方产生好感。陈独秀不过是毛泽东人生的道路上匆匆闪过的雄鹰,它雄浑敦厚的嗥叫给了毛泽东前进的勇气和力量。牵挂着长沙的他又辗转回到了长沙。1919下半年,毛泽东响应五四运动,发起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领导湖南学生反帝爱国运动。斗争对象是湖南的军阀统治者张敬尧,他和他的同学们写了一份宣言书,号召推翻这个还活在旧中国的封建屠夫。

毛泽东还发表了很多演讲,这表示着他已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并将他表示出来。他代表学生联合会创建并编辑了一份周刊,他的文章吸引度和说服力也有所提高,他的文字就像他的人一样直率生动。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像领袖者一样的毛泽东,他是站在一个领袖的角度上向社会宣告。1920年,毛泽东正式接受马克思主义。他还和另外一名教师去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的代表大会。年底,还在长沙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这年冬天,他也如愿以偿地和杨开慧成亲,泽东也要当上爸爸了,我相信此时他会想起自己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他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那时候,毛家却发生了两件大事:毛泽东的母亲文氏过世。毛泽东自责道:“生不能尽忠,死不能尽孝。”他对母亲的敬仰和惭愧在这两句简简单单的谦语中体现了出来,母亲的葬礼上有很多人参加。而相反,一年后毛父的去世,毛泽东很少提及,参加葬礼的人也不多。看来,他和他这位先父之间鸿沟还未依旧存在。不管怎么说,毛顺生是他的父亲,一直是,永远是。虽然毛泽东不喜欢他,但是这位老父亲还是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位父亲奠定了毛泽东成为一名造反者的基础。

毛泽东传读书心得5

伟人之所以为伟人,便在于其超越于常人的思维与堪称伟大的丰功伟绩。毫无意外,毛泽东同志便当之无愧地可以称得上是一名伟人。即便不经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难以体会到当时的艰辛,借着特里尔写的毛泽东传,我依旧有幸见证了一名伟人的成长。

我们常说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往往离不开他的家庭培养,毛主席也是如此。他的家庭并不是显赫的达官贵族,但是却也不是穷困潦倒的贫农阶级。毛家的生活比韶山大部分人家要宽裕,在毛主席的童年时期,他的父亲便将原本贫穷的毛家变成一个较为富裕的家庭。相比于其他同龄的孩子,毛主席无疑是幸运的,他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他不曾挨过饿,衣服不多但从不曾衣衫褴褛。持家井井有条的母亲,精打细算的父亲,都对他有显著的影响。由贫转富的父亲不仅让毛主席自小能够过上温饱的生活,而他在农商两行的精炼也让幼年的毛泽东体会到见识到不同的观点。

或许正是这种家境,使得毛泽东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却明白什么不是自己需要的。在求学这件事上,毛泽东换过许多的学校,虽然在艺术绘画等课程上他并没有取得显著的进步,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对于各种先进书籍的大量阅读却是助力他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或许还不明确,但是燎原的星星之火却是已经播下种子。另一方面,也正是这段时间他获得了许多同学的爱戴,他的坚持与务实求真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在当时或许显得有些幼稚,然而正是这种幼稚却让他显得与众不同,这是一种对于真理的执着。

从在长沙读中学时第一次读到民报知晓广州七十二烈士救难的情形,并为他们的爱国情怀所感动,著名革命家孙中山的名字也开始在他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在各路罢工起义的动乱年代毛泽东在成长,这个成长当然包括生理和心理那份革命救亡的日益成熟。赴沪参加中共一大揭开了毛泽东红史的第一页,他在革命中所倡导的独立学说,摒弃苏联的教条模式。将农村作为革命的基点。把农民作为夺取政权的主力。使得所谓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惊讶不已;他的那套“游击战”理论堪称人类战争史上的一朵绚烂花朵。

在《毛泽东传记》中,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看完毛泽东传,与其说是在看一名伟人的成长史,不如说是在看两个时代的缩影,与那个时代最璀璨的巨星相比,难免感到自身许多方面的不足,坚定的意志,顽强不屈的精神,对国家始终不灭的爱国之火,都是当今社会任何人都应该自习思考与学习的地方。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细细阅读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从中必然会有自己不同的收获。


53470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