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北归读书心得

关键词: 读南渡北归心得,南渡北归心得
永鑫0 分享 时间:

《南渡北归》这本书是写现当代渐渐远逝的大师群体。在那里有光环但并不刺眼,而是貌似随意地信手拈来,有褒有贬、有庄有谐、有血有泪、有喜有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篇南渡北归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1

如果你想深刻的了解一种社会现象,最好的办法是求助于历史,把眼前的问题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来对比,打磨、揣度,才能更清楚的看到他的脉络。就像你想讨一媳妇儿,为了稳妥,除了看颜值,大长腿以外,你还需要看看她结交的朋友,相处的家人。这样来综合评价,可能你了解的就更加全面了。

当我们一直在质疑独立知识分子已经消失,留下的只有为各自利益集团高唱赞歌的伪学者、伪专家了,专家俨然成了砖家,社会大众不知要向谁求证一个专业问题的时候,知识分子的定义和形象就成了我们很想看清楚的一个群体。

南渡北归,为我们重塑了民国末年建国之初一代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和悲惨命运,留学热潮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到文化浩劫,窗外枪炮隆隆,再也无法安心做学问,是抗战还是说和,是跟蒋走还是干革命,是从政还是治学,是坚守阵地还是随大部队南渡,是坚守自己的底线还是为了保命信口雌黄。40年的撕裂与挣扎,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形象变得模糊甚至污秽。

王国维,溥仪的老师,北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一代哲学、美学、史学、国学大师等等,那个时候的大师是从事多种学科研究的。1927年在颐和园自沉,口袋里留下字条: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在众多死亡的原因中,殉清是比较贴近他身份的说法,陈寅格说: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陈大师盛赞王先生: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文化是知识分子独特的气息,也是知识分子的枷锁,没有坚守阵地的决心,没有敢当守夜人的执着。知识分子也就少了骨头。王国维为了他心中的文化堡垒,毅然“殉情”。

陈寅格,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一生颠沛流离却高风亮节,坚守原则。身患眼疾,还被迫从北京到广州辗转纵贯中国。1939年在前往英国治病途中,被困在香港。两个月之久没有脱鞋睡觉,因日兵扣门索“花姑娘”,担心自己的三个女儿,得一鸭蛋五人分食,视为珍奇。精神之苦,既有汪伪优抚的诱惑,又有日本人高价的胁迫(但是日本人并没有残害陈大师),都被拒绝。自己却无旅费离港。在傅斯年的帮助下来到桂林,却在解放后,拒绝了傅斯年去台湾的邀请,到广州岭南大学任教。1958年6月,随着郭沫若在光明日报上的刊文《关于厚今薄古问题——答北京大学历史系师生的一封信》,饥饿苦寒中的恶狼嗅到了血腥气味。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开始了对双目失明的陈寅格开火。争先恐后,大显神通的批判这位资产阶级权威学者。被迫停课后,双目失明的陈大师在助手的帮助下,专心从事《柳如是别传》的写作。1962年不慎摔倒,从此断肢卧床。文_中,三个女儿都被下放劳改。躺在床上气脉已绝的陈老,还被迫向当权者口头交代,泪尽而泣血,口不能言方休。1969年,那个听到高音喇叭,就浑身发抖,尿湿裤子的,三百年一见的史学大师,就此离去。他曾是牛津大学创办以来首次聘请的专职中国教授。却像树叶一样被风吹落。

梁思成与林徽因。尽管他们险些于日军的轰炸中丧命,尽管林徽因三弟林恒也于1941年在对日战争中阵亡。林徽因和梁思成收到美军邀请时,仍然在即将执行的奈良轰炸图上为其标出了著名的文化古迹位置,以免被炸。“造物主赋予林徽因惊艳的美貌,就不必再赐给她绝世才情;而赐予她绝世才情,就无须再给她光辉灿烂的凄艳之美,既然两者兼而有之,则必假上帝之手设法令其不寿。”或许仁慈的上帝对这位下凡人间的天使特有的眷顾,以免其洁白真诚的身心遭受侮辱与蹂躏,51岁的林徽因在1955年早逝,是上帝的爱抚。1966年破四旧浪潮中,红卫兵革命闯将,在梁思成家中找到了,林恒在空军航空学校毕业时,作为普通毕业生得到的“蒋中正赠”的佩剑,作为一个象征,以示身份与荣耀,梁思成成为“国民党潜伏特务”。病情严重的梁思成虚弱的不能站立,仍然被抬出来放在破烂推车上进行批斗,无法握笔时,还要一遍遍写检查,只能由第二任妻子代劳。1972年,曾经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和共和国国徽设计的一代建筑学宗师去世。他亲自为父亲梁启超妻子林徽因设计了墓碑,但在这时已经没人胆敢给清华建筑系的开山鼻祖设计一寸墓碑了。

曾昭抡、曾昭燏兄妹,她的曾祖父是曾国藩之弟曾国璜。曾氏家族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曾昭燏的二哥曾昭抡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化学家。五弟曾昭杰是闻名当世的书法家,妹妹曾昭懿是名动中外的妇科医师林巧稚的高足。1946年前后,受美国原子弹爆炸威力震慑的中国国民政府,由曾昭抡、华罗庚率唐敖庆,朱光亚、李政道、孙本旺等人共同赴美学习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同期还有赴美留学的杨振宁。这一有组织有计划的行动,不仅是国民党原子弹“种子计划”的开端,后来中共领导下引爆原子弹,也是从这里开始的。遗憾的是文_开始后,灾难又降临到曾昭抡的身上。他的夫人——北京大学西语系著名教授俞大絪首先被残酷地夺去了生命,他也被作为“大右派”、“反动学术权威”进行批斗。当癌细胞开始转移、病魔严重威胁着身体时,他不仅得不到必要的治疗,也逃脱不了被隔离审查和批斗的命运。不仅在肉体上受到了摧残,而且在精神上也饱受折磨。他终于在1967年12月8日默默无闻的离开了人世,终年68岁。曾昭燏女子田间考古第一人,南京博物馆的守护者,新中国成立后,按照郭老的讲话精神,三省吾身。时刻检点自己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不忠,却又无法放弃心中的文化殿堂,心力交瘁,但求速死。1964年,终于在这种撕裂中,纵身跳下了灵谷塔。

吴晗,戏剧而又悲剧的人生在那个动荡的时期,以残酷的人性书写着。他是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是北京市副市长,却也成为阶下囚。曾是胡适的学生,却率先发起了“胡适思想问题的讨论”向胡适开了第一炮。为讨好新政府领导,在倡导思想自由的时候写下的《海瑞罢官》,却在特殊时期因此书被当权者残酷批斗。满头白发被揪光,却在每次毒打之后,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捧起毛主席亲自签名送他的《毛泽东选集》反复诵读。最终却落得惨死狱中的结局,没能见到自己的子女。养女精神失常,难以忍受折磨跳楼自杀。

但愿来生不姓胡的胡适,曾为求得美国对国民政府抗日战争的支持,辗转周旋于美国政商各界。却在抗战结束后,被自己的儿子胡思杜给予重重一击,划清界限。曾经桃李满天下,也被罗尔纲痛打落水狗。天才诗人和翻译家穆旦,金庸的族人。穿越了尸骨成堆的胡康河谷,却也躲不过对着镜子骂人和洗澡的规定动作,抑郁而终。也有金岳霖和冯友兰苟全了性命。在傅斯年、梅贻琦这些巨星教育家们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年轻才俊,辗转大半个中国,在狭小的李庄,头顶着日军轰炸尚且能够著书立说。在新旧政权交替时,却只能对着镜子骂王八蛋。

如此沉痛……时势造英雄,造化弄人,曾经万人敬仰享誉海外的的一代大师,远去了。轰然倒塌的是大师们独立之精神。

正因为知识分子不愿意依附于人的特征。决定了他们在社会动荡时期,最容易遭受迫害的命运。一如二次世界大战,犹太知识分子在德国被驱逐残害。也正是因为知识分子的硬骨头,只要他们还活着,还是会不遗余力的把智力成果回馈给全世界、全人类。德国驱逐犹太知识分子的结果,直接导致了世界科学和教育的中心向美国转移。为美国在二战后的崛起提供了智力支持。近期的土耳其政变导致的社会肃清,也正沿着这个轨迹行进。学校被解散,教授知识分子被解聘。可见,文化肃清形式并不鲜见。只是带来的苦果还是要国家自己来吞食。

大师已经远去,历史还在眼前。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2

关于民国,我最先了解的资料应当是年幼时的电视剧,对民国的印象也很刻板:衣香鬓影与纸醉金迷;军阀与戏子。短见。

之后再看民国,印象最深的是文人。与我的理解,民国是一个宗师辈出的时代,“宗师”而非“人才”。似乎民国的文人总有一些特殊气质。我想最典型的是西南联大。

那是一个多么辉煌而梦想的学校啊。纵使外界炮火连天,校内的师生们仍然全身心的奉献于知识。看过汪曾祺的散文集《跑警报》里面的资料生动趣味中又让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他们能够在炮火中,淡定的学习,而如今的我们却连上课安静有时都很难做到。

我想起电影《无问西东》中的一幕,学生与教师一齐在漏水的教室中静坐听雨,多么完美的一幕。那是旧时代的留影。

我对陈寅恪在王国维悼文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我想这也是民国文人的立身要诀。不可否认,民国文人中也有类似于胡兰成者,在中日问题上,由于自我的思想问题,选择了错误的道路。但更多的是类似于章太炎、朱自清等人的清高。

这些文人,日子过的很不好,他们在名缰利锁中闪躲,在枪炮战火中挺身。可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却不会感到他们的艰难。他们精神的高大让他们那战火中晦暗不明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闪烁。

我对于文人们的了解是很浅薄的,大多是在一些记录文学中了解。但实际上仅有通读他们的作品再结合他们的人生经历才能真正了解他们。林语堂先生前期作品大多是半文半白,我很难通读,更别说陈寅恪、辜鸿铭等人。我较喜欢的文章还是朱自清、梁实秋、鲁迅等人的散文和小说。

我比较喜欢吃,对民国文人的关于吃的文章也看了很多。大家都说汪曾祺先生关于食物文化写的好,我却更喜欢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梁实秋先生从小生活在老北京,家里比较富裕的他对于北京几个阶层的食物都很有一番见解。果然,文学艺术来自于生活。

我是比较羡慕那个年代的文化氛围的,但我又想,若我真的存在于那个时代,却未必有那样的精神在战火中学下去。或许,民国文人们的伟大正在那里。他们身处黑暗,却创造出光明。

南渡北归读书心得3

通常说起历史,人们多会想起一些著名的战役,想到的是战士们的英勇献身,可是这部《南渡北归》却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读历史。大家都明白鲁迅弃医从文,用思想来影响国人,但其实,大师们所做的还远不止这些。

60557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