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 习近平摆脱贫困读后感,摆脱贫困读后感
淑娟0 分享 时间:

习近平总书记的《摆脱贫困》一书从开篇到最后一篇再到它的跋,一以贯之的主旨是“把经济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读后感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读后感1

《摆脱贫困》一书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文笔清新,紧紧围绕闽东地区脱贫致富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创见的战略思想,充满了真知灼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认真研读此书,对于我们全面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贫困地区发展要在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中增动力。习近平同志20__年12月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指出:“治贫先治愚”,“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这些思想与他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的“扶贫先要扶志”,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等论述一脉相承。他在《摆脱贫困》一书多处强调,“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

贫困地区发展要在走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上壮实力。习近平同志在阜平考察时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他在宁德工作时就提出,“要使弱鸟先飞,飞得快,飞得高,必须探讨一条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路子”,“确定本地经济发展的路子,要从中央和省里的总体部署,从全局工作的大背景、大前提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考虑”。这些重要论述,既阐明了贫困地区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又蕴含着科学扶贫的丰富内涵。

贫困地区发展要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生内力。扶贫开发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习近平同志在阜平考察时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摆脱贫困》一书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书中提出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紧紧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内在机理和方法途径,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经典之谈。

贫困地区发展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积耐力。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瞄准目标、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的“滴水穿石”精神形象地阐明了欠发达地区发展要经历由量到质的变化,“不能只热衷于做‘质变’的突破工作,而要注重做‘量变’的积累工作”,“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这些论述都入情入理地告诉我们,改变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必须依靠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矢志不移的共同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读后感2

今年是我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回望新中国70年来的民族工作和扶贫工作历程,特别是重温习近平同志《摆脱贫困》一书,很有意义,也很有感触。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我们党的基本立场。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就把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一项基本政策,通过发放救济粮、救济款和生产工具,开展民族贸易,诚心诚意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上的困难。改革开放后,国家开展大规模扶贫开发,也是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等区域开始的。福建宁德赤溪村,就被称作“中国扶贫第一村”。1988年至1990年,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高度重视包括畲族群众在内的闽东人民脱贫致富,提出一系列富有创见的理念、观点和方法,后来集结成《摆脱贫困》一书出版,对当地脱贫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2016年2月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赤溪村,了解到全村贫困率从上世纪80年代的92%下降到1%时高兴地指出,“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的实践印证了现在的扶贫方针,就是要精准扶贫。”从摆脱贫困到精准扶贫,从“十户人家九户贫”到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这些都是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生动写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温暖。

2016年4月到国家民委工作后的当月,我就围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赤溪村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到福建宁德等地实地调研,亲身感受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变化。总的感到,《摆脱贫困》中的思想,不仅成为当地脱贫奔小康的强大动力和宝贵财富,而且对全国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重温《摆脱贫困》一书,学习领悟其中蕴含的思想力量,更是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一是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论述中,感悟和体会我们党在民族工作上的基本立场。宁德是全国畲族最为集中的地区。当时,畲族多居住在山高偏远的地方,生活比较贫困。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时,立足这一实际,明确指出要“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强调“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有可能谈民族的真正平等”,强调“要制定一些扶持少数民族乡村发展的特殊、优惠政策”。这些论述,与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强调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等重要思想是贯通如一的,体现了我们党在民族工作上的基本立场,体现了党中央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心关怀。

二是从“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论述中,感悟和体会民族地区要摆脱贫困落后应有的精神状态。面对上世纪80年代宁德地区集“老、少、边、岛、贫”于一体的实际,习近平同志在1988年明确提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强调“扶贫先要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等。这些重要思想观点,总书记在新时代均进行了强调,比如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把政策动力和内生潜力有机结合起来”等。这些重要论述,都深刻指出脱贫攻坚要扶到点上、根上,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不断激发各族困难群众人穷志不穷、居贫不安贫的自觉和干劲,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是从任何一个民族“只有处于开放交流之中,经常与外界保持经济文化的吐纳关系,才能得到发展”的论述中,感悟和体会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强大动力。针对畲族经济囿于区域性狭隘圈子的特点,习近平同志在1989年深刻指出,“畲族经济要发展,一个关键的问题是,走开放的道路,跨出自己的小天地”,强调要“双向开放”和“双向开发”,因地制宜地走出一条新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一带一路”建设、西部大开发中对民族地区提出了明确定位,总书记还强调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城市更好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融入城市”“加快边疆开发开放步伐,拓展支撑国家发展的新空间”等等。这些重要论述,都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规律,提出了推动各民族在交融开放中走向繁荣、走向世界的政策导向。

四是从“出发点和归宿是要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的论述中,感悟和体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摆脱贫困的精神追求。这是习近平同志在《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的思考》一文中的核心观点,也是当时对宁德民族工作的总体设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没有各民族团结奋斗,就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没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也就没有各民族繁荣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要把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在促进民族团结、改善民生上。前后这些论述,都揭示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与共同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启示我们要以团结促发展、以发展促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局面。

五是从“我们的事业方方面面,千万不能漠视少数民族事业这一重要方面”的论述中,感悟和体会党的领导是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根本保证。在宁德期间,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民族工作是我们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工作”“要想脱贫致富,必须有个好支部”,强调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扶贫工作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出,民族工作“关乎大局”,扶贫工作是全面小康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强调要“啃下少数民族脱贫这块硬骨头”。这些重要论述,都点明了做好民族工作、扶贫工作的关键所在,要进一步坚持好、完善好。

习近平同志当年的探索实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萌芽、一个渊源,至今闪耀着理论的光芒、焕发出实践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多次调研考察、看望慰问、回信勉励,突出强调、创新发展了这些思想观点。正是在这一思想引领下,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脱贫奔小康始终与全国保持了基本同步,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从2012年底到2019年底,民族八省区贫困人口从3121万下降到11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8%下降到0.79%,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给成功脱贫的独龙族群众回信,指出“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前不久,总书记对毛南族整族脱贫作出重要指示,在宁夏调研时进一步强调“无论是全面小康、脱贫还是现代化,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我们相信,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56个民族一定能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读后感3

从某种意义上说,贫困问题是理解中国问题的一个窗口,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绝非一篇小文所能说清,但是,作为一个与改革开放进程几乎保持同步的年轻人,我们更要看到,在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前赴后继的努力下,到2020年底,中国要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三大目标任务,这意味着,中国的贫困问题将成为历史。

实际上,从1978年开启改革开放至今,党中央在脱贫工作上始终没有松过劲,这一点,鲜明体现在习近平同志从地方到中央再到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过程中的思想认识和政治实践中,其中,尤以1988-1990年其在宁德地委工作期间围绕闽东地区摆脱贫困问题所发表的讲话和文章集结而成的《摆脱贫困》一书为代表。至今看来,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是,该书中所提出并阐发的很多颇具思想性、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观点与方法,依然让人印象深刻并产生共鸣。

以下,我就《摆脱贫困》一书中若干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以作汇报。

启示一:贫困问题具有历史性,贫困非一日所成,脱贫也不能急于求成。

在《摆脱贫困》中,习近平同志曾经用“滴水穿石”这个成语来形容脱贫工作的艰巨性以及完成这项工作所需要的韧劲,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我们之所以强调这个精神,主要是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这个原理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闽东地区的贫困问题同样适用,习近平指出,“闽东地区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没有锲而不舍的毅力,不愿付出艰辛于他人数倍的努力,不靠一点一滴量的积累,涓滴成流,聚沙成塔,是不能做成事业的。”

我们认为,在脱贫的问题上,习近平同志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意识:一方面,贫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里面,既有主观的思想懒惰,也有客观的环境制约,正是这些主客观因素漫长的作用,很多地方才陷入深度贫困和极度贫困,所以,对于一时一地一人的贫困问题,我们都要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分析,千万不能乱拍板,乱决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另一方面,脱贫工作虽然艰巨,但是并不是解决不了,一个人解决不了可以发动多数人一起行动;一代人解决不了可以号召几代人一起努力,习近平所谓的“滴水穿石”“久久为功”“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其实说的就是要有这种接力奋斗的历史自觉性,这种自觉性不仅适用于脱贫工作,也适用于科技创新、社会治理、生态修复、人才培养等很多方面。

启示二:贫困并不可怕,怕就怕在“思想贫困”“意识贫困”。

在很多人看来,贫困在本质上是个经济问题,是个物质财富的创造和增加的问题,这个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不全面,原因是,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人的安全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反对拜金主义,也反对禁欲主义,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脱贫致富的实践过程不但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建设物质文明的过程,也是我们改造主观世界、建设精神文明的过程。”

更进一步说,所谓的贫困其实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显性的物质财富的缺乏,一种是隐性的精神思想的贫乏。改革开放40多年里,我们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实际的情况也是,那些凡是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一定是思想解放和实践探索都走在前列,其都能很好地体现“精神变物质”与“物质变精神”相互结合与转化,所以,同样是贫困,有的人要么怨天尤人,要么不思进取,只知道给自己的贫困找理由,或者只想着借助“等、靠、要”来摆脱困境,这种人实际上陷入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而有的人能就是不认命,不信邪,偏偏要走出困境,告别贫困。实际上,有些人对于贫困根本没有概念,这种人对于致富同样也没有概念,其生活的哲学就是“穷有穷的活法,富有富的活法”“穷一点没什么,反正有政府”,这种哲学只会助长贫困,不会推动社会进步,这就是前些年贫困县帽子越摘越多的原因,说到底,思想上的贫困才是最根本的贫困,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打破“穷不丢人”“越穷越光荣”的错误心态。

启示三:在脱贫的问题上,党员干部要走在前列。

习近平指出:“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党的领导是通过具体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的,而我们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干部只有到人民群众中去,并且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相连的关系,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得到更好的贯彻。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群众需要领导。没有领导,群众的积极性既不能提高,也不能持久。”现实生活中,许多地区之所以长期贫困,除了自然环境恶劣、政策支持不够、人才资源缺乏等客观因素之外,基层党组织领导不力、党政干部能力不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换言之,如果一个地区老百姓的生活长期陷入贫困或者得不到改善其实应该从政治上找原因,在这个意义上,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所以,百姓能不能脱贫,领导干部是关键。作为领导干部,要始终眼睛向下,既要善于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诉求,也要善于将群众的这些呼声和诉求转化为政策方案,这里面有一个“从群众中来”和“到群众中去”的问题,正是有这“一来一去”做基础,我们才能在实现群众发展利益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领导水平,才能在实现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摆脱贫困》读后感4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近读《摆脱贫困》一书深受启发和教育。该书收录了习近平同志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自1988年9月到1990年5月的重要讲话、文章,共29篇。全书紧紧围绕闽东地区如何脱贫致富、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如今虽已时过境迁,但对如何提升认识,掌握方法,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58855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