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争霸600字读后感10篇

关键词: 春秋争霸读后感,春秋争霸感悟,春秋争霸心得
小淇0 分享 时间: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春秋争霸600字读后感,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春秋争霸600字读后感1

孔子所作的《春秋》是一部蕴涵着作者深刻政治思想的政治学着作。两汉以后,今文经学衰微,学者多受古文经学门户之见的影响,错误地视《春秋》为历史学着作,并由此引发了长期以来聚讼纷纭的《春秋》性质之争。少时我对历史类的书籍并不感兴趣,中学时对历史科本上的那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是一件也记不得。印象深刻的倒是初中,高中时的历史老师形象,因为,我对那些枯燥的历史名词和纪年数字充耳不闻,课堂上无所事事,就呆呆地用眼瞪着

历史老师的那张嘴,一开一合,那神态在脑中就刻下了,以致到今天,当其他那些曾经的老师在我记忆中渐渐淡忘的时候,对那些令我非常讨厌的历史课老师的记忆还那么深刻。

?我对历史性的东西渐渐起了兴趣是近后来的事,原由是我业余开始写作。一个写作者,哪怕是业余的,就必须要有宽阔的知识面和丰厚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把作品写得深刻,丰富而生动。故而,那天我在看到那本30毫米厚的《春秋左传》时还是情不自禁地翻阅起来。但那些古典文字读起来总是非常吃力,所以,我对诸如《二十四史》、《史记》、《唐书》之类的史书典籍还是“敬而远之”以待。许是年岁的增长,也或是随着人世阅历的丰富,心绪归于宁静,总之,读史的愿望更加强烈起来。也恰好这部《春秋左传》是普及传统文化书系“智品阁”中的一本,这个书系的好处就在于他通过注释、今译结合在一起,就如这部《春秋左传》,它将《春秋》原经,和《春秋左传》及译文,注释对照在一起,读起来非常方便,手边配一本《古汉语词典》,就能全部弄懂理解了。

《春秋》是孔子编撰的,记录的是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76年)鲁国的历史,以及围绕鲁国所发生的一些事件。《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果没有注释将无法读懂,像《元年经》:“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颇像现在《志》书的纪年条目。所以,就出现了不少注释《春秋》的书,流传到今的主要有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和榖梁赤的《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像《春秋左传》不仅对元经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作了详细的交待,还把那些《春秋》元经中那些没有记载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了记录,点评,也就是今人写作的议论。并说明《春秋》没有记载的原因,我细细分析,不外乎下面几点:一是不是王统认可的不记;二是,非王授命的不记,如“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这里不书载的原因就是非鲁隐公授命的行动。三就是不合正义的道统的。可见,孔子的皇统、道统思想之深重。

虽然阅读才刚刚开始,但已从中觉出不小的妙处和见识、感悟,我有一想法,就是边读边记,把那些阅读中认为有益于后世的事情记录下来,不为传教,只为自得其乐。

春秋争霸600字读后感2

有时候,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这一件事不但是发生在两个相互争斗的人身上,而且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首先,我们要从一个叫伍子胥的人说起。作为楚国大臣伍奢的儿子,他原本应该活得很好,可是由于无稽谗言,伍奢被抓,伍子胥哥哥虽然被子胥劝阻,但是还要坚持回去,最后和他父亲一起死在了楚国,只有子胥逃了出去。

画面一转,此时伍子胥已经来到了吴国,正在辅佐公子光——又称阖闾。那时吴国正在鼎盛时期,其实力和楚国不相上下,于是吴伐楚,暴打楚国,还打进了楚国的都城“郢”。这可给楚国打得落花流水,连当时的君王楚昭王都跑出了都城。

但是怎么报杀父之仇呢?

子胥想了好“办法”:他把杀父之人楚平王从墓地里挖了出来,还鞭打他的尸体,让他原来就已腐烂的皮再度皮开肉绽……

读到这里,我发现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时跑走的是伍奢的儿子伍子胥,现在却轮到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了!

于是乎,吴国大胜楚国,便打算去攻打越国,可是越国人却使诈,打的吴国措手不及,吴王阖闾也中了一箭,虽然只是在脚趾上,但由于当时医术低级,感染迅速地找上了吴王,于是阖闾就在这一点一点地失血中死去了。他把他的江山交给了夫差。这夫差也十分厉害,他一上任就把勾践打怂了。勾践带领他的仅剩的五千人躲在会稽山中瑟瑟发抖。要不是范蠡出来救场,勾践就不只是妻子送人,财宝送人,叫人家爸爸了,连命都没了,还怎么叫爸爸呀!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越国也一点一点恢复,吴国却在一点点地变弱。终于,吴王夫差的野心压制住了理智,带着全国军队会盟去了。当时,伍子胥已自杀,而夫差则是带着全国军队出师全盟,想要称霸哩!此时不攻,更待何时?于是越王就带着六万人马进攻吴国,都把都城给占了,吴王立马赶回国,只好和越国约定停战,并送其珍宝。

可是和平的时间越长,越国就和“越”字一样,越变越强,而吴国则越来越弱,终于,越国前来进攻了。吴国仿佛水泻一般不堪一击,一击即散。这次,换做吴王躲进了姑苏山!历史的相似程度,真是难以想象啊!吴王打败了越国,却不听伍子胥之言灭了越国;越王打败了楚国,却也不听范蠡的话杀了吴王。可是吴王却自杀了,他想到伍子胥的言语,顿时觉得自己对不起他,然后就与世长辞了。这,你还想不想复国了啊喂!你也只有复国了,才能对得起他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有些人就能从历史中吸取经验,纠正自己的过错。这就是人与人的区别,成功的人,往往都是这样的,但是也不怪吴王,他也只是想仁慈一点,而且,这还是前无古人的历史事件呢!

春秋争霸600字读后感3

外国人常说,没去过长城与故宫,就等于没来过中国;有中国人说,如果不了解春秋战国历史,就不算真正的炎黄子孙。之所以发出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我们的中华文化成形于并且膨胀于历时550年的春秋战国。

翻翻我们的书本,一鼓作气、不自量力、老马识途、假道伐虢、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窃符救赵、毛遂自荐、唇亡齿寒、远交近攻、狐假虎威、画蛇添足……这些脍炙人口的成语,都是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有人说,中国三分之二的成语,出自春秋战国。虽然言过其实,但可以说,我们读历史,讲文化,如果不了解春秋战国,那么一切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春秋时代的特色,概括起来就两个字,一个是“乱”,一个是“霸”。周天子对天下失控,所以就会“乱”。正因为“乱”,所以需要“霸”来维持秩序。但正因为大家都想要“霸”,所以你方唱罢我登场,城头变换诸侯旗。霸中有乱,乱中有霸,乱得精彩纷呈,霸得波澜壮阔。

战国时代的特色,概括起来也是两件事,一个是“你争我战”,一个是“变法求贤”。从春秋到战国,战争规模越来越大,从几千、几万人到几万、几十万人。战得恢宏,争得惊人。黄河水,浪淘沙。当弱小诸侯被一个个淘汰时,有见识的诸侯国便开始革新变法,由弱变强,由小强到大强;便开始求贤用贤,由败转胜,由小胜到大胜。因为有“你争我战”,所以才有“变法求贤”;因为有“变法求贤”,所以胜利理所当然、失败也理所应该。因为有“你争我战”、“变法求贤”,所以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这些形成于春秋末和战国时的不同流派争芳斗艳、各显其能。到底何种观点最适宜?何种思想被推广?春秋战国的舞台一一检验。

如何自立,如何求强?如何避祸,如何消灾?春秋战国时期有着许许多多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对任何时代的人们处世、立业,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春秋战国时期,折射出的仁、义、信精神,闪烁出的礼、智、勇光芒,为万世称道,从某种角度说,更为今人所惭愧。

正因为此,历经数年,作者撰写了长篇历史纪实小说《春秋战国》。它以《左传》、《国语》、《史记》、《战国策》和当今考古发现为素材,并借鉴了《东周列国志》和一些民间传说情节,经反复查验、构思,创作、撰写而成。相比同类历史小说,本书除了是正统的、唯美的、完整叙述春秋战国主要事件的历史小说外,还有以下几项特点:

一是注重内涵。作者是《读者》杂志签约作家,写小品文20余年,有一股严谨、求实的精神,现今把这部百万字长篇小说当成了千字小品文来写,在注重观赏性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艺术性、思想性。在注重内涵的基础上,同时注重可读性。撰写本书时不像一些娱乐性小说盲目、任性和随意,而是努力将这部书写成精品、力作和佳篇。

二是注重史实。作者是山东的一名文化工作者,这些年先后到过河南、湖北、湖南、陕西、山西、浙江、重庆、江苏、安徽、甘肃、内蒙、宁夏、江西、福建、河北、上海、天津、北京等地,认真参观那儿的博物馆,领略当地的山水和风情,努力让本书所涉及的人物形象、历史情节、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基本符合史实。在注重史实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彩。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很多,本书只留下精髓,放弃一切平淡和低俗。

三是注重逻辑。作者曾被评为《演讲与口才》杂志创刊20周年最优秀作者,写过数百篇演讲口才、做人处世、组织行为、政坛风云类的文章,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智慧恰恰是集中体现在这些方面。作者在处理故事情节、构思人物对话时,不是海阔天空、恣意而为,而是让其合情合理并且新颖独到。在注重逻辑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流畅。把一部时跨500余年的历史写成一部系统小说,确实有点儿难度。为此作者动了很多脑筋,让一个个诸侯国都有了各自鲜明特色,让君主、政客、将军、说客、刺客、壮士、美女、平民、少儿等一个个历史人物出场简短而且有力。整部小说,没有生拼硬凑,而是一环紧扣一环,段与段紧密相接,看了这段想看下一段。

撰写长篇史实小说《春秋战国》的指导思想是:在尊重历史、交代清楚的基础上,方便今人阅读和理解。所以在人名处理上,按今人习惯,姓加名或氏加名,如“姜小白”,而不是古书中出现的“小白”。在人名处理上,还尊重今人熟悉的称呼,如姜小白做了国君后,本小说改用“齐桓公”这个人物称谓。虽然“齐桓公”是其逝后谥号,但依照当今流行文法,使用“齐桓公”。不过在小说的人物对话中,齐桓公生前,不出现“齐桓公”,在其逝后才在人物对话中出现“齐桓公”。

春秋争霸600字读后感4

周王朝建立之初,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确为巩固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这种正反馈的作用持续时间并不能长久。本质上讲,这种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分封其实是一种“自弱”式统治,随着周天子逐渐将土地与人口分封出去,手里的筹码越来越少,只能坐看诸侯们一天天壮大。王朝建立早期,周天子手中的蛋糕足够大,尚且能够维持一定的权威,而要继续维持这样的威严,需要周天子不断地征伐占领更多土地。早期的几代君主尚且英明神武,但随着后世昏君迭出,这种模式只会越来越难以为继,天子与诸侯间的血缘纽带关系也会呈现边际减弱效应。当王朝的财富积累无法继续依靠对外掠夺时,就会逐渐走向封闭、保守,进而资源日渐贫乏,人心蠢蠢欲动,往常水涨船高、雨露均沾,如今水源枯竭、僧多粥少,于是,有限蛋糕的如何分配就成为周天子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当周天子还在苦苦思索出路时,诸侯们已经自己想出了答案,那就是“抢”!于是,诸侯间相互倾轧、征伐、蚕食、吞并,士大夫欺君罔上甚至弑君篡位,从此,周天子的天下正式开启了“内卷化”进程。

春秋早期,周天子的权威尚在,诸侯间的“内卷化”尚且有所顾忌,比如齐桓公的称霸至少还打着“尊王”的名头。等到周天子的实力不断衰落,“尊王”的口号就没有什么政治价值了,天子之位也就形同虚设了,比如晋国的称霸,就彻底撕掉了周礼温情的面纱,更是把周天子视若无物。春秋五霸,轮番登场,看似热闹,实则都没有突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内卷化”的实质。周王朝就在这重复的“内卷”中被日渐掏空了家底,耗尽了元气,只剩一副躯壳在苟延残喘而已。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孔子感叹“礼崩乐坏”,也是自春秋始。以春秋纪事,微言大义,载于史册,以警世人。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恐怕是孟老夫子自作多情的一厢情愿罢了。春秋伊始,犹如潘多拉魔盒开启,“内卷”这只魔鬼随即释放出了无穷的魔力将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礼教秩序破坏殆尽,那些乱臣贼子倘若真的因为一部《春秋》就良心发现,止于至善,又岂会愈演愈烈,而从带有贵族色彩的温情堕落至丛林法则的血腥呢?

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春秋与战国,只隔了一层“周礼”的面纱,不变的却是“内卷”的天下。只不过,战国时代彻底失去了“周礼”的制约,“内卷”的进程愈加升级,战争的烈度愈加泯灭人性。所以,纵观整个东周史,其实就是一段天下“内卷”的历史,当这种伴随征伐与杀戮的“内卷”不断重复,终致天怒人怨时,也就意味着一个更具变革性的时代即将到来。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惊人的巧合,东周平王东迁,始赖于秦,赧王病逝,终亡于秦。正所谓,成也秦,败也秦。历史仿佛是用“虎狼之秦”这一贯穿始终的主角宣示着自己永恒不变的主题:内卷。此后历代王朝的兴衰治乱始终贯穿这一主线,无法跳脱“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由此可见,一部《春秋》,微言大义,可不就是浓缩了封建王朝的千年史吗?

近代,曾有黄炎培先生向毛主席提问“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问题,毛主席回答说:行,这就是民主。诗曰:春秋越千年,内卷穿一线。此局何可破?彼答谈笑间。面对千年不变之局,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也就是恢复周礼的秩序,而毛主席主张发扬民主,靠人民来监督。后者的答案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因为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管是一个政党还是一个政权,就能始终保持警醒,不懈怠、不腐化,打破“内卷”的死局,跳出兴衰治乱的历史周期律。这就是“民主”的本质,即人民当家做主!

从集体的层面来讲,“民主”是任何一个人类组织避免陷入“内卷”的答案。归根结底,社会还是人组成的,历史还是人写就的,好逸恶劳、贪图享乐、骄奢淫逸,这些都是让人“内卷”的思想之源,那么,从个体层面来讲,该如何避免陷入“内卷”的困境呢?答案就是“致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先生的四句教完美地阐释了这一答案:人心本自光明,欲望裹挟之下才黯淡无光、趋恶弃善,“致良知”就是格物,就是为善去恶,就是不忘初心,恢复心体本来的澄澈清明。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一以贯之、知行合一,需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也就是慎独!如此,则人人皆可为圣贤!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同样,以史观人,以人推史,将历史的兴衰规律照向个体,将个体的善恶趋向反推历史,如此,则可近道矣。

春秋争霸600字读后感5

《春秋故事》是我最喜欢的书之一,前天,我从书柜里把它拿出来,目不转睛地看了起来。

本书将烽烟四起、称雄称霸的春秋时代展现给我们。书中有渗透儒家文化的论辨故事,有充满智慧的外交故事,还有激烈角逐的战争故事等等。些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而有特点,有性格各异的君王,如知错就改的鲁宣公、胸怀大志的楚庄王;有忠诚睿智的大臣,如善于进谏的晏子、一心为国的祁奚;也有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小人物,如主动请缨的平民曹刿、敢于责备国君的杜蒉。些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是璀璨的明星。

在里我最喜欢春秋五霸,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从他们身上我明白了他们成为霸主前都吃了很多苦,但他们百折不挠,不向困难低头,最终继承了伟业。

是的,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是样,我们更要样。

春秋读书笔记及读后感 第二篇

若要追溯《春秋》一书的起因、内容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我认为有必要了解此书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是我国第一个统一而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执行汉高祖刘邦所制定的“与民休息”的政策方针以及一系列政治经济的改革,减轻人民赋税,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汉王朝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史学家称一阶段为“文景之治”。而至汉朝第7位皇帝――汉武帝刘彻继位后,他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他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地位铺平了道路。汉武帝在宣扬儒学的同时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现实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幸福来约束大臣。

《春秋决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春秋决狱主要是根据案件的事实,追究犯罪之人的动机来进行断案。如果犯罪之人的动机是出于善意,则可从轻处理,甚至免罪;反之,如果犯罪之人的动机是出于恶意,那么即使结果无伤大雅,也将受到严厉的惩罚,犯罪未遂也要按照已遂处置。

儒家思想――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学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如果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个人认为儒学存在的弊端正是由于其过分讲究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思想。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和教育人,“知荣辱而无奸邪之心”真可称之为由内而外的教化方式,的确不得不承认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方法,断非法律制裁的强制约束力所能办到。然,人人心中对于“道德是非”的杆秤又有所不同,孰是?孰非?何谓善?何谓恶?“父子相隐”则谓之“善”?“以功覆过”则谓之“是”?

春秋争霸600字读后感6

近几日,读《春秋争霸》略有偶得。

《春秋争霸》,成书于战国末年,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春秋争霸》又称 《吕览》。关于此书还有一段佳话:为使此书精益求精吕不韦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可见此书确实是字字珠玑啊!

104071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