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5篇

关键词: 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屈原列传读书笔记
陈翠0 分享 时间: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1

早春三月,天气还是那么寒冷,闲暇之际读屈子列传。虽斯人已远,但感其遭遇,依然心中郁结难释。仿佛看到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披发老人行走在汨罗江畔,对着滔滔江水,泪水长流。家国仍在,可惜报国无门。

江边的渔夫见到屈原后两人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渔夫问:“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答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读完两人的对话,深感屈原人性的高洁,不随波逐流。宁可葬于鱼腹,也不能蒙世俗之温蠖。像这样的境界是多少人永远也达不到的高度,但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性格注定了屈原的悲剧。这个悲剧的屈原个人性格造成的吗?我看未必。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血缘上与楚国国君不可谓不亲;居楚国三闾大夫、左徒高位,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地位不可谓不显赫。可以说屈原至少已经具备了实现他政治理想的前提条件,比起那些苦于谋求进身之阶的普通士大夫强千百倍。古往今来,太多的人一直在思索报效朝廷,但苦于无门、还有人长期延滞于卑微下僚的地位,终身饱受劳碌之苦,蹉跎一生。屈原的身世对于他个人是他的幸运,对于楚国来讲也是楚国的幸运。

但命运无常,小人难测。上官大夫妒贤嫉能,在楚王面前诋毁屈原,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楚王听之开始疏远屈原。后来秦欲伐齐,齐与楚为同盟,秦派张仪以小惠离间齐楚,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楚王没有得到张仪许诺的六百里土地,一怒之下,怀王大肆兴师伐秦又遭惨败,楚国上下蒙受了奇耻大辱。屈原虽然被放逐,但依然睠顾楚国,系心怀王,希望怀王能幡然悔悟,召回自己,但怀王终不悔悟,后多次听上官、郑袖等人的谗言,一次次做出失败的决策。太史公曾论到,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怀王见欺,可怜又可恨。

自古士大夫饱读诗书,期待有一天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致君尧舜,天下大治。他们遵循着一条修身齐家平天下的道路,担负着社会理想的实现和国家秩序的稳定。中国古代的文人承担着道义和对社会的责任,但他们又不是一个独立的阶级,往往需要依附政治势力或统治阶级去实现所谓的道和义。屈原的悲剧是注定的,因为他没有遇到一个贤明的君主。伊尹碰到了知错就改的太甲能中兴殷商;姜子牙遇到礼贤下士的文王,开大周八百年之基业;魏征与太宗同时,才可以共创贞观盛世。所以贤臣治国还赖有贤君,贤君能听采纳忠言,贤臣才能开一个太平世界。

自古壮志难酬是士人的最大悲剧,多少人在这条为国为民的道路上白了少年头,以后悲剧收场。是个人悲剧,也是时代悲剧,更是制度的悲剧。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权为核心,一切政治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皇帝的首肯。一个昏庸的皇帝足以让所有的贤臣在政治舞台上黯然失色。偌大的皇权也是有皇帝一人来行使,他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人,容易被小人左右,也有自己的性格弱点。为什么有的贤臣说的话,皇帝就是听不进去,小人一番鼓噪就言听计从呢?一些品德高尚的人不一定能有让人信服的例子来说教,一些华而不实的大道理说教然而让人生厌。但一些小人能揣摩上意,一下子就说到了皇帝的心里,自然就会大受重用了。

屈原被疏远与其说是小人的谗言,不如说怀王担心其功高震主。屈原的悲剧归根到底是制度的悲剧罢了。

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2

前段时间我有幸读了《屈原列传》这本书,对流芳百世的屈原有了个全新的认识。

屈原名平是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但是他一生中遭遇了两大挫折。读《屈原列传》的时候,我感觉到吸引和震撼我的以不再是屈原那高尚的品质,而是感慨活在一个不被人了解的世界,那会是一个多大的悲哀。

屈原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的趋势逐渐走向富强的道路,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以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的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楚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事后,屈原便找到楚怀王,要楚怀王听从他的建议,但楚怀王的宠妃和大臣们百般阻挠,最后没听从屈原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秦兵大举来袭,最终楚国灭了。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楚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不息的滔滔江水。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呼。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每每读到屈原,想到屈原,我总是有一种悲叹,一个真正的跋涉者,一个真正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情操的人,他的结局竟是万般无奈的投江,后人们便流传这样一个习俗,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便在屈原投江的那条河里,撒粽子,为了不让鱼虾吃屈原的尸体,以后的五月初五变成了今天的端午节。

我读完了这本书以后,我想为什么有那么多高尚的人总是匆匆的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今天的人也许永远也不会明白的。

从屈原坎坷的一生,我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遭遇困难和挫折是正常的,关键是在面对挫折时,应当拿出勇气和毅力,迎接挑战,直面迎接,战胜自我,把每一次的挫折,当作前进的踏脚石,最终走向成功,我相信这个道理一定会使我终身受益的。

屈原列传读后感600字3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史记》中的一部名篇。司马迁以简约的笔法,塑造了一位具有高尚情操的爱国主义诗人的形象。我们可以从太史公的笔下,窥见屈原对楚国的一片热忱之心。

屈原的个人能力极强,在他的政治生涯前期,深受楚怀王的信任,被委以“造为宪令”的重任,在国内是参与谋政定略的肱骨之臣,对外俨然是一位风度翩翩的优秀外交官。能力强的人固然引人瞩目,然而也容易成为被诋毁,被攻击的目标。于是,屈原被谗臣上官大夫(上官靳尚)锁定了,上官大夫成为楚国的“倒屈急先锋”。王安石变法时提出“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响亮口号,可事实上呢?人言岂敢不足畏?这把杀人不眨眼的软刀子到了上官大夫的手里,便成了构陷屈原的锋利锐器!而且,屈原和楚怀王的君臣之谊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牢不可破,这样才给了上官大夫进谗言的机会。君王知道臣下比自己能力强,似乎并不是一件好事。上官大夫的谗言只是一个借口,屈原则为自己在政治上的天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我读《离骚》节选的一段“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何桀纣之昌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从诗句中可以窥见屈原对楚国朝政被奸佞小人把持时的愤懑心情。但屈原只所以伟大,他心下念念不忘的不仅仅只有怀王,还有楚国。他打心底希望,楚国可以富强,楚国人民可以安居乐业,楚国的国运长祚,延绵流长,在残酷的战国时代脱颖而出。

接下来,就轮到秦王和张仪的登场了。如果怀王是昏君的代言人,那么秦王则是一位知人善任,有着雄心壮志,有目标有头脑有手段的雄主形象代言人,而张仪是一位洞悉人性弱点,身负“使楚绝齐”外交任务而来的外交官形象。我很希望张仪可以和屈原做一番这样的对话:

张仪专门拜访屈原:三闾大夫,左徒屈原先生,张仪求见!屈原:你便是秦王派来的细作,张仪?哼!来我楚国,定不安好心!张仪:错!张仪此来,不是为秦,亦不是为楚,是为二字“天下”而来!屈原:呵!秦乃虎狼之国,蛮荒之地,戎狄杂居,怎敢妄谈天下?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张仪:先生此言差矣!我秦国,虽地处西鄙,但进取之心尤胜当今诸国,先王招贤纳士,便是要积累下一统天下的基础!如今看诸国,有几个君王如我王一般思贤若渴?我诚心希望先生可以去楚就秦,共助秦成大业。如今怀王昏聩无能,谗臣佞子立于左右,先生的才华如何能得到施展?我恳请先生来秦国,不为秦、不为楚,为了了结这纷争的乱世,共谋一大同寰宇!屈原:咄!住口!秦人残忍嗜杀,每过一地,尽是白骨累累,我岂能去楚就秦,助纣为虐?你快走,来人送客!

172056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