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倾城之恋的读后感

关键词: 初二倾城之恋的读后感,倾城之恋,读后感
炎辉0 分享 时间:

《倾城之恋》故事主要讲述了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故事,是一篇探讨爱情、婚姻和人性在战乱及其前后,怎样生存和挣扎的作品。这部作品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你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初二倾城之恋的读后感,欢迎阅读。

初二倾城之恋的读后感1

很多人都有职业敏感,比如雪山飞狐里的苗人凤武功盖世,走到哪里无需仔细搜索,就可以闻到有没有杀气;倚天屠龙记里的胡青牛是位神医,病人无需多言,只要搭一下脉搏就可以开药方;而张爱玲对文字的驾驭水平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好像掌握了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术,下笔千言也是一气呵成,既不拖泥带水,还让你欲罢不能,又仿佛是李白转世,曹雪芹传人。

汉武帝时音乐家李延年有诗写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然而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里的女主人公白流苏并非倾国倾城,甚至谈不上闭月羞花,看她的容貌:脸庞很窄,眉心很宽,只不过因为长得小巧,又有一双娇滴滴的清水眼,即使离了婚,也快三十了,也让人觉得一点都不显老。

与《半生缘》里的顾曼桢不同,曼桢家境贫寒,出身低微,难得几件像样的衣裳,虽然生活在大上海,却遭富家千金的白眼。但是她却非常独立和好强,甚至下班后还加班加点地挣点外快,承担弟弟们的学费和母亲的家用。

而白流苏虽然出生于衰败了的白公馆,但是曾经的辉煌却让这个大家族依然场面上十分讲究,即使家里揭不开锅,外面也要穿着荣光,不是凤冠霞帔,也要保持淑女形象。

白流苏也是这样,离了婚也不愿意去找个低三下四的工作,宁愿在家里靠人养活,加上离婚后还有一点财产,也就一直呆在家里。可是那种日子白流苏是越来越难以忍受,白公馆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

一个离了婚的女人长期住在娘家,何况家里还有七妹和八妹也到了出阁的岁数,还有三爷和四爷的唠叨,三婶和四婶的冷嘲热讽,流苏终于不能装作若无其事了。好在很快就有徐太太为她说媒,对方是一个有钱的华侨范柳原,也是离了婚,却是五个孩子的父亲。徐太太把流苏带到了香港,她终于可以长舒一口气了。

第一次交往,大家都矜持着,范柳原希望流苏可以投怀送抱,然而她终于没有轻易低头,玩了几天又回到上海。流苏在家里越发不能忍受了,即使没有一句话,几个眼神就战胜了她,她又接受范柳原的邀请再次来到香港,流苏没有浪费机会,她实在无法瞟见白公馆的那些异样的眼光。

一切似乎按照流苏的预想在进行,房子有了,衣服很昂贵,仆人配备了,自己也是女主人了,但是流苏更想得到一个名分。如果一直这样生活下去,估计流苏最后也能接受,但是范柳原不知能承诺多久。

一场战争改变了一切,日本人打到了香港,整个城市沦陷了,到处是逃亡的人群,满目苍痍、混乱不堪,夜晚又一片黑暗,昨日的繁华落幕,只有风雨飘摇,一阵接一阵的炮击和飞机轰炸。范柳原的生意停顿了,流苏的房子也被士兵们占了,他们躲过了炮击,等到战事结束回到家,一脸的惊愕,又满心欢喜。

他们重新布置房间,担水、洗衣、拖地,一起去挤干沉重的刚刚浆洗的被单,两人经过战争的考验,开始相互惦记着对方的安危,不再注意穿着和饮食,也不管对方的家庭和经济条件,终于他们准备结婚了。

也许张爱玲想阐述一种婚姻的观念,只有共同亲手缔造的生活才能接受考验,场面上的恩恩爱爱只是虚幻的。白流苏开始是为了逃避世俗的眼光,接下来她又很难抽身退出,只是因为一场机缘让她涅槃重生,但是否得到真正的爱情,和一位浪荡的海归希冀的婚姻是否能和谐默契,却留给读者去思考。

动荡的年代,安稳是他们共同的追求,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小小的世界里,其他人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都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初二倾城之恋的读后感2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跟着是惊天动地的大改革……流苏并不觉得她在历的地位有什么微妙之点。她只是笑盈盈地站起身来,将蚊烟香盘踢到桌子底下去”。——摘自《倾城之恋》

这是在这篇文章甚至说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仿佛有无尽的宿命在里面,是不是只有在这样的一种无奈的情况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爱情才有她们的安身立命的地方呢这种相依相偎是不是又是真正的爱情呢也许爱情在他们之间,更像一场游戏,两个人的交易。

流苏是一个坚强的女子,在压抑,畸形的生活环境里,选择了出逃。她大胆地顶着众人的唾弃与前夫离婚,这是她的勇气。可同时,她始终是一个在经济上柔弱、无助的女子,逃离的方式只能是依靠男人来寻找自己的栖息之地,于是她必须妥协。现实与性格间的矛盾,让她不得不学会算计。不幸的命运让她学会保护自己,却又让她这份简单、真挚的情感徘徊在疑虑、猜忌、金钱、责任、虚荣之上了。但这又怎能怪她呢她承认柳原是可爱的,给了她美妙的刺激,但是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经济上的安全。说到柳原,他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青年时期同样有着一段不愉快回忆的他性格怪癖,无意于家庭。对于爱情他根本无法驾驭,无法给予对方承诺和信心。也许或者说一定,他曾经只是把流苏看作是那很多个里面的一个,新鲜过后,各拍两散,责任不需要,爱情只是调剂,而流苏也自然知道这一点,“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该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流苏的心中,自然是知道柳原的,她也明白只有这场关于这个城市的劫难才成全了她们。战争带来的是残缺,可为流苏和柳原带来的却是一嘲圆 满”。偶然的倾城,让他们抛却了所有,让他们从捉迷藏式的精明走到冲破一切的结合——流苏得了名份,柳原也甘愿担起了责任。战争让人变得真实。死亡下,忽然感觉瞬间的变化即是烟消云散、阴阳相隔,容不得你有半点犹疑,因为生死只在顷刻,金钱、权利、美色等等都不重要了,能抓住的只有现在,只有身边尚存气息的他(她)。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 妻。”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原是这样的选择。

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现在你可该相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人,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人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人。

喜欢小说中的一段话:“流苏到了这个地步,反而懊悔她有柳原在身旁,一个人仿佛有了两个身体,也就蒙了双重危险。一颗子弹打不中她,还许打中他。他若是死了,若是残废了,她的处境更是不堪设想。她若是受了伤,为了怕拖累他,也只有横了心求死。就是死了,也没有孤身一个人死得干净爽利。她料着柳原也是这般想。别的她不知道,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两个人之间那一丝丝的温情,在一瞬间,让时间成为永恒。这一刻交织的情感该是幸福存在的道理吧。如果这可以叫做-爱情,那么就算是吧。可我更觉得这是一种悲凉。假如没有战争,两人将依然活在自己背负的壳中慢慢前行,谁也不会为对方付出真心。他们会按自定的生活轨迹走下去,看似丰盛,却是苍白悲哀。

初读时,总觉得悲剧是女人的。现在方觉得,悲剧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一个大变故改变了一切,但如果是为了成就这样一段恋情,代价未免太大了,而且这样的偶然性几近为零。

这样的爱情,或许只能童话中存在。

初二倾城之恋的读后感3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反复吟咏的一句话,它不仅仅表达了张爱玲最高的感情理想,也是所有女生对感情的最高憧憬。

是啊,无论什么样的女生,最后都是期望结婚的。正因只有婚姻能代表这个男生是真的爱自己,它是男生对一个女生最高的承诺。

186898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