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浮士德读后感600字(2)

关键词: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600字,名著,浮士德
炎辉0 分享 时间:

作品的灵感来源于人类共同的关注——人类对自身的困惑,这种深刻的反思大多产生于人们最重要的晚年。反思的结果只能是对生活的无奈。所以,这种自然是贴近生活的,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将自己的生活融入其中,一起思考,关注他们,发现问题,寻找灵感。一个人的一生涉及面很广,但回想起来,却很稀少。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实现和谐,可以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理想中的“我”越飞越高,让另一个“我”不停地追逐,永不满足,似乎永远也达不到理想中的“我”。正是在这种不断的、执着的追求中,人们认识了自己。哲学意义上的生命长度应该由这种追求所带来的价值来决定。人生的意义在于实现理想,证明价值。

老夫子听了人们对他的称赞后,希望他的能力将来能拯救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他说:“今天就要结束了,明天就要开始了。”如果我有翅膀飞翔,我就能跟着太阳,把这景色永远留在我的面前,那该多好啊!”日头却不离开我的梦。我渴了,肉也不长翅膀。在精神追求和现实之间很难找到一致性。你总是想和别人分享好的东西,你总是想为别人分享悲伤的事情。感觉很高尚,但你的能力是有限的。有时候你只能承受你不能让更多的人品尝的美好事物,让痛苦的人不再能悲伤的负担。人们遭受精神上的痛苦。想行动,却难以行动。生命的力量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是可以通过思考和思考来创造的。只有行动才能带来希望。因此,人们不懈努力。很多事情,当我们意识到,已经是过渡性或过渡性的,而老夫子是一个“幸运的”。

恶魔马菲斯特把老佛爷带回了他的青年时代。在梅菲斯特的诱惑和迷惑下,浮士德爱上了马江的眼泪。在他们美好的幻想中,浮士德失去了她。幸福和快乐不是长久的。人生的终极意义不是吃苦,也不是享受,而是比昨天每一天都进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去寻找至高无上的存在。在经历了这段难以忘怀的痛苦之后,浮士德恢复了精神。他认为我们不应该为了生活而追求和不懈的努力。这种至高无上的存在是我们奋斗的目标。这种知识的广泛性和概念性,不能说是浮士德的短暂快乐和溃烂的巨大帮助,而不是他自己的努力,所以这种知识是理想的状态。

再往下看,海伦,通过许多环节被发现,以她自己的力量作为领导力量漂浮。他和海伦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被他的儿子彻底破坏了。这一次,经过千辛万苦,痛苦彻底失败了。他对古希腊美的追求以悲剧告终。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可能更多的是他的奋斗过程,而所谓的美丽和幸福却离他而去。这就是所谓的“成功时刻”,在经过很短的时间的努力之后。

在这里,我要感谢浮士德,让我不再厌倦对成功的渴望,过程是人生价值的关键,而成功只能看作是实现更高价值的起点。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600字4

《浮士德》讲述的是德国中世纪一个古老传说,年逾半百的炼金术士浮士德向魔鬼出卖灵魂,换取青春和爱情。歌德借这个题材演绎了广阔、深邃而崇高的人生内容,为人类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唱了一出迄今响彻寰的凯歌。《浮士德》内容博大精深,包括哲学、神学、神话学、文学、音乐等各方面的知识;形式错综复杂,其中有抒情的、写景的、叙事的、说理的种种不同因素,有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的假面剧、意大利的行会剧以及英国舞台的新手法、现代活报剧等等。《浮士德》是歌德倾注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宏篇巨著,值得细细品读。

浮士德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都有现实的依据,它们高度浓缩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期几百年间德国乃至欧洲资产阶级探索和奋斗的精神历程。在这里,浮士德可说是一个象征性的艺术形象,歌德是将他作为全人类命运的一个化身来加以塑造的。当然,所谓全人类其实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先进知识分子典型形象的扩大化罢了。同启蒙时代的其他资产阶级思想家并无二致,歌德也是把本阶级视为全人类的代表的。浮士德走出阴暗的书斋,走向大自然和广阔的现实人生,体现了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直到“狂飙突进”运动资产阶级思想觉醒、否定宗教神学、批判黑暗现实的反封建精神。

浮士德与玛甘泪的爱情悲剧,则是对追求狭隘的个人幸福和享乐主义的利己哲学的反思和否定。从政的失败,表明了启蒙主义者开明君主的政治理想的虚幻性。与海伦结合的不幸结局,则宣告了以古典美对现代人进行审美教化的人道主义理想的幻灭。最终,浮士德在发动大众改造自然,创建人间乐园的宏伟事业中找到了人生的真理,从中我们不难看到18世纪启蒙主义者一再描绘的"理性王国"的影子,并依稀可闻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呼唤未来的声音。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600字5

荣格曾经这样评价“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涩难懂的几部书之一。经过读了三遍原文,查阅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则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善良与邪恶的矛盾体。他对学识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探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学的热爱已经不可自拔。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他还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他的精神是向上的,对学的追求和热爱还有希望,都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的,我们要和他一样,善学、乐学、爱学。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上进的人,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善良与恶相生相克,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名著浮士德读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长篇小说西游记读后感相关的范文

西游记100字读后感

《繁花》读后感500字

三国演义前20章读后感800字

三国演义全国获奖读后感800字

乡土中国读后感600字5篇

读三国演义读后感500字四年级

三国演义读后感400字一等奖

三国演义赵云读后感800字

三国演义29回读后感300字

189429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