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关键词: 名著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炎辉0 分享 时间:

穆斯林的葬礼讲述了一些即使在现今的时代也带有巨大争议的冲突,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名著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名著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1

我用了五个难忘的夜晚把《穆斯林的葬礼》读完了,由于深陷其中,我读的很慢很细,但仍每晚不愿放下书本从另一个世界走出来……此刻的我仍仿佛被笼罩在这富有生命的一曲悲歌当中,久久无法抽离……

“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身飘渺;天地之间,久久的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古燕盘旋……”不知又过了多少年,曾经风度翩翩的北大老师楚雁潮,在因先天性心脏病而早早离开人世的北大学生韩新月的墓前,拉起了她的学生同时更是他永不离弃的爱人韩新月生前最渴望听到的那一曲小提琴版《梁祝》,而此时的他早已两鬓斑白……这首年轻时因羞涩而从未在爱人面前展示过的曲子,此刻却是那般的动听,仿佛一切的爱都得到了永恒,它超越了种族;超越了伦理;超越了时间;更超越了生死……暮年的老人拿着小提琴站在早已亡故的爱人目前,在夕阳的映照下,如怨如慕,如梦如烟。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全书以两个时代的穿插交错来贯穿整条故事线,并引导读者揭开层层的铺垫和疑团,环环相扣,引人深入。韩新月的父亲韩子奇的人生是那样的起落跌宕,充满传奇。一个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生命历程,仿佛在诉说一部悲剧,但又好像在教人“了然”和“放下”。韩子奇的一生追逐名利,牺牲了亲情,爱情,信仰,以及一世虚名。临终之际才明白自己是那样的怕死,不敢见到真主。由于追逐名利钱财而抛弃了信仰的他,没有做到一个穆斯林真正该做到的,每日的“五功”,把斋朝见,对穷人乐善好施,不与人争强好胜,……他统统没有做到。在告别生命之际,他只能怀着忏悔也怀着遗憾,怀着恐惧也怀着希望,战栗着向死亡走去。

韩新月的一生是那样短暂,可得到了父亲终其一生也得不到的百人送葬和的真主的宽恕;得到了韩太太一生也不可获取的知识与梦想;得到了哥哥内心渴望却从不嫉妒的父爱;更得到了母亲飞蛾扑火却永远也得不到的爱情……或许这些“得到”,是她付出了生命短暂的代价,可她那悲惨得让人心疼的身世与命运还不够来偿还吗?……哦!兴许这将是保留到下一世的“奖赏”吧!

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苦的命运。读完了一本书仿佛便走完了一生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两个家庭是那样的相似,好似人间充满了现实与悲情,但只要有“爱”和信仰,那又算得了什么呢?穆斯林的使命是那样的神圣;穆斯林的虔诚是那样的动人;穆斯林的团结是那样的可敬;穆斯林的信仰是那样的神秘而不容冒犯……

名著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2

再度重相逢,细细读过,心情格外的沉重。

书中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的命运故事,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的爱情悲剧。

书中的“路”坎坷复杂。情节像是一团被人千百次蹂躏的线团,一线绕着一线;又像是一颗洋葱,一层剥过又露一层。但那淳朴庄严的内容,根本不会让人觉得乏味、无趣。反而让人钻了进去,成为故事中的一员!

一个北京玉器家族两代人的故事以章节交错的方式,让故事有穿越时空的感觉。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多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发生在不同年代的母女二人有着不同结果却又相互交错的爱情悲剧。读完此书,我感受到穆斯林们一千多年来漫长而以艰难的足迹。同时也为人们那种长期以来的民族意识,种族歧视而感到悲哀。

书中的韩子奇一生坎坷,他是一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毕生都在为他的“玉”而奋斗,让人钦佩让人心疼,可是他在爱情面前却是那样的懦弱那样的让人叹息!就如同在他死时作者对他一生的总结:他自己,只能赤条条归于黄土,什么也不能带走,只有一具疲惫的躯壳,一个空虚无物的灵魂,一颗伤痕累累的心,和永不可饶恕的深重的罪孽……。韩新月,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就那样早早的结束了,没来得及享受生命的美好,没来得及展开她理想的翅膀,就那样悄悄的走了,最让我感动的是新月和她的老师楚雁潮的爱情,他们互相信任、崇拜,彼此理解并深爱。在他们相识两年来,共同以顽强的毅力和病魔搏斗,执著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可最终还是逃不过疾病的魔掌。而这一切与新月的“父母”韩子奇和梁冰玉有一定的关系。梁冰璧相对来说是一个让人有点同情让人心痛的角色,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悲剧人物。

故事的结局让人回味无长,最后那个情节设计地很好,梁冰玉和楚雁潮两个人在墓地相遇,这两个都是新月爱着的人,他们也都是最爱着新月的人,那种相对无语却是无声胜有声。天地之间那久久回荡的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名著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3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作者霍达,本身就是一位居于北京的回族女作家。冰心曾这样评价过《穆斯林的葬礼》:看了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

这部五十余万字的长篇,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命运的沉浮,六十年间的兴衰变化,以及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却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作容量丰厚,内涵深刻。当我1991年第一次捧读这部小说,就被书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和所展现的奇异而古老的民族风情深深吸引,不忍释卷。

故事写的其实就是“玉器梁”一家的悲剧。主线是韩子奇和梁冰玉的爱情悲剧与韩新月和楚雁潮的爱情悲剧。小说的悲剧既是人物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更是命运的悲剧。人物曲折的命运和多变的情节对年少的我而言是充满吸引的。然而,年过40,再捧起这本书,我却有了另一番感悟。

《穆斯林的葬礼》用不小的篇幅描写了回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梁亦清的葬礼标志着小说情节的开端。薄葬、速葬,最简朴不过,一心归主的穆斯林,不需要任何身外之物来粉饰自己。而在新月的葬礼上,穆斯林们肃然跪在墓穴前,神圣的经声在墓地回荡:一切赞颂,全归真主,全世界的主,至仁至慈的主。报应日的主。我们只崇拜你,只求你佑助,求你引导我们上正路,你所佑助者的路,不是受谴怒者的路,也不是迷误者的路。不得不说,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中对穆斯林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好的体现,对于帮助人们理解穆斯林信仰风俗有所帮助。现在看来,纵然儿女情长与民族风情相结合,但情节与人物不免显得单薄和幼稚。 或许是我已在长大,而那小说中的风月与人情却永远留在了那个年代

219157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