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罪与罚读后感(2)
纠结或许有时能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向前迈进一大步的动力,但更多时候使人沉迷于此不能自拔。世界上的人面对的问题看似千差万别,其实大体上相若,当大部分人均纠结于某事的时候,只有少数出类拔萃者能看清努力的方向,名成利就。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明显只是普罗大众的一员,没有精英的基因又不甘于平凡,想太多导致走入歧途。别人真的就像表面那般过得这么好么?自己真的是最惨的人么?明知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不放过自己?不放过自己的人自然很难放过别人,于是悲剧诞生。
心胸若是天生的,后天就更应在心态上努力去开阔。是没有绝对真理的,但人不是都趋吉避凶的么?为什么无缘无故要伤害自己?不如意事十常八9,心态自己知。
有时候我也真羡慕拉斯柯尔尼科夫,大多数人的压力也很大,但不会胆敢杀人,杀了人的那一刻相信他是有一丝放松,而神志清醒回来过后也是前所未有的刺激感。那种恐惧让他能分散了他之前集中于觉得自己是窝囊废的注意力。当更大的问题出现了,才知自己之前担心的问题是那样小儿科。而能遇上索尼娅也可以说是大团圆吧,世界上善良的人很多,但不是谁都愿意为自己停留。跌到谷底仍有一个人在自己身边守候,多好。
毕竟是小说,明明是人间悲剧,罪与罚也如斯分明,不像现实那般拖泥带水,泛不起半点漪沦。哈哈。
我想是我看的中译本有问题,已经这么厚了,还分上下册,同情也同情得不耐烦。
初中罪与罚读后感5
罪与罚,是一本非常精彩和特别的小说,这是我经过连续两天奋战这本小说后的感想,因为这本书真的是非常的好看。
小说以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犯罪及犯罪后受到良心和道德惩罚为主线,广泛地描写了俄国城市贫民走投无路的悲惨境遇和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作者笔下的京城彼得堡是一派暗无天日的景象:草市场上聚集着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污浊的河水中挣扎着投河自尽的女工,穷困潦倒的小公务员被马车撞倒在街头,发疯的女人带着孩子沿街乞讨……与此同时,高利贷老太婆瞪大着凶狠的眼睛,要榨干穷人的最后一滴血汗,满身铜臭的市侩不惜用诱骗、诬陷的手段残害“小人物”,以达到利己的目的,而荒淫无度的贵族地主为满足自己的兽欲,不断干出令人发指的勾当……作者怀着真切的同情和满腔的激愤,将19世纪60年代沙俄京城的黑暗、赤贫、绝望和污浊一起无情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然而,作者作出的上述揭露和批判仅仅是从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思想出发的。作者认为一切以暴力抗恶的作法都不足取,因为人无法逃避内心的惩罚,在毁灭他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身。作者还力图把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犯罪行为归结为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所致。用索尼娅的话来说,是因为“您离开了上帝,上帝惩罚了您,把您交给了魔鬼!”作者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安排的一条“新生”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与黑暗现实妥协的道路,也就是所谓“索尼娅的道路”。作者把索尼娅看作人类苦难的象征,并在她身上体现了虔信上帝,承受不幸,通过痛苦净化灵魂的思想,作为一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一个受压迫最深的女性,索尼娅的形象有着不可低估的典型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理想人物,这一形象却显得十分苍白。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宣扬的这些宗教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这里充分表现出作者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罪与罚》中写的最多的就是罚,“罪”只是仅仅占了全书的前面两章,而“罚”贯穿了大半。不是身体上的惩罚,而是比这更严厉的道德的惩罚。所以法律只是我们一种惩戒犯罪的一种途径,而另一种就是人内心心灵深处的谴责。有时候法律不能使人认识大自己所犯的罪,而心灵深处的谴责则会让人更明白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罪与罚,这本书主,描写了社会中的弱者,精神中有无私奉献与爱的人却在引导着救赎之路。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非常值得大家阅读。
初中罪与罚读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