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第九章读后感(2)
一方面,我不否认宗教在很多问题上给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使我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不至于前进的过于迷茫;但同时,宗教又给我带来了很多永远都无法知道答案的谜,这些谜有时候像紧箍咒一样牢牢的套着我,使我在人生的前进过程中停滞不前。) 第三,最令我震撼心灵的是新月与楚雁潮的爱情。从一开始的师生情深,发展到最后的心灵盟友,乃至灵魂密友,在阅读他们两人的言语和对白的同时,我内心深处也被一种深深的.
同时又极为强大的情感震撼着。我不能不承认,我被这种高尚的爱吸引了,完全融入到了故事情节中,随着主人公的心情也不禁的随之变化。说实话,我很羡慕,甚至向往他们两人之间的那种相儒以沫,这样的爱情神话或许也只能发生在小说或者电视剧中吧!但不管怎样,它给人勇气和信心去追求自己内心中的爱情。即使现实生活中不会拥有如此美丽的巧合,但至少让人生多一些希望吧!
穆斯林的葬礼第九章读后感篇4
今天刚看完《穆斯林的葬礼》,说真的,我很少对哪一本书有书面上的评价。刚接触这本书时大概是一个月多前,看了这么久终于看完。其实我知道自己看书慢,也没有想过这个学期能够看完这本书,但它又无时无刻不在勾着我的心,让我觉得自己就生活在那个时代,远离现实的纷扰。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自己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对任何事物都持一种悲观的态度,于是,那些好的、坏的,漂亮的或是不漂亮的事,都会在心里烙下痕迹而又怎么也抹不去。所以穆斯林的葬礼让我哭了好一阵子,我把自己置身于整个故事,可现实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将我无情拉回。我总是为他们的欢乐而欢乐,为他们的痛苦而痛苦。我的书本常常被眼泪打湿,有时甚至不得不停下来痛哭一场。我已经舍不得和里面的人物分开,当我看着作者把他们一个个送离人间,我被生死离别折磨得彻夜难眠。或许每个人对这本书的理解和看法不同,我也不想提出谁的观点扫我的兴,我不是圣人,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同意我的想法。本来我打算按照我计划读完这本书后继续我的阅读,可是,这本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让我感到那么亲切那么温暖而又……那么陌生?我想我是向往那种生活的,即便每个人的命运都是那么崎岖不平,可他们都拥有过幸福,拥有过爱,这就够了。
或许在死神面前,我们永远只若一只蚂蚁般,永远都只是一击就垮,但也都是幸运的,因为人毕竟经历的高洁,纯净,完成了自己对心灵的冶炼过程。于是我不得不迫使自己停下阅读,独自享受现在所有的感觉。人的心决不单单是解剖图上画的那颗有着什么左心房,右心室的心脏,而人应该那样的大写的“人”,拥有感情的“人”。
穆斯林的葬礼第九章读后感篇5
大约远在公元七世纪,一些头上缠着白布的阿拉伯商人来到了东土大唐,他们习惯了神州大地的水土,在这里娶妻生子。元朝的官方文书称他们为“回回”,一个新的民族在东方诞生了。幅员辽阔的中国,是汉人长期生存繁衍的地方,“回回”毕竟是少数,他们不断地被迁徙,甚至被征讨,被杀戮,他们顽强地、小心翼翼地生活着,信奉着自己的主。他们相信人生有“后世”,相信“末日审判”,每个人的灵魂被接纳进天园或是被投入火狱,一切将由真主判定;他们相信善行必定得到报偿,邪恶必定受到惩罚……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有十个民族是穆斯林。
今天,我们将随着回族女作家霍达写的《穆斯林的葬礼》,走进穆斯林庄严而新奇的世界。它像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这是一部穆斯林圣洁的诗篇,充满着悲剧的美感。掩卷沉思,余韵绕梁。
围绕着一条清澈而晶莹的玉的长河,梁亦清、韩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韩新月和楚燕潮等一系列文学画廊中前所未有的人物群像,款款向我们走来,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玉,象征着财富、身份和地位。月,象征着纯洁、善良和明镜。女作家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玉器世家三代人的盛衰,命运的跌宕沉浮及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故事发生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在磨砖对缝的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似的门楼里。门扇的中心部位,是一幅双钩镌刻的金漆对联:“随珠合璧,明月清风”。
这是一曲穆斯林人生的咏叹。这是玉的长河,不,是人生的长河,命运的长河,悲剧的长河。
本书气势恢宏,时代背景有殃及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世界大战;有《何梅协定》、《秦河协定》签订时几千名北大学生的游行示威;有解放后时期沉重的背影。
这里有北大的旧址-----燕大的湖光塔影,有伦敦浑浊的泰晤士河,七十米高的威斯敏斯教堂及作为全世界标准时间的格林威治钟声。
在梁玉清的玉作坊里,我们看到他弯着腰,流着汗,不停地磨着各种玉器。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然是那艘“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了。船身浮在波涛之上,船头高昂,船楼巍峨,甲板、绞盘、铁锚历历在目。连天的海浪,流动的云彩,海鸥翱翔其间,星月出没其里,郑和和文武百官各执其事,活灵活现。仿佛五百年前那震惊世界的航海奇迹又重现了!可惜还没有完成大作,梁玉清就劳累成疾,抱憾而去。他的徒弟,韩子奇,责无旁贷地挑过担子,继续着他伟大的未竟的事业 。
于是,在“览玉盛会”上,我们看到了每个朝代琳琅满目的玉器,那翡翠绿如翠羽,白玉白如凝脂,玛瑙赤比丹霞,青金石蓝似晴空,碧玺艳若桃花,交相辉映,灿烂夺目。跟随着“玉王”韩子奇,我们乘坐英国客轮“海豹”号离开上海外滩,穿过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马六甲海峡,进入孟加拉湾,最后来到了大不列颠岛。他是为了保护整箱的玉而离开妻儿,远涉重洋逃到英国的,玉就是他的命。这些在残酷战火中九死一生的宝玉,颠沛流离,伴随了韩子奇坎坷的一生,他也为之奋斗了一生,然而最终逃不过十年浩劫被全部摧毁的命运。
“一群身穿军装、臂缠红箍儿的陌生年轻人冲进了“博雅”宅,捣毁了木雕影壁,涂黑了抄手游廊上的油漆彩画,砸开了“密室”的门,把里面的藏品洗劫一空!这个漏划资本家,私藏着这么多值钱的东西!年轻的红卫兵其实不知道,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国宝,任何一件都堪与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媲美!”
玉的悲剧,同样在主人公身上体现。北大的优秀学生韩新月与年轻的老师楚燕潮纯洁地相爱,楚燕潮深情地对新月说:“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辉映,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把他们分开了!”新月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不得不离开她心爱的北大学校,然而这并没有阻止楚燕潮爱的脚步。他悉心照顾她,给她春天的希望。他们的爱情正悄然萌芽,却被新月的母亲-------那位扑朔迷离、似亲生非亲生的母亲无情地斩断了。因为楚燕潮是汉人,回回是不可以嫁给汉人的!宗教的威严、人性的真谛在这里碰撞,遭遇了无比的困惑!纯真少女的爱心像一块无瑕之玉一下跌的粉碎。他们是那样的绝望,新月的病情开始加重……
本书最大的悬念便是韩新月的母亲-----梁君壁,她表面上显露着压人的威势,其实内心隐藏着一腔悲痛。有时自私,有时无奈,在爱与恨中苦苦守着这个完整的家。当看到她对待女儿新月时好时坏的矛盾态度中,我们和新月一样,产生了疑惑,她是谁,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家有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作者故弄玄虚,卖弄关子,牵引着你一步一步地往前看,不能遗漏任何章节,直到最后结尾,才真相大白,原来新月不是她的亲身女儿,是丈夫和妹妹的孩子!结局是令人震撼的,但也是悲情的。韩子奇与梁冰玉有着深刻的爱情,但最终躲不过世俗、伦理、道德的偏见,他们天各一方,永远分离。只有遗憾的泪水伴随着他们一生一世。
新月死了,她的死是祝英台的死,是缠绵的,又是壮烈的,令苍天泣血,万物悲悯。她临终前终于弄清了自己的身世。她化为一缕月光,飘飘渺渺,缓缓升腾,她想去寻找自己亲生的母亲。啊,母亲,照片中的母亲,是多么慈祥美丽。
清真寺上空的红灯亮了,成千上万的穆斯林都在仰望着天上的新月。神情肃穆的阿匐和乡老,在率领下缓缓走进“博雅”宅,为新月举行葬礼。新月躺在“旱托”上,接受最后的洗礼。
“啊,安拉!你赐福于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随者吧!就像你赐福于易卜拉欣和他的追随者一样!你确是应当赞美和称颂的!”
“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们当中,你让谁生存,就让他活在伊斯兰教之中;你让谁死去,就让他死于信仰之中!”
穆斯林共同默默地为亡人祈祷。
穆斯林的葬礼,肃穆,庄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