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读后感800字参考
推荐文章
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明朝这三百年来的一些事情。该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明朝那些事》读后感,欢迎查阅!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
读《明朝那些事》是在靖的推荐下,虽一直知道此书火爆,但从未燃起阅读欲望,因莫名之中就不喜明朝,让我如何读?若是讲唐朝那些事、汉朝那些事,我定早早追上了。
不喜明朝原因很简单,总认为这个朝代过于残酷,剥人皮、悬尸头、廷杖都让人感到白色笼罩。季老先生不是说,总应相信人会越变越好的吗,可我总觉明朝是打压人性的善,却将人性的丑恶与阴暗搬到台前,把这些本应躲藏在阴暗中的恶灵,却在那个年代公开化、扩大化、极致化。虽然要求众生都按仁人、君子标准行事,未必可行;但“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表面态度仍需正名才好。明朝在“人权”的态度上,与汉、唐无法相比,这是历史的倒退。
读此书之前,我对明这一朝的功绩,实在数典不出记忆深刻之处,似乎除了紫禁城,这个朝代就干了一件事——“勾心斗角”。在我固有的印象里,谈及明朝政治,其斗争不可谓不激烈,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者们穷尽一切阴毒手段,完美展现人性丑恶;在经济上,明朝抑制商业,将宋历经千辛培养的“资本”苗圃摧残殆尽,这成为中国后世经济发育不良原因之一——先天不足啊,以此看来,这也是一种退步。
但我也并非对明朝的贡献一无所知,发达的航海技术和举世闻名的紫禁城,这是我仅能说出的两项题目。明朝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促使航海技术得到发展,但此项行业未能持续,否则马尾海之战、威海卫之战不至于输的狼狈不堪,这不过是一项夭折的产业。如此理顺下来,可夸扬的只剩紫禁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了。
现在已读完第一部,对明朝的功绩又有新认识。第一次知道原来朝鲜的名字是朱元璋给起的,为“朝日鲜明之国”之意。也许我现在知道,显得有点弱弱的,但是确实才知道。
再则,所学专业促使我需了解史实,但二十四史也并非部部要读,于是在懒惰的趋势下,自然而然忽略明朝。但是上个月见靖,他推荐此书,况且并非史料,又早闻此书甚火,应不会离我胃口太远。
于是展开架势,读将起来。很快被作者文风吸引,确实印证了作者说的“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这句话的核心内容在高校内早已展开过讨论,记得读书时,有三次听及此言。
第一次,是一梅老师在历史文选课上,她说对初学史之人,就应深入浅出的引导,否则生涩的资料会让人立刻失去兴趣,但现在高校内的老师,被职称及论文所困扰,只有发表专业论文,才可聘得职称。这样就没有老师愿意要花时间写上一篇科普性文章,因为那东西不能成为聘职称的筹码,所以无人肯费心思做这些事。但梅姐说,她是想通了,即使不能聘上职称,也要为自己的心愿做上一次这样的事,所以有《中华古诗文名篇诵读》出炉。
第二次,是在中国古代史的课堂上,由陈峰老师主讲宋、明史,他亦提到历史本是鲜活的,且也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写出了《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研究》,书中文法生动,但终是一本以研究为目的,为聘职称而下的筹码。
第三次,是在和师兄、师姐的讨论中。我们院有个学生刊物叫《望族》,当时在全校都颇为流行,我哪会也是这个社团的主干力量,这个社团常有讨论活动。在某次讨论中,我们主编(何赞,湖南人,考古学,真正喜欢的是新闻,货真价实的人才),认为历史是可以写的生动的,但历史系的师姐坚持,写史怎么可能生动?历史和文学是有差距的,除非是胡扯乱侃的野史。我当时赞同主编意见,但我的确也不知道怎样写、怎样构思才能让历史生动。
读了《明朝那些事》后,发现真的有人做到了,真的是个神人那。若是何赞同学当时励志要证明“历史可以写的生动”(这是他的原话),我相信这位人才肯定也能做到吧。总之我在生动的描述和诙谐的讽刺中,开始阅读被人总结后的明史。
作者笔锋幽默犀利,在文中营造出许多有趣气氛,即能看到武侠小说常用的侠客式描写(如: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面露轻蔑之色的和尚,沉默良久,突然大笑!笑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久久不去。住持大惊失色,朱元璋站起身来,缓步走向住持,突然抽出腰间宝剑,将剑架在他的脖子上!住持再也掩饰不住,惊慌失措,颤声说道:“你想干什么,如要钱财,可以给你。)”,也能感受现代人的冷幽默。(如:这就类似现在开口问学历,他是北大,我是清华,您呢,总不能说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吧。)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不似传统史书中尽量避开感情色彩,反而是尽显喜怒哀乐,但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仍然保持了读史的科学态度,利用了分析史料的科学方法。也就是说作者的分析过程应该是严谨的,是科学的,但最终为大家展现出来的结果是生动的、鲜活的(如:对岸的陈友谅也在沉思,但他考虑的却是另一个问题。从自己参加起义开始,脑海中似乎就没有信义这两个字,为了走到现在的位置,我杀了很多人。倪文俊赏识我,提拔了我,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杀了他。赵普胜是个老实人,对我很尊重,把我当兄弟看待,我杀了他。徐寿辉把权力让给我,只想活下去,我杀了他。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不是吗,心黑手狠才能取得胜利,因为在你弱小的时候没有人会可怜你!我相信我所做的没有错。为了今天的权势和地位,我不稀罕什么名声,让那些道学先生骂好了,手中的权力和武力才是最重要的。我背叛了很多人,他们不再信任我,随时可能背叛我,但只要我拥有最强的力量,我就能控制一切!)。
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认同感,是相似性的那种认同感,将白话文口语化的相似性,大有一副平时神侃的状态。这样的神人到底是谁呢?《明朝那些事》作者:当年明月,1980年生,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海关公务员,可谓80后草根族。
难怪了,80后吗,还是草根,同类啊,说话最重内容,不讲方式,怎么高兴怎么讲。上一辈说这是目无尊长,不懂礼数,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求人人平等的时代,尊重是放在内心的真诚,不在举手投足间的虚伪。看到石悦的资料后,我有点偷乐,因为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坚定了我的某些看法,80后就是80后,在细枝末节的礼数上、规矩上,不需按照60、70的脚步走,我们有我们的成长背景,80后需要不同的标签。
第一篇读后感,有点长,后面会短些。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2
在读《明朝那些事儿之前》我特意去网上搜索了下此书的资料。《明朝那些事儿》是网络上连载的中国明朝历史故事,当时掀起了一股明朝热。作者本名石悦,他花了3年时间在论坛上连载完这本书,边写作边将其集结成书出版发行,该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7本。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第五卷《帝国飘摇》是续第四卷《粉饰太平》中皇帝潜心于道行,首辅严嵩致力于专权和贪墨导致财政匮乏空虚,大明身处于危机之中。于是开始了内争和外战,首先交代了徐阶通过明争暗斗成功铲除了严嵩,而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陆续开创大明中兴之世,并拯治吏治腐败,实行财税改革,推行万历新政,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事局面,可他们最终的结局终是悲惨。他们虽勾心斗角,心狠手辣,但大多都是为朝廷尽心尽力。
外战即是援朝抗日战争。外战同样精彩,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杀声震天,名将们一一登场。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他把枯燥的正史写得生动、风趣,在他笔下的人物一个个都充满活力和朝气,让那一个个名字不再是刻板的字符,而是活生生的真人,看过的人没有人说不喜欢读这本书的,也许是文风的关系,读起来一点不嫌累,但更重要的,它的内涵在深深的吸引着我。 觉得佩服至极,读了一星期就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补习了明朝的那段历史,还领悟到了历史之外的道理。
在朝廷上的明争暗斗,无论忠臣还是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勾心斗角,一步错步步错。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真诚、信义可言?有的只有利益。但在重头boss——皇帝的圣旨人人都如蚂蚁: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有的灭十族,冤案就此诞生!幸好我活在21世纪中,不用过得如此提心吊胆,步步为营。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白话正说明朝的史书,它与史书不一样的是它的语言生动幽默,而与演义不一样的是它讲述的全是真实精彩的历史,这成了我喜爱这部书的原因。
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蚁的事,正史不关心,野史也不疼爱,既然是大事,就总会引来很多的假设,总会假如这个不这样,那咱们国家早就怎样样啦,如果那个不那样,咱们早怎样样啦。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个事儿,就没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将相。但这也就构成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微妙的心理,这种奇妙的品味过程,坚信每个读历史的看官都深有体会的。
本书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份档案开始,细数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等,一切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朱元璋正因家庭出身三代贫农,因此为了吃饭,他为隔壁地主放了16年的牛。自古雄才多磨难,他17岁时的一场饥荒让身旁的亲人一一死去,带着复仇的火焰和有饭吃的追求,朱元璋来到寺庙,做了8年的和尚,但身旁的数十起暴动让他揭竿而起,经过长达16年的艰苦发奋,他打败了元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明。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之后,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决定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此刻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决定。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务必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决定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十分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16年的造反经历中,我看到了朱元璋无比的军事天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他利用徐达的多点围攻的冲锋旗开得胜,而后常遇春的单骑救主,再是猛男丁普郎的冲锋,最后致命一击——火攻。这几板斧抡得陈友谅一败涂地,而后用安抚俘虏的命令获得民心,并一举消灭了他当皇帝路上最大的敌人。这几招看出了朱元璋对海战的精通——兵贵神速,旗开得胜;他的眼光之准——关键时刻常遇春一箭射中孤军深入、勇不可挡的张定边;不断败退中,丁普郎无畏的冲锋……当这些名将都被朱元璋纳入麾下时,胜利还难吗?其实,他最狠得是最后一招,利用不杀降的政策广博民心,将陈友谅的军队弄得支离破碎,再无还手之力。不得不承认,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小时候放牛、讨饭的状况下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军事才略,实在难能可贵!
明代,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最明显的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基本照搬元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lz13)由六部分理朝政。这么做其实是透过分权来抓权,他将军政大权全都集中到他手里。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对于精力旺盛,每一天加班加点批奏章的朱元璋也是累得够呛,于是他另设内阁,参与决策,减轻负担;而后内阁首辅权倾天下,连皇帝的圣旨都能够不批,想整谁整谁,这和明太祖的内阁制度是有直接关联的。
“时势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算是“奇人”,和历史上许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众。与其说他有王气,倒不如说他很有运气,先是出生在了一个汉人必反的动荡年代,又巧遇了众多良相俊将,就连细节因素(鄱阳湖的东风)也那么庇佑他……想不称王也难。他的过人之处不多,但有一点对他的对手来讲是“致命”的,那么就是“缓称王”政策,这能让他在高举“自然法正义”旗帜的基础上巧妙地周旋在蒙元和陈、张之间,先是“帮忙”蒙元“剿灭”陈、张二人,然后再对蒙元“反戈一击”。考察历史,我们发现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韬光养晦”理念都有“缓称王”的影子。
朱元璋一生杀人如麻,他的统治时代像极了苏联的“大清洗”时期——政治上极端恐怖,经济水平和军事力量却都有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中国的朱元璋还是要比俄国的斯大林优秀:斯大林搞大清洗,主要目的在于铲除异己,只是徒有“肃反”之名罢了,他把杀人当作目的;朱元璋虽也滥杀了不少无辜,却也几乎没有放纵一位奸臣,杀人在他眼里只是手段。但总会有人会为这种人才的超多流失埋单吧: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死亡2000万的惨痛代价,而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则丢掉了江山。
朱皇上无疑是个成功者,但他却不是个常胜将军。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因此,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经历失败,而是经历失败后,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质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