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800字三年级
推荐文章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麦田里的守望者应运而生,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读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1
早就听说《麦田里的守望着》这本书了,今年暑假,我有幸畅读了一番。
初次翻开这本书,除了一股新奇感外,我最吃惊的是主人公霍尔顿的满嘴污言秽语。霍尔顿曾几次被学校开除,就连十分有名的“潘西”中学也“留不住”他。霍尔顿认为他所处的世界是一个污浊、虚伪的世界:只与开车接学生的家长打招呼的校长,总是装模作样的老师,学校每周在家长接学生时吃一顿牛排……
这也难怪主人公霍尔顿学会了抽烟、喝酒等不良恶习。但霍尔顿也不是一无是处,他本是一个十分善良,内心纯真的人。在学校里,他害怕别人看见自己用皮包而自卑,于是果断地将包塞到床下;在“开除逃亡”中吃早饭偶遇两个修女,与她们谈得很投机,于是顾不得囊中羞涩而募捐;在室友想要在女朋友面前充面子时,他十分慷慨地借了自己心爱的皮衣,还帮对方写作文。他还击得一手好剑,打得一手好高尔夫,在有人主动提出为其拍体育短片时,却被他坚定地拒绝了。这无一不体现了霍尔顿的善良、慷慨与纯真。
书中的世界是虚伪的,但令人眼前一亮的是霍尔顿的小妹妹菲宓,她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姑娘,当他哥哥想要“逃走”时,她竟愿意一起随从。霍尔顿对妹妹十分疼爱,给她带唱片,还为了妹妹而最终选择不再“逃亡”了。在这些纯真质朴的情谊中,我们又不得不正视社会现实:有一些人面对权势虚伪相迎,面对贫穷鄙夷不断,这不正是人性低贱的一面吗?
霍尔顿说:“我想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他们要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那儿过来抓住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得了……”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十分朴质、简单的梦想,我们应当守望,守望住那些心底的纯真、朴质,不要让虚伪、凶恶从人性中挣脱而出。
我们是时代的希望,世界的未来,我们要守望人性中的一切诸如朴质、纯真的品质,让它们伴着我们的梦想一起扬帆起航,乘风破浪!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2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小说。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因5门功课中的4门不及格而被学校开除,但他又因种种因素而无法回家,于是在外漂泊流浪了两个多星期,他原本打算到西部去,但因妹妹菲芘的跟随而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不掉下悬崖去,但最终,他在大病了一场之后不得不再回到学校继续上课。大病也就意味着霍尔顿的大彻大悟,意味着一个人的生活最终要与现实接轨,意味着我们的叛逆是错误的。
主人公身上充满了叛逆色彩,他打架、逃课、吸烟、酗酒、等等,都是青春期孩子身上典型的叛逆特征,他厌恶学校,以及学校里的老师、同学等一切的人和事,他总是希望逃离现实生活而到自己理想的世界中去,却又一次一次被现实打击的失望彷徨,一次次的提醒着他,理想与现实之间是具有差距的。
的确是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反差,你的理想,往往就是你在现实中无法得到却又渴望得到的东西,现实越糟糕,理想就更美好。而理想只有通过我们的努力才能够得到实现。小说中主人公的理想很美好也很朴素,但对于他来说,依然是很难实现的。他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还没有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因此他不能也不可能离开家离开父母独自一人到西部去生活。小说的最后,也许正因为作者认识到理想的不切实际,才乖乖的回到了家,回到了学校。
现实中的我们也是如此,和主人公霍尔顿有着一样的叛逆,总想着脱离社会规则而按照自己一个人的意愿去生活,然而理想和现实之间存有差距,人本来就是群体动物,成年人也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完全独立的一个人存在,更何况是还没有自立能力的我们呢?但也不要否认理想的存在,正因为有正确的理想鼓励我们,引导我们,我们才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距离的,承认现实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基础,而美好的理想又是鞭策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只有正确的把握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现实为基础,以理想为目标,脚踏实地,我们才能不断前进,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3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是一名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离家出走在外三天内发生的故事。
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妓女一到他又紧张害怕,给了妓女五块钱打发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块钱。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来找事,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五块钱。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他和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苾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之后他回到了家,又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事情,最后,主人公大病一场,但病好之后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主人对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霍尔顿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尤其得到青少年的普遍认同。一时间,就像模仿少年维特一样,模仿霍尔顿的言语行动和穿着,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