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观后感作文600字(2)
很典型的一个苦尽甘来的故事,女主人公从喜儿变成了白毛女,最后又白发复青丝,这个过程中,纵然是“破布烂草不遮身,深山野洞难活命”,喜儿也没有放弃。这是值得我们现代社会中每一位青年思考以及学习的地方。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等带有身份标签意义的“二代”现象频繁成为了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的标签烙印明显的折射出了一种阶层意识。电影《白毛女》中的喜儿和大春若是生活于现代社会,他们的标签就是贫二代。黄世仁生的安逸,是典型的富二代,他所拥有和炫耀的财富,不是靠自身能力得来的。喜儿和大春,他们没有炫耀和享受的资本,所以只能努力,时刻保持着忧患意识。
贫苦艰难如喜儿,却仍然期待“太阳底下把冤伸”,坚信“苦难的日子总能熬出头”,做风雪中的舞者。生活在新社会时期的、太阳暖照下的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拒绝被扣上富二代、贫二代的帽子,拒绝阶层意识,应该像喜儿一样,不向逆境低头,做风雪中的舞者。
《白毛女》观后感作文600字5
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中的一个共同的命题就是:妇女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应该得到解放。新华字典对解放的定义是: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在旧社会中,因为束缚,妇女没有自由可言,也不知道什么是发展。她们生活的中心就是男权的世界。
由此表现出来的女性的特质,诸如:柔弱,寡言,逆来顺受等等皆是我们熟知的。在《白毛女》中一根二尺红头绳就是束缚的象征,在出现的短短几分钟里,却是喜儿最柔美的一瞬。不仅仅是男性对女性的社会地位的定位如此,女性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下也默认一切皆合理。这样的观念的根深蒂固,以至于为了消除掉这样错误(先不论是否真的错误)的观念,剧中采用了一种完全极端对立的方式来展示女性应有的特质:柔弱成为刚强,寡言成为敢于言说,逆来顺受成为勇于反抗等等。表现在艺术语言上就有如下的改变:大量使用对比高的色彩,以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效果;服装上,主角最终换上共和国新装视为最终走向光明;舞蹈动作上,女性有了大量的十分果断的动作诸如指,怒目,敏捷的身手等等。通过这样的手法,戏剧完全消除了旧社会的女性形象残留在大众的阴影,使得戏剧告诉观众:这样才是正确的,只有这样的女性才是自由的。
而是否这样的改变就是真正的获得了自由呢?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注意到,强烈的极端对立后的结果就是,使男性特质完全掩盖了女性特质。
有评论解释到八大样板戏中皆是中性化了女性,而在我看来还不够,应该是男性化了女性。中性只是在男性化过程中的一个体现,并不是结果,它在社会上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但男性标准却是显而易见的。以上提到的如刚强、勇于反抗,以至于到军装、发型、舞蹈动作等,均明显的向男性特质靠拢(至少在那个时候之前,一直以来男性表现出来的特质都是如此)。
所以男性化后的女性就带来了这个问题:这是解放还是重新的束缚?为什么最后女性还是必须以男性为标准来生活,为什么女性一定要型行皆似男性才能得到认同和尊重(剧中的确如此表现)?于是整个戏剧进行的过程就是一次循环,以《白毛女》为例:父亲(男性)没有把女儿(女性)保护好,于是女儿被地主(男性)抢走,女儿逃出来过着非人的凄惨生活,最后红军(男性)拯救了她。喜儿在这个循环中其实没有自己的选择,因为当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唯一的选择其实并不能称为选择。
芭蕾舞源于西方,它最大的特点便是足尖起舞。为什么选择这样高难度且身体损害高的舞蹈形式?是因为踮起脚后能够牵扯到腿部肌肉,使得女性柔美的线条能够获得前所未有的展现。所以在西方芭蕾舞起初只是表现宫廷,自然,神话等主题。而在革命芭蕾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剧中演员努力的踮起脚,却在试图表达一种刚强。即使在《红色娘子军》最后,有大量的`大腿露出来,看到的也只是一块块结实的肌肉。只能说,这是政治要求下的艺术创新吧。
而事实上在红色年代下催生出来的各种文艺成果,不都是这样的吗?而今天也成为了国内外炙手可热的话题。我从来认为任何搀杂意识形态政治诉求的文艺创作皆丧失了它本源的追求。所以对我来说,革命芭蕾中最美好的,还真只有喜儿头戴红头绳时的惊鸿一瞥吧。
《白毛女》观后感作文600字相关文章:
★ 白毛女观后感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