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安娜卡列尼娜影评,安娜卡列尼娜
泽璇0 分享 时间:

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1

在观看的两个小时内,心里一直潮潮的,有心疼,有不舍,更多的是为安娜惋惜,惋惜她成为一个时代的牺牲品。

我想,如果有灰色地带,她一定会幸福。

安娜是一个勇于追求幸福的女人,她忠于自己的内心,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然而这个过于追求纯净和至高无上爱情的女人最终败给了现实,成为铁轨上的一抹鲜红。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无非是整部剧的小丑,让人感觉是一只苍蝇,讨厌可又摆脱不掉,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爱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爱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爱情,到最后可以说只是单行线。

因为社会的使然,因为弗龙斯基自身对社会的妥协,他们最终成为旧社会的牺牲品。

确实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爱的超越自我,爱得忘乎所以,所以悲剧。

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的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可是后来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水满则溢”这句话对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女性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作为女性,只有先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爱情是生活的附庸品,只有好好的活着,爱情才会绚丽;当爱情遇见现实,一定要好好权衡,因为爱情存在于现实之上。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2

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一百年以来,被搬上银幕演绎已经超过十次了。在此,我想说的是1935年葛丽泰?嘉宝主演的好莱坞版,1948年费雯丽主演的英国版,1968年塔吉娅娜·萨莫伊洛娃主演的苏联版和1997年苏菲?玛索主演的美国版。

我关注的是服饰。托尔斯泰原着中的安娜是一个深具审美品味的女人,“她的衣服在她身上绝不会惹人注目”。安娜很会打扮,擅长让自己盖过服装,而不是让服装的美胜过人本身。书中描写安娜的衣服看起来总是很朴素,然而这却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朴素。这种风格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风靡全球,俗称“低调”。1935年的好莱坞显然还不具备低调这种贵族气质。因此,它的古装片只会一味追求华美——而这种华美,也只是好莱坞自己所以为的华美。在电影里,嘉宝版安娜穿得很啰嗦——领口、袖口、裙摆,到处都是层层叠叠的荷叶边。裙子和帽子点缀着一堆一堆纱做的花朵。当时的好莱坞对古装片的历史逼真性,还没有什么认识,因此仿古仿得粗枝大叶。在这个版本里,设计师设计的是自己想象中的历史服装,甚至没有想到应该翻一翻俄罗斯19世纪的肖像油画。

费雯丽版安娜的每一套服装都与首饰配套。影片中的项链令人印象深刻。不仅安娜的项链令人过目不忘,其他女配角的项链也设计得很别致。设计师特别注重纱的运用,令费雯丽的造型非常华美——好莱坞同行在10多年前未遂的追求,终于在此得到了实现。不管怎样,制片商肯在服装上花钱,并且是花大价钱——这对电影行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苏联塔吉娅娜版安娜,在造型上深得原着精髓。影片中安娜的服装样式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却非常优美动人,令人有模仿的欲望。片中,除了舞会上那件着名的黑色晚礼服裙摆拖地以外,安娜的其它裙子不再有长长的裙摆。并且片中的大部分裙子都使用了浅色系,看起来很轻盈。安娜与渥伦斯基在欧洲旅行那一段,她穿的几件连衣裙线条简洁优美,衣领和袖子的设计都很特别。

苏菲·玛索版的服装,裙摆后有一个翘起的裙撑。这个裙撑在设计上跟整体服装结合得很好,显得相当优雅,尤其是在舞会中跳舞,需要把裙摆提起的时候——女人在这个时候显得婀娜多姿。片中安娜的裙摆设计明显模仿了费雯丽版。但费雯丽版在跳舞时没有体现出那种婀娜的感觉。当然,这也跟舞蹈动作的设计有关。我一向不反对电影造型在尊重历史真实的情况下,稍微脱离现实。我只要求这种脱离现实能带来一个美的结果。在视觉盛宴里,美丽是永远的王道。

电影安娜卡列尼娜观后感3

安娜是一个资质优美,有很高文化教养的贵族女子,在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社会里,她象芜草丛中的奇葩,她不是一般的美,而是惊人的美,她的聪慧、典雅、质朴、活跃,她的单纯、沉静、从容、高贵,使得她在各种场合下出现都是美艳绝伦的。

对安娜一直怀有成见的列文,都为她的美为她的丰富活跃的精神世界所吸引,她那在瞬间由悠闲恬静而又显得那么优美端丽突然变为好奇、气愤和傲慢的神情,她的美貌、聪明和良好的教养,都深深打动了他,使他不由地在内心里赞叹道:“这是怎样一个女人!”“一个多么出色、可爱、逗人怜惜的女人!”“这个活人身上带着一种新鲜的动人心魄的风度。”“同她谈话是一种乐事,而倾听她的谈话更是一种乐事。”短暂的会面,便使列文依依不舍地离安娜而去时,他“又望了望那幅画像和她的`姿影,他感到对她发生了一种连他自己都觉得惊讶的一往情深的怜惜的心情。”

在欢腾的舞会上,吉娣眼睁睁地瞧着渥伦斯基谦卑、驯从地投向安娜,并被安娜所接受,安娜夺去了她的爱情和幸福,成了她的情敌,可她却仍然被安娜的“超自然的力量”的美所深深吸引。她“愈来愈叹赏她”,安娜“那穿着简朴的黑衣裳的姿态是迷人的,她那戴着手镯的圆圆的手臂是迷人的,她那挂着一串珍珠的结实的颈项是迷人的,她的松乱的卷发是迷人的,她那生气勃勃的美丽的脸蛋是迷人的。”吉娣感到安娜是“生活在另一个复杂多端诗意葱茏的更崇高的世界,那世界是吉娣所望尘莫及的。”

安娜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她对受了欺骗的杜丽表现了无限的关切、温柔、真挚、善良和友爱的感情。如此一位优美的女性,她所追求的不过是真挚的爱情与母爱,可她的追求由一开始便注定了无尽的悲剧结局。

110415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