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凯恩电影观后感(2)
推荐文章
导演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多视角叙述结构同时系统运用了景深镜头推进了电影语言的演进,从而震撼了电影艺术传统的大厦。威尔斯对片中影象和音响的创造性处理可称是首创。他是第一个使用‘纵深镜头”“音响蒙太奇”的人,怪异的构图和明暗对比,高速度剪接,通过音响来转换场景等等,是威尔斯对传统电影审美观念进行的一次大胆挑战。今天的人们己将《公民凯恩》作为现代和传统电影的分界线。它还被称为电影艺术的“开山之作”。
《公民凯恩》的实上贡献在于威尔斯掘弃了当时通行的电影美学原则。标志看电影艺术史开始了一个新时代。本片处在战前电影伟大传统的结束和四五十年代电影的开端之间,对世界电影发展的影响无论如何评价都不过分,同时威尔斯本人扮演的凯恩一角迄今仍是电影表演的范例。
《公民凯恩》有大量对电影艺术的革命性创新。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通常一场戏由全景来交代环境,然后通过人物对白的特写镜头来推进剧情的发展,最后又用大全景为场景打上句号。但《公民凯恩》却反其道而行之,它常常用特写来开场和结尾,中间部分喜欢用长镜头,并不时加以变换,利用人物之间的位置制造“三角构图”。这种古典构图法还充分发挥了前景和背景的联系,制造出独一无二的“深聚焦”效果。
主人公凯恩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形象,他坚定自己是美国人,体现出当时美国被扭曲的普通人的特征,他渴望爱,可是他有一次又一次的摧毁自己的爱。这种性格造就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同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他拥有无比的权势和财富,精神却无比孤寂,经济和政治上的追求毁灭了他感情上的追求,他渴望爱,也付出爱,但资本扭曲了他的灵魂,把爱看成了一种占有,因而他无法获得真正的'爱,而他最大的悲剧还在于他无法忘却这种情感,因此他只能永远地处在追求——毁灭的痛苦的漩涡之中,“玫瑰花蕾”也只能成为他人生的一生叹息了……
对于凯恩,很难来下一个确切的评价,就如同影片中的其他人物一样,我们看到的凯恩只是我们眼中的一个凯恩的侧面而已,也许较他们来说,我们多看到了凯恩的几个性格面,但谁又敢断言他认识的是一个完整的凯恩呢,就如同没有人敢说他眼中的哈姆雷特是真正的哈姆雷特一样。但是有这么一句评价正符合了我心中的凯恩形象,“他是一个自私自利的英雄,在极度膨胀的欲望中走向了毁灭……”
公民凯恩电影观后感4
这是一部由年轻的电影天才奥逊·威尔斯在25岁时自编自导的电影,119分钟的黑白影片着实不能稳住台下面的观众,几年前,我十分不喜欢这种电影,觉得冗长又平淡无奇,再加上黑白除此之外再也不能给予我们视觉冲击力的影响。最近又看了几遍,阅历的增长让我重拾经典,这不愧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威尔斯不愧是一位电影奇才!
《公民凯恩》拍摄于1941年,20世纪四五十年代正值美国资本主义兴盛阶段,期间经历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虽遭受重创,但在罗斯福总统的统治下重又恢复并进入黄金发展阶段。影片是虚构的一个资本家凯恩,这个形象反映了当时美国资本主义巨头的现状,甚至可以说是多个形象的重组构成的,通过叙述凯恩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资本主义神话下那些不为人知的复杂真相。从这部电影,我们看到了权力和财富下的自我毁灭。首先,我认为这是一部探索性质的电影。届时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大势良好,西方其他发达国家唯美国马首是瞻,世人的眼中,资本主义永远是光辉灿烂的一面。()《公民凯恩》中,制作者试图扭转我们片面的观点,影片一开始就是通过一个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铁栅栏上挂着的一块路牌:不准非法进入。而此地正是报业大亨凯恩的出版帝国。看完整部影片,在结尾处又用了一个特写镜头重新回到那块牌子上,这样首尾呼应,试图让镜头带着观众违背“不准非法进入”的条款,走进凯恩的出版帝国,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自己去探索资本家内心的隐秘和不为人知的一面。这样,影片就带有了探索性质。
在电影的开始部分,镜头带着我们走进凯恩的私人寓所,在昏暗沉闷的房间里,伴随着一声“罗斯班”,一个漂亮的水晶球从凯恩的手中滑落,散成一地的碎片,继而护士走进来。这里,凯恩先就死了,影片通过一位新闻记者追查凯恩临终的遗言“罗斯班”到底为何人何物而前去采访凯恩身边的人,以闪回的镜头展示了凯恩的一生。
影片中的五个闪回均是凯恩的监护人撒切尔、助理波斯丁、好友李兰德、妻子苏珊以及管家雷蒙对凯恩生前的回忆。到最后,“罗斯班”的搜索本无意义,凯恩身边的人对于他都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个内心复杂和充满着矛盾的凯恩。影片中在苏珊离开他之后,又一个镜头是凯恩含着眼泪,拿着水晶球,慢慢从卧室走出来,走廊两旁的镜子中出现了很多凯恩的形象,他们步伐一致地走过去,似乎有一刻,我又觉得每一扇镜中的凯恩的神情都是不一样的,觉得每张表情应该都不一样。这是一个内心矛盾的人,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凯恩性格的多个面,将不同的方面这样赤裸裸地展现给观众。这个镜头很震撼人心!
凯恩的妻子苏珊将要离开他时,她说:你不会给我真正想要的东西。凯恩同身边的同事发生矛盾时,他总是用一句话来威吓:我是凯恩!“我是凯恩”这句话在影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它反映了当时美国一代资本家孤傲、目中无人、善于用权来控制一切。而苏珊的走似乎让他终于清醒,正如汤普逊最后所总结的“凯恩先得到他想要的所有的东西,但又失去了。可能罗斯班就是唯一他不能得到跟失去的,罗斯班只是拼图里的一块,丢失的一块。”
他得到了他所想要的一切,而最终,他又失去了这一切。他自认为,权力和财富能让他拥有一起,可正是这些,让他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童年时那可爱的雪橇已成回忆。
公民凯恩电影观后感5
昨天把电影公民凯恩看完了,开始觉得很一般,不过后来反思到自己,觉得这部影片还是有点意思的。
影片通过几位要宣传凯恩的人着手,通过对凯恩生前的两位报业朋友以及第二位妻子,最终靠凯恩的管家共同还原了一位杰出的报刊老板的戎马一生。
年少被别人领养,后觉得报纸比较有趣,凯恩遂开始了报业生活,报业追求实事求是,获得了百姓的一致追捧,他也曾一度成为最富有的人。
在即将参加竞选总统,且肯定会成功的前提下,自己的缺点暴露无遗,不在乎别人看法,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导致竞选失败,离婚,又与歌女成婚,歌女本来唱的不好听,自己觉得好以至于给歌女捧到了较高的平台,但凯恩不顾世人的看法,也不顾及歌女不想唱的想法,一直在鼓励歌女不停的继续“丢人”,最终二婚也彻底破碎。
离世的时候嘴里念叨着玫瑰花蕾,也让人们不停的探究究竟为何物,影片最后给出了答案。
想想凯恩的自以为是,真的又好笑又生气。
结合自我,我年轻时不就是这样嘛,我以为她喜欢我,实际上却喜欢的是别人;我以为跟她关系挺好,但最终别人甚至不知道我的名字;我以为有些时候表达的意思很清楚,很多时候别人听的一团雾水。
自以为是,害人不浅,希望人人都不要拥有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