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600字观后感

关键词: 孔子600字观后感,孔子观后感,孔子
泽璇0 分享 时间: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孔子的600字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孔子的600字观后感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朝闻道,夕死可矣”……电影《孔子》带我们重回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恍惚中,我仿佛听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谆谆教导;听到了颜回谦跟恭敬的话语;听到了子路勇敢果断的声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们奉为“至圣”,他如一颗绚丽的流星,在历史漫长的黑夜中用短暂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给后人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

铭记战争的教训。

孔子助鲁国抗齐时,几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敌军泼洒而去。霎时间,火光把天都映红了,惨叫声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烧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恸不已,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混乱年代,有什么对错可言?弱肉强食,或许是战争年代最残酷的。

保卫跟平的年代。

试看战争年间,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百姓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一场战争动辄就要死几千人,甚至几万人;而跟平年间呢?社会安定,百姓们丰衣足食,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者相比较,保卫跟平,难道不应该吗?

珍爱宝贵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会,仅一个季平子死亡就要几百人甚至几千人陪葬,难道人命真的有贵贱之分吗?不,只是因为封建社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那时的统治者视人命如野草般,动不动就草菅人命!孔子为了救一个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驳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这就是孔子“仁义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电影中,孔子曾与弟子失散,路人这样描述他:“气度像个大人物,却像丧家之犬般狼狈。”让人有些心疼:一个圣人,怎会落魄至此?有几人又能理解孔子?

从血淋淋的历史中,我们得到的启示太多太多:铭记战争的教训;保卫跟平的年代;珍爱宝贵的生命。

关于孔子的600字观后感2

被热炒了很久的《孔子》终于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传活动中,愈发“老来俏”的主演周润发扬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这番话让本次评审团的成员们不禁诚惶诚恐。然而观影归来,大家却只感觉到欣赏了一场冗长的“百家讲坛”,而且很显然,胡玫导演讲故事的能力,远远不及于丹老师。1月22日是星期五,下午黄石广电影迷成员们在华夏电影城集合的时候,明显感觉到这一天影院的人比以往这个时段多出不少,而且很多都是穿着校服来的学生们,看来纷纷开始放假的学生群体有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电影院的主力人群。据观察,影院里《孔子》的人气还算不错,影迷们对电影如何展现孔圣人的一生更感兴趣,也不乏慕发哥之名来观影的粉丝。从散场之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孔子》这部电影给了怀揣这两大期待的观众一个交代,但是,没人想到,过程却是如此枯燥沉闷。

CCTV-6电影频道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语:“打开电视看电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打开电影看电视”则更为恰当。电影故事从孔子得到鲁公赏识担任大司寇开始,前半段主要讲述了孔子在鲁国意欲用自己的方式治理国家,然而处处受掣肘,只得远离故土,与弟子踏上周游列国的.路途。后半段则集中讲述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到的种种困境,欲寻明主而不得,历经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颜回死于非命等坎坷,最后叶落归根回到鲁国传道授业了此余生。如此复杂的内容想要用一部电影表现出来,原本就是个艰难的任务。而擅长拍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胡玫导演,也显然并没有拿捏好尺寸,于是,观众们便在电影院里花费了两个半小时“欣赏”到了一场“电视剧”。

平心而论,电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剧情,通过保护小童、齐鲁会盟、平息公山狃叛乱等段落,集中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智谋和军事上的才华。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从鲁国出走,众弟子赶来追随等一组戏,起承转合之间颇为流畅,算是片中的亮点。但后半段孔子周游列国的历程却成为了一场支离破碎的桥段集锦,影迷们均认为这一部分毫无主线可言,零散且琐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迟迟不见高潮出现,也总是看不见电影将要结束的征兆,期间有几位观众陆续离场,一去不复返。有相当一部分的影迷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就是苍白无聊的剧情。

关于孔子的600字观后感3

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

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

129504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