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观后感作文(2)
这是绝对值得一看的网络节目。不像《非诚勿扰》、《非常完美》里看相亲节目里的嘉宾任人挑选,不像《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等亲子节目里看明星如何带孩子,更不像《花样姐姐》、《花样爷爷》等真人秀观看明星旅游的全程,倒不是贬低这些综艺节目,他们的确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欢乐,可是好像也就只是一笑而已。而《奇葩说》却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让我们学到很多,是对人性的深刻揭露、对社会问题的尖锐剖析,对生活问题的亲身感悟、对新事物的宽容接纳,再者,还能从辩论中拓展知识面,再不济,还能有几句畅快淋漓,醍醐灌顶的金句让你恍然大悟,最差还能学到很多辩论技巧,我想这些比让你嘿嘿一乐恐怕更有意义。
奇葩说里面除了犀利的辩题之外,很吸引人的是奇葩说中每一个辩手,包括主持人和嘉宾的惊人的逻辑思维和感染力,你会发现他们在其中不会高谈阔论,滔滔不绝地给你摆概念,而是用最浅显的你最能感受到的事实去说明,我承认既然是辩论,必然会有很多辩论技巧上的“障眼法”,但是你会发现他们嘶吼地有道,强词地有理。
还值得提及的一点是,《奇葩说》里的主持人,嘉宾和辩手的“真”与可能是我想称之为“正义”的品质。记得第二季最后一场辩论赛的时候,蔡康永做了一点让我肃然起敬,他说因为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可能因为坐在辩手的位置就是要对辩题和自己一方的立场去论证一个观点,但自己不一定是持有此观点,所以为了那些可能因为喜欢而追随他的人,他想澄清他对几个重要辩题的观点,他是持相反意见。当他做了这样一件事情的时候,我由衷地为他鼓掌,这可能是作为一个真正的公众人物能做的最好的事情,那就是当你站在那里,当你享受别人的掌声与拥戴的那一刻,你就不在只是你自己,而是会影响到千千万万的粉丝或者观众。还有肖骁,可能很多人不喜欢他,看不惯他,但是我想说的是从开始到现在,他的身份或者生活环境可能已经改变了很多,但是他仍然愿意做他自己并且变得越来越好,他勇敢地在用一种方式与所有评论他的人交流,告诉大家他到底是怎样的肖骁,比起很多外在和花边新闻,他的内在和实力是最有力的沟通。这就是奇葩说,每个人只是自己,但是循着“正义”。
而更珍贵的是,《奇葩说》是一个负责任的公众栏目。现在很多节目笑一笑,哭一哭,无意中会给你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发表评论也是随心所欲,并褒其为“言论自由”,殊不知当一个栏目暴露在公众面前的时候,当一个公众人物在公众面前发表观点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所展现的观点具有很大的传播效应,就已经肩负了一定的公众责任,所以要慎重,不要引导一个不正的价值观。奇葩说就做到了这一点,它的节目的宗旨和精髓正在于辩论到最终无论哪一方胜,哪一方负,它最终会让所有的观点并存,当可能因辩论能力差异而使一个不太正确的引导占据上风的时候,主持人和嘉宾会站出来平衡这种局势,我想这可能也是这个节目饱受赞誉的很重要的原因。
此刻只能说,现在像这样的良心节目实在太少,期待下一季!
奇葩说观后感作文4
这周有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提到一个节目叫《奇葩说》,非常有趣。讲的是有关辩论的话题,这让我感到非常好奇,于是就决定看一下。
我看的那集,辩论的话题是:请问一个同学打另外一个同学,那个同学是否打回去?还是告老师?他们的辩论进行的非常激烈。有的大人建议告老师,因为觉只有大人们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打回去的话,小孩子是没有分寸的;但是也有大人们认为要打回去,打回去才能不显的你软弱,这样的话那个同学,就觉得你不好欺负,而且他们觉得告诉老师的方法是没用的,没有打回去那么直接、那么爽,并且这么一反击,以后也不会骚扰你了。他们就以自己的.观点进行辩论,吵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可惜最后还是“告老师”,也就是反方胜利!
这胜方的观点,我非常不认同。我认为,应该打回去!
告老师不一定能达到你理象中的结果,而且更有可能的,是那个同学会再来欺负你,因为对你告老师的这种方式,会激怒他。对于你来说,如果你这样一直告诉老师的话,老师以后觉得烦了,就不会理你了、或不相信你了,也许就开始讨厌你了。
比如说,我们班有个同学,由于他非常爱打小报告,最后有个同学打了他,他报告给老师,老师压根就对他置之不理。如果不打小报告,而是打回去,则可以告诉那个同学我不是好惹的,别惹我;兔子急了也会咬人的,何况是我呢!不仅如此,如果发生了令人生气的事情,比如把我打出血了;我不仅会打过去,而且还会告诉管理纪律的老师。就是说,打回去是必选项,如果情节严重,同时报告老师,从两个方面,毕其战于一役。这样一来,从此,在同学们中间也会树立起凛然不可侵犯的形象。
看完这个节目以后,我忽然觉得,原来辩论不是什么干燥无味的事情,恰恰相反,还很有趣。我也多么希望,我们学校也能组织几次辩论啊!
奇葩说观后感作文5
《奇葩说》,一个我不知道是否看全了过往四季的节目,但是留在我心里的感觉很舒服:一个有温度又有趣的节目。开头跟录制背景不会很长,也不会说太多录制难度跟学员心酸的幕后经历,说到底,这是一个不用太多的刻意来博取同情的节目,我想这就是它的特别之处:用欢笑代替辛劳,呈现给观众最好的一面。
本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道辩题:
面对女友的“求生欲”测试,演戏还是做自己?
正方李思恒:听完很舒服还有逻辑,完全跟辩手表现出来的气质不一样,出人意料。
反方臧鸿飞:这是个老奇葩,从节目中也能看出这是一个有故事、有话题跟有羁绊的人。一个真实的人但是表情中透露着哀伤;一个想要表达太多但是没有贴近观众的心;一个努力做自己却有些孤独的男人。尊重、理解、平等、说谎、指鹿为马、尊严和卑微等这些词出现在他的辩论中,一下子就把题目的基调定的非常的压抑和沉重,我觉得这不是我们观众想要的,观众来看这档节目是为了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顺便看看羡慕下别人的才华和想要偶尔听到一些貌似深奥的人生哲言,但是我们却不想在3分钟里听到的全是道理。说实话,看完他的这段,我内心是抵触的。不是觉得没有道理,是觉得太有道理了,就像初中老师在对我的解题步骤指三道四,但是态度中没有对我解题过程有足够的耐心和理解,没有试着在我的角度去给我指导,所以我并不感激。
把怒发冲冠说成兴奋,是没有多少人会买账的。
自我认知、相处模式、商品化、物化自己,全部是严肃的字眼,很少有人会喜欢整天跟这些词打交道,李思恒完全是以一个普通人的正常反应一一回绝了他的严肃邀请,观众的投票也刚好说明了人追求欢乐躲避痛苦的特点。
总结的时候:臧鸿飞依然强调平等,其他的言论并没有打动观众。
他输给了人性和分寸。当然,主持人的人情给了他机会,能够理解,这才是人性:我们都希望身边的人能过的好一点,不希望他们过早的被生活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