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闽宁纪事2022》纪录片个人观后感(2)
推荐文章
强化乡村治理,塑造农村文明新风。要充分发挥各级结对帮扶干部的积极作用,完善村规民约,强化乡村自治。对好逸恶劳、不愿脱贫,漫天要价、威逼要挟,依赖政府、得过且过,互相攀比、一味“拼穷”等问题,进行村民自治和道德约束,情节严重的要坚决予以惩戒。要健全完善扶贫对象脱贫攻坚全程参与机制,全面保障扶贫对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强化扶贫对象的主体地位,让“脱贫思进、致富思源”成为扶贫对象的自觉行动。
《闽宁纪事2022》纪录片个人观后感五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摆脱贫困,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梦想,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广大基层干部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诺言。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百年来,共产党人带领着亿万人民乘风破浪、昂扬奋进,从嘉兴南湖的一叶扁舟,发展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强国号”巨轮。“我们通过奋斗,披荆斩棘,走过了万水千山。我们还要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进入2021年,开启“十四五”新时期,这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蓝图绘就千般景,扬帆破浪正当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当有继续大踏步前进的凌云志,对照“时间表”“路线图”谋发展、强推进;当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担当,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传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接力棒”,让高质量发展的列车跑出“加速度”;当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新作为,千方百计多解决一些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最美的风景在下一程。2021年,我们要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实干家、追梦人,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以永不懈怠、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乘风破浪,勇毅前行,续写中华民族复兴新篇章。
《闽宁纪事2022》纪录片个人观后感六
2020年,是中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自2012年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经过8年的持续努力,终于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伟大历史壮举,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减贫“奇迹”。中国消除贫困的坚定决心,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为民初心,中国的减贫经验,值得世界各国借鉴和学习。
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是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关键要领。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和变迁,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从未改变。在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各级地方政府,各地党员干部始终将人民群众过得好不好作为衡量工作干得优不优的重要内容,经常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群众家中关注和了解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所盼所求,以实际行动帮助困难群众发展产业、谋划未来,极尽所能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让群众看见更多希望和未来。一颗亘古不变的为民之心,正是中国赢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关键要领”。
无数扶贫干部躬身一线助力脱贫,为群众实现致富奔康带来不竭动力。
下派“第一书记”、机关事业单位“结对帮扶”、领导对口联系村、驻村工作队……这些年来,无数党员干部离开繁华的城市,去到大山深处,去到偏远山村驻扎下来,在脱贫攻坚最前线不停战斗着。一名名扶贫干部铆足了干劲,有的帮助村民发展当地的特色产业,有的为村上争取资金修通了致富之路,有的为山区教育事业默默贡献着个人力量……在广大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下,那些原本极度贫困的山村改变了模样,产业发展起来了,旅游业兴旺起来了,困难群众也穿上新衣、住上新房了。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无数扶贫干部勠力同心,汇聚起磅礴力量,为中国的减贫事业挥洒着青春和热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
坚持践行扶贫扶志更扶智之理念,为脱贫攻坚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帮助群众摆脱贫困,倘若只是一味地靠金钱去“砸”,当不再有资金支持之后,“返贫”现象便很容易发生。扶贫工作不是作“表面文章”,不仅要“输血”,更需要“造血”,让困难群众能够自力更生,靠自己双手创造出更多财富,才是真正的“脱贫”。要将扶志和扶智作为带领群众摆脱贫困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周边先进脱贫事迹、宣讲脱贫后的美好未来等方式,让困难群众“想脱贫”的愿望更加强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困难群众思想教育等途径,让他们掌握更多就业、创业所需的技能本领,凭借一技之长实现增收和致富。扶贫路上,扶智和扶志缺一不可,二者兼得,则困难群众未来可期。
当今世界各国,还有无数的普通民众身处极度贫困之中,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不知未来在何方,世界减贫事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贫困,“中国经验”指明了方向。在这过程中,中国定会愿意为任何国家的减贫事业分享经验,提供更多力所能及的帮助。
《闽宁纪事2022》纪录片个人观后感七
习近平总书记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曾经说过:“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过硬的农村党支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就不能在农村得到具体落实,就不能把农村党员团结在自己周围,从而就谈不上带领群众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向贫困和落后作战。”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党对农村工作领导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是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力量。
扶贫工作就是一项解决民生实际问题,联系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工作。开展扶贫工作,实现贫困地区脱贫奔小康,离不开党的关心与支持,更离不开地方自身凝心聚力,不懈奋斗。做好扶贫工作,最需要走群众路线,最应持之以恒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一是加强动态管理。广大农村基层,是扶贫工作的基础,扶贫档案的管理,科学的统计,精准的识别。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管理的具体体现。因此,有一个好的统计管理体系,是我们扶贫攻坚的重要内容。
二是加强扶贫工作队员的管理。现目前,扶贫工作开展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驻村工作队员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农村缺少的是发展的意识和路径,农村不是没有好的东西,但是因为缺少对外沟通的桥梁,导致越来越落后,因此,只有加强对扶贫工作队员的动态管理,让他们发挥出桥梁作用,那么扶贫才能更成功。
三是加强督促贫困户动起来。经过近几年的扶贫,各项优惠政策涌入基层农村,农户受益颇丰,但也产生了负面性,贫困户越来越懒了,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只有加强排查,加强督促,让贫困户动起来,真正做到贫困户有事可干,“逼”着他们干,最后实现自己也能干,这样我们才能把扶贫做好,做成功。
四是让主体贫困对象动起来,做得再好的工作,如果贫困户不参与,不行动,都只能成为表面现象,只有让贫困户参与进来才是重中之重,因此关于扶贫我们是牵线人,主体是贫困主体,让他们真的参与了,动起来了,那么我们就成功了。
收看《闽宁纪事2022》纪录片个人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