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这十年”优秀观后感

关键词: 中国这十年观后感,中国这十年心得,中国这十年
邱妹0 分享 时间:

十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中国这十年”优秀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2022“中国这十年”优秀观后感1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今天举行系列新闻发布会的首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

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景汉朝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政法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国情,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新时代政法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景汉朝介绍,政法改革涉及面很宽内容多,重点介绍三方面内容。

改革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

一是从权力结构和管理体制上强化办案责任。为了解决原来人人都能办案,办案要层层报批,责任不清的问题,实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司法责任制。就像大家知道的,医院的医生、护士和行政人员一样,我们把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也分为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实行单独职务序列,分类管理,各司其职。选拔一定比例的政治过硬、办案水平高、业绩突出的人员专门担任法官检察官,实行“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办案责任制,大大强化了办案人员的责任。

二是建立健全执法司法权制约监督机制。为了防止各种关系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扰和影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断健全制约监督的制度机制,完善责任体系,“放权不放任”。比如,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扩大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的范围,畅通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执法司法活动的渠道,依法公开执法司法的依据、过程、结果等等,让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还建立了防止干预司法的制度,对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一律记录、全程留痕、定期通报、严肃追责。

三是改革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和人、财、物管理体制、制度。建立与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相配套的薪酬等制度,完善依法履职保护机制,让司法人员“心无旁骛”地办好案件。因地制宜,逐步实行省级以下法院检察院编制、有关人员、财物等统一管理,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四是改革政法机构职能设置。党委政法委机构职能进一步优化,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进一步加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就地解决纠纷、方便群众诉讼。最高人民检察院改革内设机构,强化专职专能。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加强对移民及出入境的管理。整合司法部和原国务院法制办的职能,重新组建司法部,优化司法行政机关机构职能体系。

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

一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明确刑事案件在侦查、起诉、审判环节的基本证据标准,让案件的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充分发挥庭审的作用,事实调查在法庭,质证辩论在法庭,定罪量刑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二是开展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根据不同案件类型,适用不同办案程序,大案精办、简案快办,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前提下,一般的简单案件进入“快车道”,整体办案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降低了诉讼成本,实现了司法资源的科学配置。

三是建立公益诉讼制度。针对一些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得不到及时保护的情况,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食品药品安全、英烈保护等领域提起公益诉讼,督促恢复生态、制裁假冒伪劣、挽回国家损失,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四是大力构建互联网司法新模式。这些年,我们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步伐,将现代科技手段和司法活动深度融合,立案、缴费、开庭、调查、送达以及各类诉讼服务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有些当事人拿一部手机就可以打官司,非常方便。可以这样说,我国法院为网络时代的司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互联网司法这个问题上,中国确实走在了世界前列,也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同行的认可。

不断完善便民、利民改革举措,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一是狠抓“两头”,大力推动立案和执行诉讼程序体制机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立案审查制,实行立案登记制,人民群众打官司更便捷,让“立案难”成为历史。创新民事执行体制机制,发挥政治优势,加强综合治理,强化信息化建设,形成“全国一盘棋”的网上指挥系统,实行“黑名单”制度,不断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联合信用惩戒机制,促进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执行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重大变革,形成了国际执行法治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二是持续开展“减证便民”行动,组织清理各类“证明事项”13000多项,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累计发放居住证超过1.3亿张。深化交管服务便利化改革,发放电子驾驶证1.1亿个,惠及50多亿人次。

三是制定实施《法律援助法》,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全国基本实现看守所、人民法院法律援助工作站全覆盖,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打不起官司”问题。建立国家司法救助制度,近三年人民法院共发放救助金29.5亿元。

四是加快推进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国家统计局组织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达到98.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可以说我们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标志性的改革成果,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法改革之路,有力推动了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2“中国这十年”优秀观后感2

20世纪末,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超载放牧等多重因素,草场干枯、土地荒漠、河流断流,被誉为“地球上最强悍生命力的耀眼舞台”的三江源,黯然失色。

康巴汉子尕塔所在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长江、黄河源头的多条河流发源或流经此间。

“在地球上这么偏远的地方,牧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一点也不比城市居民差,我开始跟牧民学习。”2010年,尕塔在曲麻莱县的乡镇任职,“牧民们对神山、圣水的保护,源自对神山、圣水的尊崇,这是一种原始的生态文化。”

“但牧民们原有的保护方式、方法,已跟不上时代。而且,生态保护也不能仅靠牧民自身。”尕塔说,“生态保护贵在理念,理念不到位,行动就不到位。”

2015年12月,中国官方审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作为“天字号”工程,青海省担起为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制度创新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担子。

“国家公园”的概念是个舶来品,彼时,中国没有国家公园范例。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专家彭奎表示,“国家公园的首要目标是要建成统一规范高效的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

彼时的中国,一块自然保护地,林业、环保、水利、农牧等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清,堪称“九龙治水”。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人表示,该国家公园依托原三江源、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整合试点区内6类15个保护地及相应管理机构,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3个园区管委会。同时,整合林业等部门职责,在管委会下设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全面实现集中统一高效的保护管理。

“建设国家公园,不是单纯建基础设施。”如今,作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尕塔跟园区的生态管护员,组成人数不等、专业不一的藏羚羊护航队、雪豹监测队、大自然摄影队、帐篷美术队,开展巡山、监测、推广。

“建设国家公园后,牧民监测手段更先进、参与积极性更高。”在尕塔看来,白色垃圾污染曾是国家公园的一大危害,“现在,捡垃圾的越来越多,吃喝垃圾食品的人越来越少。”

“山干净、水干净、草场也干净,如今,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尕塔说,曾经野生动物怕人,如今,棕熊经常跑到牧民家里。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王湘国24日表示,2021年是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圆满完成、正式设园之年。“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作为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赋予了国家公园这项工作重大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第一批国家公园建设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立足“中华水塔”保护,将各项工作充分融入国家公园正式设园后的体制建设总目标中。

据悉,正式设立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划总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成为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国家公园。

“放眼全球,生态保护面临巨大挑战。中国正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其中,国家公园只是这个体系的一部分。未来,要让国家公园来领头,各类自然保护地跟着国家公园来改变,包括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机制等。”

2022“中国这十年”优秀观后感3

“近1000万贫困人口完成易地扶贫搬迁”“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中国这个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惊世壮举,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乃至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14300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