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国这十年”优秀观后感(2)

关键词: 中国这十年观后感,中国这十年心得,中国这十年
邱妹0 分享 时间:

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以前做梦都想不到能有这样的生活。”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街道新塘社区居民杨碧芬,在自家创立的秀坊里日前告诉中新社记者,以前在村里一年能手绣出一套苗族服装,搬出来后政府给配了缝纫机、锁边机,一个月就能做出1、2套,加上在社区公益岗位每月保洁工作的1570元(人民币,下同),现在每月的收入有三四千元。

杨碧芬一家以前住在三宝乡干塘村,破旧的房子挂在半山腰,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玉米等务农。三宝乡,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该乡也是全国唯一整乡搬迁的彝族乡。2017年,全乡1317户6263人全部搬出大山、住进县城。

为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十三五”时期,中国22个省份约1400个县近1000万贫困民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杨碧芬一家生活的改变也是中国近千万人口易地扶贫搬迁、近亿贫困人口生活改变的缩影。

“人类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过上美好生活”,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雷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而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首先就是要摆脱贫困、消除贫困,贫困的无法回避性,决定了反贫困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项必须完成的使命,同样也是中国脱贫攻坚进程中一项必须完成的使命。

“贫困的多维性、复杂性决定了中国脱贫攻坚是一项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人人尽责,齐心协力,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政府、民众、市场与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才能最终完成。”雷明说,反贫困还是一项需要几代人持之以恒,需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来完成的宏伟事业。

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中国当时有84%的人口生活在每天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之下。进入21世纪,中国制定实施一系列扶贫开发新政策新举措。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减贫进程加快推进,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

2011年,中国将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在新的扶贫标准下,截至2012年末,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9899万。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时代。同时,中国仍然面临严峻的贫困形势,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减贫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

经过脱贫攻坚战,中国贫困民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的6079元增长到2020年的12588元,年均增长11.6%。

脱贫攻坚战不仅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还使长期困扰贫困地区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通信难等一系列问题得到解决,中国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阿妹戚托小镇,是集搬迁民众居住和民族特色旅游景区为一体的旅游扶贫示范小镇,可容纳安置对象8000余人。当地政府坚持以岗定搬、以产定搬,注重扶持后续产业发展,在阿妹戚托小镇旁配套产业园区,引进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确保搬迁民众就近就业、家门口就业。 中新社记者 瞿宏伦 摄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中国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产业就业帮扶等措施。国家乡村振兴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脱贫劳动力通过务工就业3145万人,比2020年底增长4.2%。

2021年,“十四五”规划开局起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脱贫地区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刘焕鑫指出,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继续保持工作力度和政策强度,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刘焕鑫强调,从根本上改变脱贫地区面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通过发展来实现。要推动脱贫地区持续提升帮扶产业规模和质量,积极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联系,不断带动脱贫人口就业和增收。

2022“中国这十年”优秀观后感4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系统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重构权力配置和运行机制,执法司法公信力显著提升。

一是从权力结构和管理体制上强化办案责任。为了解决原来人人都能办案,办案要层层报批,责任不清的问题,实行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和司法责任制。把法院检察院的工作人员也分为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三大类,实行单独职务序列,分类管理,各司其职。选拔一定比例的政治过硬、办案水平高、业绩突出的人员专门担任法官检察官,实行“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办案责任制,大大强化了办案人员的责任。

二是建立健全执法司法权制约监督机制。为了防止各种关系对执法司法活动的干扰和影响,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断健全制约监督的制度机制,完善责任体系,“放权不放任”。比如,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扩大人民陪审员参与审判案件的范围,畅通人民群众参与、监督执法司法活动的渠道,依法公开执法司法的依据、过程、结果等等,让正义以人民群众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还建立了防止干预司法的制度,对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一律记录、全程留痕、定期通报、严肃追责。

三是改革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和人、财、物管理体制、制度。建立与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相配套的薪酬等制度,完善依法履职保护机制,让司法人员“心无旁骛”地办好案件。因地制宜,逐步实行省级以下法院检察院编制、有关人员、财物等统一管理,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干扰,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

四是改革政法机构职能设置。党委政法委机构职能进一步优化,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进一步加强。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就地解决纠纷、方便群众诉讼。最高人民检察院改革内设机构,强化专职专能。组建国家移民管理局,加强对移民及出入境的管理。整合司法部和原国务院法制办的职能,重新组建司法部,优化司法行政机关机构职能体系。

2022“中国这十年”优秀观后感5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法系统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健全诉讼制度机制,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公正与效率相统一。

一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明确刑事案件在侦查、起诉、审判环节的基本证据标准,让案件的事实证据经得起法律检验。充分发挥庭审的作用,事实调查在法庭,质证辩论在法庭,定罪量刑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二是开展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根据不同案件类型,适用不同办案程序,大案精办、简案快办,在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前提下,一般的简单案件进入“快车道”,整体办案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降低了诉讼成本,实现了司法资源的科学配置。

三是建立公益诉讼制度。针对一些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得不到及时保护的情况,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食品药品安全、英烈保护等领域提起公益诉讼,督促恢复生态、制裁假冒伪劣、挽回国家损失,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四是大力构建互联网司法新模式。紧跟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步伐,将现代科技手段和司法活动深度融合,立案、缴费、开庭、调查、送达以及各类诉讼服务都可以在网上进行,有些当事人拿一部手机就可以打官司,非常方便。我国法院为网络时代的司法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互联网司法这个问题上,中国确实走在了世界前列,也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同行的认可。


2022“中国这十年”优秀观后感相关文章:

《中国这十年》发布会观后感心得7篇

“中国这十年”新闻发布会观后感5篇

“中国这十年”观后感及心得5篇

中国这十年政法改革举措与成效观后感心得体会

中国这十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14300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