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纪录片《宿北战役》观看心得(2)
推荐文章
这时,我马上意识到敌整六十九师见我一旅二旅冲击敌整十一师,认为有隙可乘,想趁机溜掉。而我军担任对敌六十九师方向警戒的只有一个营,我身边除了警卫员,还有一个通讯班。看到敌人慌不择路的样子,我急忙命令阵地上仅有的一门山炮向敌群开炮,两发弹下去,敌人立刻大乱,象无王蜂,乱撞乱窜。我翻身上马赶到二旅一支部队前面,遇到二旅政委张文碧,责问他为什么不出击?他说,我手中就这几个人,已没有兵可派了。溃退的敌人就在纵队指挥所附近。我们临时把警卫部队、机关干部、勤杂人员、民工紧急组织起来,冲向敌群。敌人兵败如山倒,毫无斗志,只顾奔逃。叶司令审时度势,命令一旅、二旅部队立即停止追击敌整十一师,掉过头来迂回包围敌整六十九师一部,兜住敌人,全歼子田野。看到警卫员江样康兴奋的样子,我高兴地夸奖他:“你越打越聪明了!”
17日午夜,友邻八师攻占晓店子,全歼守敌顶三旅。18日.,各部队协同作战,围歼敌整编六十·九师残部。敌妄图突围,被我军击溃后全歼。至此,宿北战役胜利结束,全歼国民党整编第六十九师3个半旅2万多人。敌师长戴之奇自杀,副师长饶少伟被俘.我纵在宿北战役中,共俘敌5000多人,缴获各种炮46门,轻重机枪360余挺,子弹18 .3万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全军振奋。
2022纪录片《宿北战役》观看心得3
1946年底的宿北战役是“华东我军在战略防御阶段组织的一次规模较大的运动歼灭战,也是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会师后的第一个大胜仗”。此战历时7天,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69师3个半旅和整编第11师一部共2万余人,获得毛主席和党中央通电嘉奖,被载入____军史为后人铭记。此役后,我华东野战部队的仗越打越大、越打越顺,从鲁南到莱芜再到孟良崮,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直至完全把山东战场的主动权握在手中。战役过程中,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所取得的创新创造、担当作为、团结协作、群众路线等宝贵经验,为日后山东战场诸战役进一步运用发扬,共同促成了华东战局从被动到主动的伟大转折。
创新创造:我军集中优势兵力采用大兵团运动战的方式,以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解放战争期间,毛泽东主席指挥军事斗争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集中优势兵力作战。集中优势兵力,从数量上形成局部对敌优势,就是要求活动区域毗邻的不同所属部队之间相互靠拢、统一指挥、集中行动。宿北战场上山东与华中两支野战军合并统一指挥联合作战,即是其具体实践。战役发起的预备命令中正式使用了“华东野战军”的名称,陈毅任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陈士榘任参谋长。1947年2月华东野战军正式成军,所辖包括11个纵队及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达30万人,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统一指挥。
战术上的创新创造方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主席总结创造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抗战时期我军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内战爆发以后,我军的作战方式又有重大创新,逐渐从游击战转入运动战,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宿北战役中我军集中了24个团,在兵力上处于1.7:1的相对优势,同时又以28个团“打援”国民党军其他三路部队,为保障宿北战场我军战略意图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宿北战役后,国民党统帅部企图在山东与我军决战以毕其功于一役。国民党军队4个整编师整体推进到鲁南,其中26师距山东根据地的中心城市临沂已不过几十里路程,这样的态势为我军提供了机会。遵循毛泽东主席的指示,陈毅、粟裕决定集中27个团的兵力对其予以围歼,先抓住师长马励武元旦在峄县观看京剧、前线部队群龙无首的空隙,一举歼灭26师及所属第一快速纵队,再乘胜追击攻克峄县俘获马本人,又合兵攻占枣庄全歼敌整编51师,取得了歼敌5万余人鲁南战役的辉煌胜利。
孟良崮战役中,敌汤恩伯、王敬久、欧震兵团三路互相协力构成半月形攻击态势,吸取过去教训,强调统一指挥、密集靠拢、逐步推进,意图寻找我军主力决战。为此,毛泽东主席特别强调“第一不要性急,第二不要分兵,只要主力在手,总有歼敌机会。”并指示华野装出向黄河以北退走姿态进一步诱敌深入。此举大大迷惑了敌人,蒋介石及其参谋总长陈诚、顾祝同等都认为我军因“攻势疲惫”退却,下令全线进攻,汤恩伯更不待友邻兵团统一行动,即以整编第74师为骨干向我军大举进攻。陈毅、粟裕就近调集5个纵队,以“猛虎掏心”之势从敌阵中央楔入,切断敌中路先锋74师与其友邻的联系,在局部形成5:1的优势将其消灭。此战我军的作战部署,完全符合毛泽东主席关于集中优势兵力大打运动战歼灭战的军事原则,体现了我军由宿北战役发展而来的战略战术上的创新创造。
2022纪录片《宿北战役》观看心得4
作为中央明确的宿北战役具体指挥者,粟裕不仅具备极为出色的战略眼光,同样也有着执着坚持、勇于担当作为的宝贵品质。中央确定了先在苏北打一场胜仗再转进山东的战略方针,并明确了此仗由陈毅负总责,具体指挥交给粟裕。肩负着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的信任,粟裕展现出极强的责任心和主动担责的态度,也正是这种勇于攻坚克难的信念和无产阶级的大无畏精神驱使着他义无反顾、一往无前。粟裕到达前线后根据敌情变化对原作战计划作了大胆修改,首先以全力截断敌退往宿迁之路,再由西向东北兜击形成一记“右勾拳”,一举隔断了敌2个师的联系,实现了聚歼整编69师的战略意图。
一直以来,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能够对前线将领给予足够的信任和支持,在中央确定大的战略前提下,舍得充分放权给前线指挥官,以灵活主动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仗打胜了,功劳归于前线将领和指战员,这种信任鼓舞着我军不断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而国民党以蒋介石为首的高层,制定战略战术过于机械化、理想化,对前线指挥细节干预过多过密,容易脱离战场实际,下属很难改变蒋的指导方针,仗打输了却又把责任推在将领指挥不力上,久而久之前线人人只知按图索骥、亦步亦趋,缺乏主动求变的决心和能力,对军心士气造成消极影响。莱芜战役中,王耀武得到我军正在北移的情报,判断有打击其北路兵团的企图,急令李仙洲部收缩。然而国民党统帅部认为我军北移是为北渡黄河避战,命令仍执行原作战方案,并派飞机向李仙洲空投命令严令其回防。本来李仙洲接到王耀武命令已开始收缩后撤,后又接南京统帅部严令使各部重回原地,部队来回疲于奔命3天,正是这3天的延误决定了其覆灭的命运。莱芜失利,蒋介石并不承认自己指挥失误,而将责任推给下属,将失败原因归结为李仙洲指挥无方和王耀武用人不当,徐州绥署主任薛岳成了替罪羊,绥署被撤销,新设陆军总部徐州司令部并由顾祝同统一指挥。
孟良崮战役中,陈毅、粟裕原准备先打右翼桂系第7军,随着战局变化整编74师居中冒进,陈、粟果断定下了改打74师的决心,陈毅豪迈地说:打整编第74师就是要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中央军委致电陈、粟,“究打何路最好,由你们当机决策,立付施行,我们不遥制。”战事白热化阶段,陈毅为防止各纵队有保存实力之想,他给各纵队司令员打电话特意强调:“战役结束后,各部队伤亡多少补多少,打掉一千补一千,打掉两千补两千,部队打光了,我给你部队恢复番号。”这种决断力和临机处置权,在国民党方面完全不可想象。孟良崮战败,蒋介石责备顾祝同处置错误对失利负有重大责任,又指责汤恩伯错在下令74师孤军行动,____错在后退时不留意地形、不肯放弃地点,事实上正是他自己下令汤恩伯全速进军、下令____坚守孟良崮山地的,国民党军队系统指挥乱象由此可见一斑。
2022纪录片《宿北战役》观看心得5
江苏省宿迁市是一片英魂永驻的红色土地。1946年12月中旬,陈毅、粟裕指挥山东华中野战军24个团约10.5万人,在宿北与国民党军13个团约5.3万人进行为期一周的大战。最终消灭国民党军整编第六十九师,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的士气。对整个华东战场,乃至全国战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役结束后,中央连续发了两封贺电,“庆祝宿沭前线大胜利,望对一切有功将士传令嘉奖。”“歼敌2万以上于大局有利,甚好甚慰,一切有功将士望传令嘉奖。”
宿北大战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还给当地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导沂整沭”战洪水、“淮北大寨”争先进、“勇于创业”谋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宿迁人民将宿北大战精神与时代有机结合、弘扬传承,把团结、勇敢、创新和担当的宿北大战精神书刻进了宿迁辉煌璀璨的历史长篇。
“旱改水”——书写“农”墨重彩的诗篇
因地理位置特殊,千百年来西楚大地百姓深受水害折磨,为了彻底解决水患,变水害为水利,1957年底,原宿迁县提出建成“水稻县”,10多万民工在在水利建设工地“安营扎寨”,瞄准高标准“河网化”目标,掀起了大干高潮。
宿迁大地上,指挥部的冲锋号一响,千千万万水利将士八方集结,以铁锹、锄头为“武器”,对准生铁般的砂礓地,展开了顽强不屈的搏斗。
“声势震山河,意志压寒风,男超武松猛,女赛穆桂英,老汉自称是黄忠,青年活像小罗成,改良工具超鲁班,出谋献计胜孔明,一锹挖到水晶宫,遍地金谷好收成……”整个工地既是惊天动地的战场,又是“农”墨重彩的诗篇。“洪水走廊”终在千万群众的团结努力下变成“鱼米之乡”。
“旱改水”建设工地现场
“二次赶江南”——西楚大地“改革春风”劲吹
党的十一届____召开之后,宿迁人民创造了耿车乡发展乡镇企业的“耿车模式”,形成了“四轮齐转、大小结合,大的抓住上水平,小的分散进家庭,大轮带动小轮飞,小轮推动大轮转”的群体化、系列化经营格局。《人民日报》刊发《耿车模式诞生记》《好一个“耿车模式”》等文予以推送。“耿车模式”就此闻名全国。
随后,耿车乡党委书记徐守存进京参加全国小地区发展战略研讨会,“耿车模式”报告会在京举行,于光远参加报告会,费孝通为耿车乡题字:“大胆探索,因时制宜,为乡镇企业创造新的模式”并开展实地考察。
由于发展成绩突出,198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宿迁撤县建(县级)市。刻骨子里的创新精神让西楚大地上“改革春风”劲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