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纪录片《宿北战役》观看心得体会(2)
推荐文章
1946年11月,蒋介石拟定调28个旅的兵力,兵分四路同时向苏北和鲁南解放区进攻。
经过研究决定,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一部,先打宿迁出发的敌整编69师,华中野战军主力牵制其他三路部队。
打敌整编69师,因敌军戴之奇是粤军部队,没有与解放军交过手,想抢夺头功邀功,娇狂轻率,中央同意陈毅的作战方案。
叶飞率领一纵集结在新安镇西南新店子地区,接到山野前线指挥部的命令,得知宿迁北犯敌人向南撤退,命令一纵向井儿头,曹家集出击,在运动中将其歼灭。
叶飞让第一旅抢占井儿头,第二旅攻击晓店子,第三旅直插曹家集。在与敌人交战中,他发现情况不对,没发现敌军有溃败的现象,反而遭到敌军顽强抵抗。于是,他赶紧命令迅速撤回。可时间来不及,第三旅速度太快,没有联系上,已经向敌军纵深挺进,非常危险。
在部队直逼曹家集时,遭到敌军王牌整编11师的炮击,叶飞调副司令员亲自到三旅传达撤退命令,此时两个团已经被敌军包围,有的连剩下只有三十个人。在突围中,两个连突围突出只剩下40多岁,三旅遭受巨大损失。
经过接触作战,一纵得知敌军整编69师和整编11师的情况,希望把这两支部队割裂,如果可以,就可以把69师给歼灭。
为此叶飞率领2个纵队晚上穿插行动,经过一整夜穿插,完成敌军两个师的分割,兄弟部队野抵达指定位置,完成对69师合围任务。
敌军整编11师向8师以及一纵发起进攻,在这样情况下,山野前线指挥部通知:说8师难以抵挡敌军,要求撤退,并且命令一纵也撤退。叶飞听后说:大白天在四面受敌的开阔地撤退,一万多人怎么撤。他说一旦撤退整个战役意图落空,也会让部队造成损失。
叶飞说得非常符合当时的情况,可山野指挥部的人说:8师已经撤了,你们撤不撤我不管了!这句话让叶飞听了很激动,把电话话断后,摔了电话机,叶飞认为自己的建议非常合理,白天撤伤亡大,等坚持到晚上,才有可能打开口子突围,而且怎么能丢下一个纵队不管呢?
对于叶飞的建议,副政委谭启龙,参谋长张翼翔也非常支持。于是,召集三位旅长开会,让部队坚持4个小时,生死存亡在此一举!
当敌军从三面向一纵发起攻击时,距离天黑还要两个小时,他当机立断提前出击,在猛烈冲击下,敌军猝不及防前线溃退,一纵乘胜追击。69师见王牌11师溃退后,也自乱阵脚,开始向南跑。叶飞急忙下令向69师开炮,打乱敌人队形。因为主力去追击11师,他把机关干部和勤杂人员,以及民工组织起来,向69师冲。
最终一纵主力停止追11师,掉头包围敌军69师,将其全歼在田野。
在宿北战役中,敌军69师两万多人被歼灭,其中一纵歼敌5000多人,在这次战役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2纪录片《宿北战役》观看心得体会5
1946年12月,华中新四军第一纵队(后改为华东野 战军一纵)因为在鲁南战役中伤亡较大,全纵队由九个团缩编为七个团,并撤换、调整了一批干部配置。原本在纵队2旅旅部当政 治部副主任的原新四军茅山根据地负责人汪大铭,深感自己由于实战经验不足,对部队的行动帮不上忙,因此坚决要求到团级岗位去学习锻炼,上级最终同意调其为2旅4团政委。
一纵队2旅4团也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新四军老部队,该团前身是新四军老6团东进苏南时留在阳澄湖畔的36名伤员,经抗战前期的艰苦发展,到皖南事变后,该团被改编为新四军6师18旅52团,是为第18旅的主力团。该团团长胡乾秀(1950年牺牲)、副团长杨绍良(1955年少将)和政 治处主任张玉莹等均系老红军。
由于4团同样在鲁南战役中损失较大,原先的三个营只剩下两个营,为了给主力团充实建制,陈毅一咬牙,把军 区警卫营补充给4团作为第三营,该营营长洪定太(1951年牺牲)也是老红军干部。上级同时还给4团补充了300名山东渤海区新入伍的农家子弟,使得这个主力团又达到了齐装满员的水平。
第1纵队补充完毕后,全员隐蔽在临沂西南、陇海铁路北侧,进行紧张的实兵演练,没过半个月,又一场大战——宿北战役就接踵而至。蒋军在攻占两淮、宿迁、涟水等地后,又以整11、整28、整69、整74四个嫡系整编师为主力,调集20多个旅的兵力摆开一字长蛇阵,企图寻找华东方面解 放 军主力决战,或将解 放 军主力驱逐至陇海铁路以北。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陈毅等人根据蒋军各部之间貌合神离、配合不甚积极的特点,决定采取中心开花的打法,歼灭其最为突出的整编第69师。按照陈毅的部署,一纵队2旅紧急集 合起来后,迅速跨过陇海铁路,前进至战场门户、苏北平原的峰山一带,整69师有一个加强营在山头上固守,山东军 区第8师正在进行强攻。
2旅4团的任务是直捣整69师的中心指挥部,所以尽管峰山战况激烈,全旅兵分两路,冒着敌人枪炮的扰袭迅速绕过峰山,直插向敌人纵深。时值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在广袤的苏北平原上原本很难分辨出整69师的师部究竟在哪,但幸好在激烈的战斗中,蒋军不断向天空打出照明弹、信 号 弹、曳光弹等美制新鲜玩意,倒是为4团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拂晓时分,4团已经插入蒋军防线纵深,并经一整天的激战夺取了几个村子,初步站稳了脚跟,蒋军第60旅主力驻地大罗庄和整69师师部驻地人和圩就在附近。在接到4团已经抵达指定位置的消息后,上级严令4团必须在当天晚上拿下大罗庄,而后再集中兵力夺取人和圩,因此此时蒋军整11师也正在疯狂向整69师靠拢,打算为其友军解围。
大罗庄是个很大的村庄,地势高,周围一圈都是几百名的开阔地,蒋军已经在村里构筑了比较完备的防御工事,除了第60旅旅部,蒋军至少还有一个团的兵力驻扎在村里,4团想以仅仅一个团的兵力强攻,恐怕有些力不从心。果然,该团第2、3营以钳形态势对大罗庄发起强攻时,由于没有工事和炮火的掩护,在开阔地带遭到蒋军强大火力的大量杀 伤。
在混乱的战场形势下,蹲守在距离大罗庄前200米的一条壕沟里的胡乾秀和汪大铭,很快就与2、3营失去了联络。尽管他们俩身边只剩下一个连的兵力,这时上级又下了死命令,要求4团必须在天亮前拿下大罗庄,1纵队参谋长张翼翔(1955年中将)和2旅旅长刘飞(1955年中将)甚至亲自跑到团指挥所来督战,声称如不进攻就将胡、汪二人军法处置。
汪大铭问胡乾秀该怎么办?胡乾秀一时默不作声,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红军干部,其实经历过太多次这种场景,就眼前这点兵力,显然根本拿不下大罗庄,再进攻也是徒增伤亡,但在上级督战下,他作为军事主官又不好讲这些话。这时,更加年轻气盛的汪大铭突然说了一句“我上去”,毕竟他还没怎么参加过类似的激烈战役,多少有些不管不顾,也不怕死。
一直沉默不语的胡乾秀,立即拉住汪大铭,说:“老汪,不能去啊!”但汪大铭已经顾不上他,在招呼了1营副教导员边学文后,带着连队跃出战壕,向大罗庄发起冲锋。在冲锋了100多米后,汪大铭以下大部分人都成功冲到了距离大罗庄50多米的一排茅草棚子旁。3营长洪定太正好也带着一部分战士隐蔽在这里,两股人马加起来又正好是一个连的规模。
由于遭到近在咫尺的蒋军机 枪火力的封 锁,汪大铭、洪定太等一连人都被围困在这排茅草棚子里,完全动弹不得,一露头就会遭到敌人的“点名”。但由于这个据点也处于敌人的心脏地带,可以直接向敌第60旅旅部打冷枪,给敌旅部的撤退也造成严重威胁。汪大铭因此决定坚守住这个据点,坚持到宿北战役的最终胜利,所有干部们甚至都写好了遗书。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罗庄的蒋军既没有向茅草棚子发动进攻,也不再进行猛烈的炮火打击,大概敌人的弹 药也已经不多了,只有远处依旧传来隆隆的炮声,这是解 放 军阻击部队正在与蒋军援兵激战。汪大铭后来才知道,当时蒋军出动了十几个旅前来救援,由于阻击部队同样伤亡太大,总指挥部的一些干部主张就此收手,立即撤出战斗。
如果当时指挥战役的陈毅采纳了这些干部的意见,那么仍旧据守在大罗庄旁的汪大铭等人显然无法及时得到撤退的消息,等待他们的恐怕就只有全员牺牲的惨烈结局。幸好陈毅力排众议,指出这“最后5分钟”才是决定战役成败的关键,必须在气势上压倒敌人,无论如何也要全歼整69师,这一决定因此也无形中挽救了汪大铭等4团指战员的性命。
当天下午3点,1纵集中剩余兵力,对大罗庄和人和圩的残敌发起总攻,4团团长胡乾秀也亲率部队杀上战场,并和汪大铭等成功会合。以及三天三夜没合眼的4团指战员们冲入大罗庄,在天黑前就解决了战斗,全歼敌一个旅部、一个步兵 团和一个炮兵营。其他友军部队也攻克了人和圩,至此宿北战役胜利结束,解 放 军是役将蒋军整69师两万余人全部歼灭!
在大罗庄战斗中差点“光荣”的汪大铭,后来曾任解 放 军第三野 战军9兵 团组织部长、志愿军第20军60师政委,并在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但与他一同出生入死的团长胡乾秀、营长洪定太却没能等到授衔的荣誉时刻。
1950年12月8日,时任志愿军第20军58师参谋长的胡乾秀,在长津湖战役黄草岭阻击战中,遭美军飞机轰炸,壮烈牺牲,年仅34岁。5个月多后,1951年4月27日,时任志愿军第20军59师175团长的洪定太,也在第五次战役的初期,因故牺牲在了三八线附近,年仅32岁。
2022纪录片《宿北战役》观看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