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2)
一直以来,学校教育自以为是其精髓的便是其传统。然而这传统,是来自于我们的成人社会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而不是发自作为当事人的青春年少的孩子们的浪漫主义的传统。在成人社会中,出于他们的本能,把他们的实利主义的性格灌输于学校教育的诸种体制之中,并且,作为师长,作为父辈,他们自以为这所做的一切均是出于保护孩子的目的。他们认为,唯有一个在贯彻了实利主义教育的体制之下成长出来的孩子,才能够免受伤害。
于是,我们学习经济,学习法律,学习各种生存规则。同时,也学会屈服。在他们的现实主义的教育培养之下,我们感染上成人世界的各种气质,我们变得现实,我们变得急功近利。我们也许会成为一名合乎他们设计的会计、医生、律师、政客……但是,与此同时,我们逐渐丧失了生命本质中的创造力,反叛力,活力。
在基廷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在他的课堂里,他鼓励学生站在课桌上,用一个崭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他向学生介绍了许多有思想的诗歌。他所提倡的自由发散式的思维哲学在学生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渐渐地,一些人接受了他,开始勇敢地面对每一天,把握他们自己的人生。在没有遇见基廷老师之前,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宿命;在遇见基廷老师之后,我们的自由欲望被不可遏制地扩张了。也因此,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人生所面临的,竟然是怎样的一出悲剧!
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廷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廷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是,属于基廷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盗火者给人们光明,而自己却永远只能背负着盗者的恶名,默默走开。
《死亡诗社》从头到尾都让我被一层一层的激情侵袭着,但这里不是天堂,它从未离开过现实世界。我想这部电影在今天的现实意义也许正好像一个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里重新呼唤学校教育的人文关怀。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篇4
他也许是第一个反抗的人,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地狱学校是全美最好的大学预备学校,约翰·基汀是毕业于地狱学校的荣誉毕业生,也是重返学校任职的新文学老师。
当校长在讲台上介绍他时,下面的学生争相打量,但也仅仅是这样,对他们而言,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师,谁也不会想到,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个老师会给他们带来震撼心灵的一课又一课。
“花开堪折直须折,时光易逝,今日轻绽浅笑的花朵,明日便将凋零。”
他带学生观看过去的脸庞,附耳上前,听那些已经化为尘土的人,声声低吟,及时行乐,莫要虚度光阴而最终一事无成。
“使这个强而有力的戏演下去,而你能贡献出一篇诗歌。”
他说导论前言里讲的如何读诗是鬼话,读诗写诗并非因为它灵动,也不是因为它是必需品,仅仅是因为它浪漫,它美,它充满爱。诗歌即是人生,你活得精彩,你便能贡献出一篇绝伦的诗歌。
“当你阅读时不要只想到作者的见解,想想你的见解,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去突破。”
他让学生站上讲台,换用不同角度看事情,不同视野看世界。不要被定性,不要被束缚,不要总是被动接受别人的看法,去想想你是怎么想的,你的内心在说什么,然后突破一切,及时行乐。
“让它充满你的灵魂!”
他将课堂搬到操场,让学生们合着音乐,大声念出一句诗,然后上前踢球。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式,致力于让学生们自由发散的思考,让他们体会到诗歌里面孕育的情感,而不是冰冷的技巧,他是在教育,而不仅仅是教书。
“安德森先生认为他内心的一切都毫无价值又难堪,对吧?那是你最大的恐惧。”
他逼着没有写诗的安德森,在讲台上喊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不顾别人嘲笑,不管遣词造句,不去思考,不去犹豫,仅仅是说出心之所想。直面内心,无所谓好与不好,那都是最真实的你。
安德森那首临场做出的诗,关于真理,而在我看来,也关乎于这场畸形的教育。
“真理像使你脚发冷的毡子,你拉它,却永远不够长,你踢他,打它,却永远无法覆盖住任何人,由我们哭着进入此生,到我们垂死离开此世,它都只能盖着你的脸任你悲叹、哭泣与尖叫。”
“我们都非常需要被接受,但你们自己必须相信,你们的信念独一无二,纵使别人可能认为它奇特,不流行,纵然庸俗的大众可能会说,好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