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5篇(3)
他带着学生在中庭行走,只是为了鼓励大家找到自己的步态,任何方向,随心所欲。不被世俗的眼光所困,也不为了合群而放弃,找到自己内心想要的,然后在其他人面前坚守自己的信念。无论是梦想,还是底线。
他只是一个喜欢教书的普通老师,却打破学校排定的课程,采用非正统的教学方式,想要教会孩子们自主思考。
他也确实做到了,七个本就渴望突破的孩子,重建死亡诗社,努力寻找自己的声音。
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可是尼尔的去世打破了这一切。
尼尔热爱演戏,却被父母强硬拒绝,最后选择深夜自杀。父母要深究此事,学校强逼学生签字,证实一切都是由基汀错误教学引起。
电影的最后,基汀被学校开除,上课期间进教室取自己的私人物品,除了安德森和他有眼神对视外,其余人都在安静上课,本以为这就是结局,所有反抗传统的终将以消亡为代价。
可是还好,在基汀出门的一瞬间,安德森起立请求他的相信,在基汀被校长强制要求离开后,安德森站到桌子大声喊出:“captain,mycaptain!(船长,我的船长!)”
这是基汀自我介绍时说的,“如果大胆一点,可以这样叫我。”
紧接着班里大部分学生都跟着起立,这也算是应和了电影的主题,自我思考和突破,学生们遵循自己的内心,突破纪律和校长的命令,用自己能做到的方式,目送敬爱的老师。
基汀眼中泛起泪花,却笑得欣慰。
基汀不是神,他只是个想要对抗传统的普通人,也许一己之力无法撼动既定的规则,可是能在几个人心里埋下种子,就总有一天,希望会破土而出。
死亡诗社电影观后感范文篇5
影片《死亡诗社》所讲的故事发生于1959年,美国的威尔顿预备学校。这是一所以高升学率和严格管理着称的学校,许多家长满怀期待地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希望他们将来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律师、银行家、医生、工程师等社会上层人物。
威尔顿学校严肃刻板的教育,压抑甚至扼杀着学生的天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沦为学校教育下的顺从者。基汀老师的到来就像一粒小石子,打破了学生沉闷无趣的学习生活,像一缕清风,给他们带来了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
第一节课,他通过浪漫的诗歌和参观校史楼内的旧合照引导学生珍惜时间,完成自己心中的事业。课堂上讲课,他要求学生把课本前面的导言全部撕掉,告诉他们学习自己思考,找寻生活的意义;他引导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学会灵活运用语言,寻找自己心中的声音;他带领学生轮流站在讲桌上,启发学生用不同的眼光和角度看待事物;绿茵场上,他激发学生大声喊出心中所想;他教育学生诗歌要有新意,不落俗套,鼓励他们解放思想,充分发挥想象力;户外活动中,他启发学生要坚持自己的步伐、步调,坚守与众不同的信仰……
基汀老师既是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无话不谈的朋友,还是和蔼可亲的长者。他的教育迥异于生硬的说教,或动情,或启发,或引导,或体验,如春风化雨般自然而然地滋润着学生。
曾经顺从听话的学生在基汀老师的用心引导下,学会解放自己的天性,冲破牢笼束缚,满怀激情地寻找心中所爱,努力实现火热的理想和追求。他们甚至反抗学校的禁令,重新成立基汀曾于该校学生时代参与过的秘密小组——死亡诗社,偷偷溜出学校,在校外很远的印第安山洞中谈诗歌,谈人生,谈理想。
诺克斯爱上了即将订婚的女孩,碍于世俗的眼光,他只能远远地看着心中的女神,苦恼又备受煎熬,却压抑自己不表白。老师的课对他触动很大,他勇敢地追求心中所爱,给心仪的女孩打电话,热血冲动地女孩的学校送花表白,真诚邀请女孩看舞台剧表演,一步步赢得了女孩的芳心,收获了爱情。
托德曾经是一个内向胆小的乖乖孩,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他虽有作诗,但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读,是基汀老师鼓励他、引导他学会咆哮,找回野性,酣畅淋漓地、行云流水地抒发胸中诗意。在基汀老师的帮助下,托德终于突破了自我,找回了自信,他的出色表现也让同学们刮目相看,赞叹不已。
尼尔的父亲专横固执,早已为他规划好未来的路,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医生。这不是他真正想要的,但是父母的殷切期望又让他活得痛苦压抑。在基汀老师的影响下,他坚定地追求舞台表演之梦,努力争取到出演机会。演出大获成功,好评如潮,尼尔成就感爆棚。看到势头不对的父亲强迫儿子转学,粗暴打断他还未说出口的话。尼尔绝望至极,以死抗争,年轻的生命还未盛放就已凋零。
尼尔的父亲悲痛欲绝,却不反思自身原因,反而要求学校进行深入调查。学校领导本来就不满基汀老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便把他当作此次事件的替罪羊,逼迫他离开他所深爱的学生,及他所深爱的教育事业。
基汀老师将要离开的时候,学生们不顾任课老师的严厉喝止,纷纷站上课桌,以老师曾经教给他们的这样一种仪式,表达对老师的支持和敬佩,对老师离开的依恋与不舍,对学校做法的不满和抵制。基汀老师满怀感动和伤感地离开了,然而他所播下和用心守护的生命之树、自由之花已在学生的心中慢慢发芽、成长、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