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典观后感范文
今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浦东的成功,充分折射出“中国经验”在通往现代化道路上所具有的世界价值和世界意义。今天小编整理了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典观后感范文5篇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典观后感1
今年是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开放30周年。浦东应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30年来走出了一条高起点、跨越式、全方位的发展道路,成为改革开放“排头兵中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中的先行者”,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历史长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30年前,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作出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战略性决策。自此,一片阡陌农田的浦东承担起新使命、开启了新征程。从正式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到全国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落地,再到创建我国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拓展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30年来,浦东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冲破观念的束缚、突破思想的障碍,在全国创造了50多个“第一”,探索出负面清单、单一窗口、事中事后监管等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和经验,以全国八千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八十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十五分之一的外贸进出口总额,不但实现了自身的长足发展,而且为全国的改革开放持续提供新经验新成果、为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平台,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
浦东发展的丰硕成果,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生动缩影。这雄辩地证明,我国顺应历史大势、把握时代潮流,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积极主动的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一系列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开放的决策部署是有力有效的,必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推进,在深刻把握和统筹好改革与开放的辩证关系中,不断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开拓更广的发展空间。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变革大调整,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面临着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的艰巨任务。面对新挑战新使命,浦东“三十而立”再出发,要勇当标杆、敢为闯将,积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继续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探路尖兵、打造全方位开放的前沿窗口。不仅要实现“量”上的增长,更要实现“质”上的提升;不仅要关注某个领域的单兵突进,更要关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要着眼于自身的发展,更要将自身发展融入重大国家战略、融入改革开放全局、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特别是要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力争取得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承担着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浦东必将书写出更多更美的发展新篇章。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典观后感2
30年前,上海浦东地区生产总值60亿元;2019年,这一数字已是1.27万亿元,增长了210倍。浦东,以占全国1/8000的土地,创造了全国1/80的GDP、1/15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30年前,陆家嘴是“烂泥渡”,张江是一片农田,现世博园区所在地还是脏乱差的“三不管”地带,临港则是孤悬东海的芦苇荒滩……
如今,而立之年的浦东早已“脱胎换骨”。从蛙声一片的浦东稻田,到高耸云天的“大厦森林”,再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跑出的“上海速度”,令人惊艳的巨变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开发浦东是一场攻坚之役,浦东如何凤凰涅槃?
“30年前,浦东开发开放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就是要把中国计划经济最大的堡垒攻下来、改过来,这是一场攻坚之役。”曾在这片热土上挥洒青春与汗水的“浦东800壮士”之一,原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高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1993年1月29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报道:上海浦东新区向国内外人才敞开大门,应考人才可不受省市区域限制;不受原身份编制的限制;不受原职务高低的限制。陈高宏就是从这次全国公开招聘中脱颖而出到浦东工作的。
“一条黄浦江把上海这个远东大都市分隔成两个世界,浦西是繁华的大都市,浦东则是听取蛙声一片的‘乡喔头’。我刚来的时候,同事要到浦西去办事,他会跟我说,下午到上海去。我很纳闷:难道我们不在上海?他说,对,这不是上海,黄浦江对岸是上海,这里叫乡下。”回首当年,陈高宏感慨“可见我们当时的起点真是蛮低的”。
起点到底有多低?一组数据或可说明一二。当时浦东的GDP是60个亿,在上海占不到1/12,上海是750个亿。陈高宏说:“我们的设想是,到2000年,用十年时间能达到500个亿,当时已经属于雄心壮志了。实际上到2000年,浦东已经达到1000亿。”
时间回到1990年4月18日。这一天,是一个划时代的新起点,是崭新浦东的新开端。这一天,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典观后感3
年前,上海人“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如今一切恍若隔世,成了如烟往事。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际推出的首个大型艺术展——“风从东方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艺术展”中,市民们可以穿越到30年前,重温当年的“浦东人家”,浸入式感受浦东30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今天上午,该艺术展开幕式在中华艺术宫举行,并将从10月30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展期为一个月。
浦东“一间房”里有什么?
浦东开发开放前,“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说法广为流传,当时的“浦东人家”到底长什么样子?今天上午,记者在以“人民城市”为主题的第三展厅看到,展厅里搜集了历经岁月沧桑的老家具和老物件,还原出开发开放前后的“浦东一间房”,当年的时光仿佛历历在目。
只见房间当中,一桌妈妈烧的“老八样”,通过交互影像的高科技换盘上菜,仿佛阵阵香味扑鼻而来。记者看到,在房间里还竖直摆放了一张“浦东床”,绣花的枕套、大红色缎面被子,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忍俊不禁。“为什么要将床竖起来放?”艺术展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为了方便观众可以直接“走”到床上,在当年的木床前合个影,与当年的爷叔问个好,在无数个当年的记忆碎片中,拼出岁月和自己的影子。
在地球仪旁当浦东“思考者”
30年沧海桑田,30年拼搏奋斗。走进以“改革巨变”为主题的第一展厅,一个巨大别致的“地球仪”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原来,这是由1990块珐琅铜盘组成的《海纳百川 面向世界》雕塑,让人们重温1990年“站在地球仪旁思考浦东开发”的初心,观众们也可以体验一把,在地球仪旁当回浦东“思考者”。
站在这个展厅中央,抬望眼,只见365只3D打印海鸥从头顶上“展翅掠过”,仿佛在眺望全年无休、川流不息的自贸区海鸥门。中轴线两侧,一年一张的陆家嘴俯瞰照,见证了浦东一年一个样的风云巨变。正面《30》照片墙上,1210张百姓镜头中的浦东印象,汇集了浦东1210平方公里上的艺术慧眼,这些照片全部从民间征集而来。左右墙面上30米的油画《浦东全景图》,不但用艺术的手段再现了令世人瞩目的浦东奇迹,还“剧透”展望了浦东将建成的标志性建筑等。在这片绿意盎然的热土上,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世界的目光聚焦浦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