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文献观后感,《三人行,必有我师》读后感

关键词: 儒学,文献,观后感
admin1 分享 时间:

儒学文献观后感目录

以孔子论语儒家思想为话题,写走进孔子或读论语心得(一千字左右的作文,快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读后感

如何看待儒家思想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体系,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通过学习和修养可以达到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儒学文献作为儒家思想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考。

在《论语》中,孔子通过他的言行和教导,表现了一种道德的规范和人生的价值观,强调了诚信、仁爱、忠诚、谦虚等高尚的品德。这些品德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大学》中,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了个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中庸》中,儒家强调了“中和之道”,即在各种对立的事物中寻求平衡和调和的方法,以达到和谐的状态。

通过阅读这些儒学文献,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儒家思想的深邃和博大,也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和价值。在当今社会,儒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可以为我们提供指引和借鉴,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理清方向,为社会和个人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孔子论语儒家思想为话题,写走进孔子或读论语心得(一千字左右的作文,快点)

于丹教授在她谈《论语》心得时,开篇就讲到: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

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

于丹教授明确地阐述自己的心得:“《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母体文化。

中华民族尊崇皇天后土,以大地为母亲,所以形成了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主体,以平和敦厚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西方国家以宗教立国,中国长期以儒学立国。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不管多少岁月的风霜雨露,多少朝代的更迭变迁,都没有改变道儒文化在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两千年的农耕文明也就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

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都坚信:明天是正直人的世界!

我喜爱伺茶,每每在茶的面前,我会感到一切都变得平和美好。

品味人生,忧患生命是茶道与儒家的共同主题。

有人品茶“茶可雅志,茶可行道”,有人品茶“茶烟一塌拥书眠”,道心文趣兼备。

过去儒士不能一日无茶,其文也不能不常以茶为喻,我感悟到,这种闲适人生就是儒士茶人的品茗追求吧!于丹教授理解《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并以此来影响着他的弟子。

”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温暖的,快乐的生活?我理解为:平和。

茶是个和气的性子,与谁都合得来。

柴门也进得,侯门也进得,不卑不亢,不做宠物状。

所以,和柴米油盐酱醋过日子的时候,也能与琴棋书画诗酒共发雅性,且在那个浪漫天地里,还担任着缺一不可的角色。

只是就像一个艺术天赋极高的人一样,绚烂之后归于平淡,自己不评说,只待旁人去品味罢了。

在儒家的眼中,和是中,和是度,和是宜,和是当。

和是一切恰倒好处,无过亦无不及。

平和,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是中庸之道。

平和下来,会使人“怡”,“怡”者,正是和悦,愉快之意。

在茶道讲求的要让身心“怡”的过程中,就又与《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于丹教授语)不谋而合了。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且彼此之间要留有一点分寸,有一点地。

常言道:世界是个大家庭。

既然是在“家”里,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禀性,正如有爱茶者喜欢龙井,有爱好乌龙茶一样,不过都是求真的一种心境。

“不夺其真香”,“不损其真味”,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诚说话,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三人行,必有我师》读后感

[《三人行,必有我师》读后感]合肥师范附小四(1)班金玥《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及其弟子们编纂而成,《三人行,必有我师》读后感。

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思想,是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珍贵文献。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里面的一个故事"三人行,必有我师"吧!《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之,其不善而改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就一定有做我老师的人。

我要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我便用来检查自己,以利于改正自己,读后感《《三人行,必有我师》读后感》。

其实也就是说,每个人身上都有自身的长处,我们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孔子这么说,也这样做了。

他跟老子学过礼仪,跟师襄学过鼓乐,就连入太庙,他都要向身边的人请教每一件事,直到弄明白为止。

我觉得孔子真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啊!对于我们学习的人来说,一要有善于发现对方优点的眼光;二要虚心学习。

其实"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每天都要接触许多人,每个人身上都有许多长处和优点,只要我们愿意去学习,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

让我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

愿同学们能从世代相传、家喻户晓的《论语》中,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

()  〔《三人行,必有我师》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如何看待儒家思想

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

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

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

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

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但是不管你做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宝库。

保存和解释儒家思想文献,增进人们对它的理解是我们作为对儒家感兴趣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任务。

不管你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如何,了解这个极其丰富多彩的传统一定会使得你的生活更加丰富!

322872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