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观后感片段,《论语》摘抄、读后感
推荐文章
论语观后感片段目录
《论语》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一,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感受到孔子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也更加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一位具有高尚品德和道德操守的人。他的言行之间透露出的是一种仁爱、谦虚、诚信、勤奋和智慧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
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习、修身、问道、明辨、笃实”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不断地学习和修身,才能获取真正的知识和智慧。同时,他也强调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认为只有通过发扬仁爱之精神,才能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
。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论语》中汲取智慧和灵感,不断地完善自己,塑造出更好的自我,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为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学经典品品读《论语》亲近孔子,《论语》的摘抄和读后感

论语.里仁篇之读后感
仁是世间一种无比的境界,是亘古至今的道德典范。
但并非所有人都具备有如此的珍贵品德。
仁充满了人从出生至死得一切准则。
从小,做为孩童,懂事之后,该知道孝敬父母、长辈,和睦兄弟姐妹,尊敬老师,与人施仁。
言行与仁德合一,不越过道德之外。
长大后,结婚、生子,做好一个对社会及家庭有所担负的人,并以自己作则,体现自身的仁德影响他人,同化他人,使之都具备至真至善的仁德品质。
但并非人人生而有仁德,需要常与仁人相交,才能升华自身。
以仁德为人身之准则,即便在贫穷、富贵之中,都可保持仁性不失去。
贫困之中仍有令人赞叹的境界。
富贵之后不贪图、奢侈、淫逸,甚至可济人于困。
仁可以获得,仁德可以失去,全凭个人有无以道德去规范只身。
单独的以求利益去生活工作的人,即便得到很多,同时必然会招致负面不利。
如富贵不仁,富起来却丧失道德,麻木等。
可以说金钱、权利,都有来去,但必须立足于仁德之上,否则无法恒久的拥有。
但仁是一种珍贵的修养,与贫贱、富贵无关、与长寿、短命无关,一切的言行、外物只不过是以仁为依托而体现。
仁这种品德,如今已凤毛麟角,其实与欲望相对,物欲横流的世界,仁已经离世风,日渐遥远了。
《论语》摘抄、读后感

《论语》读后
感上中学我学个一篇论语,后来我去买个《论语》全集。
《论语》,一部中国人的圣经,一条古老而又永远不朽的龙脉,一条浸透了中国人血脉的永不停止流淌的河流。
《论语》让我明白了做人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
在我初中学习生涯里,我常常急于求成,却忽略了学习的过程,这些致使我学得不扎实,另外再加上各种教辅书籍上的学习方法更是让我眼花缭乱,满头都是星星在转。
后来,我反复回味那《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话都令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
如今人们对父母的付出视之为必然,孝道在逐渐褪色。
对现在的人们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事父母能竭其力;”为人子女,做让父母为你担心的事情,也不算是孝道。
如今人们认为只要提供父母良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孝,而对父母们的感情需求漠然不管,不听从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
但父母们真正需要的就是这些。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为学之道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还记得,小学刚毕业,心里还有着对过往生活的一丝留恋,也曾因此流过泪。
是《论语》把我从阴霾中拉出来,带到一个光明的世界。
我回味着《论语》给予我的所有。
悟出了毕业就像一窗玻璃,我们迟早要撞碎它,擦着锋利的碎片走过去,血肉模糊后,开始一个不同的生活!从此走向另外一个光明的世界!
相信我,走过悲伤吧!
回味那些曾经因为悲伤而打破的梦,从中品出本应散发着浓郁清香的欢乐语录!你会走向一个不同于寻常的人生,慢慢成长起来!
《论语故事》读后感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
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
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
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那么怎样才能算仁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也就是说,只有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
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
可见“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
当然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
”(《子路》)即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
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阳货》)。
即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他说,对人恭谨就不会招致侮辱,待人宽厚就会得到大家拥护,交往信实别人就会信任,做事勤敏就会取得成功,给人慈惠就能够很好使唤民众。
孔子说能实行这五种美德者,就可算是仁了。
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
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同时也要重视向仁德的人学习,用仁德的人来帮助培养仁德。
而仁德的人应该是自己站得住,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达到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推己及人的人。
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
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即: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那么孔子为什么强调做人要全面发展呢?这里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他说:“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即: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
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