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观后感七百字,看完电影《屈原》的观后感
推荐文章
屈原观后感七百字目录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位诗人、政治家和爱国者。他的代表作《离骚》是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一,被誉为“诗经之后,屈原之前,无韵之离骚,无字之狂草”。
。
在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事迹后,我深深感受到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于祖国的思念和对于民族的忧虑,他不仅仅是一位诗人,更是一位民族英雄。他的离骚中写到:“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
这表现了他对于祖国的挚爱和对于民族危机的忧虑。他希望能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他的热爱和忠诚感令人感动。
。
同时,在屈原的诗歌中,还能感受到他对于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他的思想开阔,追求自由和独立,他不屑于墨守成规和墨守陈规的现状,而是希望能够振臂一呼,改变时代的风气。
。
屈原的思想和精神令人钦佩,他的作品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仍然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郭沫若《屈原》观后感700字

《屈原》这部作品是我在晚上熄灯以后拿来翻看的。
借着台灯那微弱的白光,用了两个多小时就看完。
其实每次静下心来看书,就会把书中所描绘的情节,在自己的脑海中放入一张幻灯片,让它清晰地在眼前放映出来.屈原,相信每个人都知道,他是一位世界名人,在这篇作品中,作者塑造了一个高大而雄浑,深沉而奔放的屈原形象。
全书以《橘颂》开始,极力地塑造屈原诗意的灵魂,表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从高的德行。
他教育弟子宋玉:在大波大澜的时代,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
他被张仪他们陷害,致使被革职,又被他们称为疯子。
在向风,雷,电的呐喊中,使人看了心情也跟他的一样,心潮澎湃,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那是反抗的呐喊,战斗的召唤;那是对黑暗的猛烈攻击,对光明的热切向往;那是高尚情操的独白,是凛然气节的赞颂。
最后,屈原与卫士甲一起到汉北去抵御强暴,捍卫祖国。
“最毒妇人心”。
也许我不该说这句话,因我是一个女孩。
但是看到南后这一形象,我又觉得我说这句话没有错。
她是一个心狠手辣的阴谋家,在轻佻,妖艳的躯壳里,藏着放纵和淫荡,身居高贵,荣耀的皇后之位,却阴险,冷酷,凶残,为巩固宠位,不惜残害无辜,诬陷忠良,与乱臣狼狈为奸,愚弄国王,把楚国和百姓推向覆灭的深渊。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一样,都喜欢里面的婵娟。
婵娟是屈原的侍女和弟子,她是一个心地善良,刚强不阿的女孩。
当屈原被蒙冤时,她却发誓要跟先生站在一起,她不相信外面的流言,她相信先生是清白的。
在与南后见面时,她丝毫没有表现出一点儿畏惧,南后要割她舌头,她没有临阵脱逃,相反,她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被南后关进槛里后,宋玉和子兰来救她出去,但是她没有出去。
最后,由于误饮屈原的毒酒而死,她用自己的生命粉碎了敌人企图谋害屈原的阴谋。
一个那么善良的女孩,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国家,她是屈原精神的继承者,是真善美的化身。
郭沫若曾说婵娟在斗争中“化为永远之光明,永远之日光”。
屈原,婵娟的形象是伟大的,给我们留下太多的沉思,南后的阴险毒辣,亦是如此。
看完电影《屈原》的观后感

汨罗江岸,你披头散发,神情凝重,面色枯槁。
空气中充溢着凝重悲怆的气味,这一刻我也屏息凝视,虽然早已知道结局的壮烈,但内心还是焦灼不安的不希望看见你纵声一跳后留下的凄凉景象。
我知道你忍受了很多痛苦,你的身心备受煎熬,挫折的经历让你痛苦难耐,众人的诽谤令你无可奈何。
这样的选择一定是你经过良久思忖后做出的!每个人都有决定自己生与死的权利,所以对于你的选择,虽然我很不赞同,但却表示尊重。
你能言善辩,明于治乱,你是楚怀王的得力左膀,天下人尊敬你,拥戴你。
但是,人一旦成功了小人就不会放过污蔑诽谤的机会。
他们见不得你的得宠,嫉妒甚至憎恶你的才华,于是流言恶语便被制造出来。
他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小人之语谤君子之为,以小人之语妒君子之才。
于是,你被疏远了。
你在寂寞中独行,陪伴你的是你刚直的精魂。
苦闷中你赋《离骚》,抒发你内心的苦楚与悲愤。
终于,你还是无法适应残酷的现实,你决定与汨罗江为伴,站在江边你终于道出了心中压抑的不快:“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你宁愿“赴长流而莽于江鱼腹中”,也不愿“皓皓白云而蒙世之温”。
你纵身一跃,以转瞬即逝的生命表达你对朝廷的怨恨,在江中留下一颗不屈的心和一首不朽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