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中国观后感,<<晏子辞千金>>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什么样的人
推荐文章
外交中国观后感目录
。
《外交中国观》是一本介绍中国外交理念和政策的书籍,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来探讨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意义,可以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中国的外交战略和思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国际行为。
。
在书中,作者强调了中国一贯的外交理念:和平、合作、共赢。他们认为,中国不是一个强权国家,而是一个和平崛起的国家,始终坚持不侵犯别国领土和主权的原则。同时,中国也倡导国际合作,通过发展经济和文化交流来促进国际和谐。这一理念不仅反映了中国的价值观,也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角色和影响力。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同时也在国际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中国还坚持外交多边主义,并主张国际关系中的平等和公正。
。
总之,我认为《外交中国观》是一本了解中国外交的好书,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理念,还可以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纪录片大国外交的观后感怎么写?

前段时间央视播出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外交》,看过之后让我十分的震撼。
中国五千多年的发展,从最初的摸索建交、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再到如今的国际地位,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外交上的态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和共享,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造福于各国人民。
<<晏子辞千金>>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什么样的人

晏子辞千金》侧重表现晏子的“德”。
此篇以记言为主,虽有叙事,但婉转晓畅,在汩汩滔滔的思辨中折射出人物的心灵之关。
全文也可分两段。
第一段写晏子辞“千金”的原委。
开头通过晏子“分食食使者”的简短场景,写出晏子清贫如洗的家境。
景公之叹表明晏子的清贫是由来已久,且一直瞒着不让人知道,突出了晏子的俭朴力行与含辛茹苦的一贯作风。
这是晏子辞“千金”的缘起。
景公“致千金与市租”, “三致之”,晏子“终再拜而辞”,表明晏子非如一般人的惺惺作态,是出于内衷所致,写出了晏子辞“千金”的决心。
“婴之家不贫”的一番表白突出展现了晏子作为忠臣、仁人、智者的廉洁高尚的精神境界。
晏子家境到了招待使者也要“分食食之”的地步,实在是贫到无以复加。
贫穷的原因除了供养众多的家口以外,主要还是将所得俸禄用“以振百姓”与“延及交游”。
此处“交游”并非指一般的私交,而是泛指众多的贤才,与下文“士”、上文“宾客”含义大体相同。
可见晏子正是用自己辛苦所得的俸薪来尽力为国家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晏子为国为民实在是到了“鞠躬尽瘁”的地步。
“十总之布,一豆之食”,就连普通老百姓家的生活也不会低于此。
一再声明“婴之家不贫”、“婴之家不贫也”,即从急切的语气中体现了晏子的耿耿孤忠;这种做了好事还要隐瞒的情形,一方面写出了晏子赤诚纯真的个性,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不肯示君之过的意思,晏子修养之高,令人感慨!同时,这一番表白也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晏子的施政原则,即“忠”、“仁”、“俭”三个方面。
当时田氏在齐国“小斗买进”,“大斗卖出”,广为收买人心,在晏子看来,这正是一种“臣代君君民”的现象;至于“筐箧之藏”在齐国这个“好言利”的国家也是上行下效,如薰如染;而奢侈之风自管仲“山税藻节”以来,更是袭为风尚。
“婴闻之”以下三个排比句均是有感而发,不但表现了晏子一尘不染、廉洁刚正的操行,而且从反面写出了其爱民如子、思贤若渴及为国为君竭忠尽智的高尚品质。
另外,这段表白还体现了晏子旷达的人生观,其对财富的一番感叹和对“筐箧之藏”者的鄙视,充分表现出其超出尘杂的哲人般的睿智和洞察人生大义的圣人般的胸怀。
“足于中,免矣”,便是这种旷达人生观的最好总结。
第二段写晏子面对齐景公的亲自劝说,不为所动,坚辞“千金”。
此段以管仲为衬托,进一步突出晏子的俭朴美德。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精警绝伦之中不乏幽默之趣。
此处以“愚人”自比,自谦而深得应对之妙,含蓄之中潜藏着讽世的针芒。
管仲对于桓公“书社五百”之赐“不辞而受”已成为千古讥柄,两相对照,晏子的美德令后世钦佩不已。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
全文语言风格质朴而不尚藻饰,但文势于平直之中含有婉曲的风致,虽平和温醇,而幽妙精微之思如瀑出泉涌,故小处皆含大义,寻常道白,亦成格言警句,这是本文长于记言之处。
但写人亦能于三言两语之中见出荦荦丰神。
如“使者反,言之公”的细节,颇能勾画出使臣的复杂心理:是对晏子家境贫寒的同情?还是对晏子薄待使臣的不满?抑或是对堂堂相臣竟如此吝啬的误会与怨望?种种感情都在“言之公”三字之中。
其他如对齐景公的语言描写,一个“嘻”字刻画出其习于奢华、养尊处优的“诧异心理”,特别是在晏子说明“辞千金”的理由之后,景公仍问“何以辞之”,并搬出管仲“不辞而受”.作为先例,可见景公对晏子坚辞“千金”的行为不以为然,其心中未必不把晏子的这种行为看成“愚人”之举,故虽有上文“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的自责,也难以洗刷其庸主之材的本质。
总之,《晏子故事两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晏子的思想性格,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贤臣形象。
其叙事、记言之法,也于拙朴中杂有灵动的变化。
求百家讲坛那个《郑和下西洋》观后感 800字

郑和下西洋》观后感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他的英名早已传遍了世界的千山万水。
他以博大的气概和伟大的英勇精神,带领明朝庞大的船队,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历经千辛万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了整整28年时间,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曾经到达过非洲的红海一带,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
他沿途一路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文明礼貌带到了落后的东南亚地区和非洲地区,它的影响深远,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交,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是中国外交史上历史性的突破,那里至今还保留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印记,这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次没有侵略的远航,这可比哥伦布的远航强多了。
郑和这位海之骄子,奋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终也殉职在海上。
他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每当我们面对着浩瀚的大海,每当我们发出深切的呼唤时,总能想起郑和那载着文明的金碧辉煌的大船,浩浩荡荡地行驶在大海上的壮观景象,他的一切丰功伟绩流传千古、他的百折不饶、不畏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世人。
“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
”郑和让一个和平、强大、雍容大度的礼仪之邦—中国从海洋中崛起。
也正是郑和开拓进取精神指引下,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航海事业中,他是多么伟大啊!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应该向郑和学习,以他为榜样,学习他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勤奋努力,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做时代的先锋人。
我还梦想着将来能做一名友好使者,把友谊、和平、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