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导师观后感,情人节拜访张建新老师有感

关键词: 感谢,导师,观后感
admin1 分享 时间:

感谢导师观后感目录

感恩老师电影观后感350字

情人节拜访张建新老师有感

作为一个AI,我没有情感和观感,但我理解您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激之情。感谢导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它体现了我们对那些对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有帮助的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导师的指导和支持是我们成长和发展的关键,他们不仅仅是我们的老师,更是我们的朋友和导向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珍惜和感激他们的帮助和支持。"

感恩老师电影观后感350字

《感恩教育》观后感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观看了于丹老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勇敢承担爱与责任。

于丹老师对孩子孝敬父母,社会责任感的养成,都进行了很好的诠释,令我印象深刻。

讲座开始,于丹老师讲述了一个孩子和大树的故事。

这个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树,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无私的奉献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着大树走到了最后。

听完以后,我非常感动,这不就是每个当父母的所追求的吗?能拥有一个孝顺,有责任心的孩子。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父母们,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倾其所有,但现实却不是故事,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后,看看当今社会,空巢老人,不孝顺的子女,比比皆是。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初衷无法实现呢?接着,于丹老师又给我们举了一些现实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现在的家长,把孩子当成宝,物质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已经不是什么贬义词了,而是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标准”。

孩子就应该操心学习,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过问。

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回家以后,忙得不亦乐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

那么,这么做到底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对周围人的关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责任心。

“正为本,孝为先”,“孝为德之本”,这些古训由来已久,都是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良言金句。

于丹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榜样,例如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父亲过世以后,50多岁的他居然彻夜痛哭,让人感动不已。

还有“感动中国”当中的一些人物,他们的事迹也让我感到震撼。

纵观他们的成长经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家境贫寒,自身艰苦奋斗获得成功,但是对父母都是无微不至,有始有终。

难道是他们从小的家庭环境造就了他们孝顺父母的品德和责任感?那么普通家长,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拥有一颗对社会和家人负责任的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呢?

接下来,于丹老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 “仁”字,用来阐述孩子的责任感是如何形成的。

“仁”从结构上来看是一个“人”加一个“二”,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要让孩子有责任心,必须让他们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别人的优点,发觉自身的不足,看到别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环境对比,从而受到感动,因此培养责任心,懂得去体谅人,关心人,对于自己的父母,就表现为孝顺和关爱。

讲座中,提到一个例子,一个城市组织一个活动,让城里的孩子,去和打工学校的孩子一起读书,当他们体验到打工者的孩子,艰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后,都发生了改变,懂得了去同情他人,关心他人,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自己的责任感。

回到家中,对父母也是关心备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可见,孩子责任感的形成,重点在于他人的交流,这点对我很有启发。

节目最后,于丹老师强调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性。

让孩子开阔眼界,从人文古迹中获得人生的感悟。

看完节目后,我感慨良多,也从中得到了很多收获,认识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对以后孩子的发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情人节拜访张建新老师有感

昨天下午,我与妻子杨兰一起去拜访了导师张建新老师。

后经师妹颖逸提醒,才知昨天原来是西方的情人节。

张老师依旧身穿旗袍,神采奕奕,见我和妻子过来,她非常开心。

我们与张老师畅谈近两个小时,向张老师请教了很多问题,并再一次非常荣幸的获得张老师的赠书《蜻蛉之子》,这是一本专门写张老师的父亲张继荣老先生的传记。

与张老师聊天,轻松愉快、亲切自然,同时又醍醐灌顶、受益颇丰。

现总结三点,与同门兄弟姐妹们分享。

第一,这一次与张老师的聊天,加深了我对“行动研究”这4个字的理解。

张老师最大的特点是真正把研究与生活融为一体,对于她来讲,一切行动都是研究。

张老师一直强调:行必有思,思必有得。

张老师能做出那么多丰硕的学术成果,就在于她能够一边行动、一边记录、一边整理、一边输出学术成果,这就是张老师反复强调的“行动研究”。

我甚至妄自揣测,张老师在做任何一件事情之前,头脑里面已经设计好最终的产品与成果的模样。

张老师说她还在中学教书期间,就已经发表了上百篇作品,听到这里我在震惊佩服之余只能自惭形秽,当然我也暗暗的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在自己的学习工作中把张老师的“行动研究”发扬光大。

第二,张老师给我的另外一个启发在于: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就必须在坚持自我与适应环境之间寻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我是一个特别坚持自我的人,张老师针对我的这个性格特点,特意提醒我要能够根据周边环境的变化动态的调整自己,而不能固守自我、固步自封。

这一句话也点醒了我,这让我想到了老子《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又想到了《孙子兵法》中的“水无常形”,水总能根据地形地势的变化而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形态,但是又始终能够保持自己的本性,最终一路向前奔向自己理想的远方。

事实上,要做成一件事情,不仅要看个人的能力与素质,更需要机遇和平台!作为年轻人,要学会抓住一切机会和平台来锻炼和提升自己,在坚持自我与适应环境之间,必须要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点。

第三,我真切的感受到张老师家族深厚的家族文化,也深切的认识到家族文化才是一个家族兴旺发达的根本。

张老师跟我聊到了她们的家族文化,我也部分阅读了张老师的父亲张继荣先生的传记《蜻蛉之子》,这让我了解到张老师的家族才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张老师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与他们家族的深厚的家学渊源是有联系的。

张老师的父母都出自于书香门第,都注重耕读传家,积德行善。

张老师家族的祖训是四句话:书是天下英雄胆,善乃人间富贵根;黄金非贵德为贵,万事皆空善不空。

第一次看到这四句话,我被深深的震撼了,一个家族的兴旺发达的密码就蕴含在这四句话中。

仅以此文感谢张老师在情人节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给了我特别的教导,也希望能够给同门的兄弟姐妹们一点启发。

张建新老师的点评:

华吉俊,非常高兴看到你的《情人节拜访张建新老师有感》!正如昨天所言,写作是思考,写作是对现实的建构, 写作是权力和特权!写作是将流动、模糊、复杂、多面相的现象和观点用概念捕捉住,然后以具体的语言符号表现出来这么一个过程。

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尝试和努力的过程。

当你能够把日常小事都能够变成文字,那么慢慢地,你就升华了,你就不再轻浮,你就会深刻了,因为你学会了时时刻刻反思自己/他人,归纳自己/他人,总结自己/他人,超越自己/他人,慢慢地你就把许多东西都系统化、理论化了!“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祝:大家思起来!写起来!

330486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