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阅读心得(2)

关键词: 浮生六记阅读心得,浮生六记读后感,浮生六记
德洁0 分享 时间:

世间有的是扶持一生的夫妻,难得的是,沈复在斯人不再后,于贫病孤苦中,一字一句写下了这些故事,只属于沈氏夫妇的故事,《浮生》一卷,名垂文史千古,万尺黄泉之下,虽于逝者无补,料想也能一慰佳人芳魂了罢!

浮生六记阅读心得4

《浮生六记》一书大约称得上是玛丽苏小说了,一幕幕都美好细致到像是虚构出来的岁月静好,然而,它都是真的……

我小时候曾花过很长的时间思考,古代的人都是怎么生活的。没有网络,没有电,世界不大,劳动力少,要干的活多,那除了不停干活便是寒窗苦读,我那么想便得出了结论——古人过得很无聊。而《浮生六记》读下来,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大错误,只要有心,完全可以把日子过成诗。只要有心。(也许只顾享受人生算是一种自私,因为现在人们约定俗成,作为收到恩惠的人,我们要报养父母,善待子女,这点没错,但是何必为了积累大量财富而将自己变成一个赚钱机器呢。日子不需要每天轰轰烈烈,只要在平淡中有一丝情趣便是莫大的幸福了。至于怎样算是平淡,因人而异,有人日花斗金才算是一种平淡哩,而那时他们为自己奋斗时也会获得快乐)

沈复和陈芸可以说是古时夫妻里的奇葩了,正是这点与众不同给了记录他们生活的《浮生六记》闪光点。复和芸的爱情,坚贞浓烈,十分浪漫,即便放到更为开放的现代,他们都是独特的,这是他们的超前点。我想他们的爱情独特大约得益于沈复的不羁洒脱和芸的保守聪颖知进退,两人缺一不可,否则这样的恋爱便谈不成,否则他们就没有这般的情义深重。

另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他们的脑洞。巧妙利用身边的平凡事物做出诗意的生活——就和他们的性子一样。沈复提及的插花之法看得我是跃跃欲试,不禁感慨,怎么会有这般精致的人,普普通通的家庭插花也能弄得很有意境很有仪式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于是乎通读下来,书边的空白区便被我密密麻麻填上了这样的批注:“妙哉”“天啊”“nice”。复和芸两人真真是活得开朗有趣了,那许多的前卫思想,难怪有人评到:“并不能用有趣、精致、伤感简单概括这本小书之所以入得经典行列约是手边有此一册,便真如有一妙友相伴。”是了,我每每会发出“知音啊”的赞叹原因便是如此了,沈复的文笔并不如大师般有许多讲究,就像两个朋友间互相交流,平淡叙述,讲些生活的小细节,讲历史洪流宇宙世界中根本看不到的小细节,这是幸福。

《浮生六记》合该六记现仅余四记,读来觉其似一画卷,一幅市井画卷,没什么国仇家恨,就是日记一般的流水账,而正因如此,它才回味无穷,打动人的是日常里的柴米油盐。现在有很多小说早就失了味,为了吸引读者尽取些超脱现实的材料,这与神话有何异呢。

就是可惜,复和芸的舒服日子没过多久,后来他们便是在苦中作乐了。坏人很多,但心地真诚善良的亦不少。综上看来,生活其实古往今来差不多,过成怎样由自己说了算,无关钱财,只关于心。

命理万化,虚诞与否仅由己。

浮生六记阅读心得5

《浮生六记》这本书因为是文言文的关系,反反复复纠结了几次,都未选择沉心阅读。

一方面是文字太过于晦涩难懂,易曲解作者思想;一方面是现当代有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难免吸引目光;另一方面,自身无法与作者沈复的心境相较,无法理解他与芸娘之间的情感。

是故,从网上找了译文对照阅读,却未想到比现代电影、电视剧更为吸引。

《浮生六记》共六篇,前三篇《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记录了沈复与妻子芸娘的感情生活,从小事中揭露二人情感的细腻,展示了如何在当世做自己。

后三篇《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缺少了芸娘的内容,也有很多学者疑似后人伪作,故尚未深读。

心无所住,宁静以致远。

文中沈复与妻子陈芸 3岁订婚, 8岁结婚,十余次搬迁的颠沛,也不乏二人游玩的恬乐,虽是六记生活闲趣,也充斥着酸楚苦涩与时代禁锢,当时二人不论身在何处,皆能保持着最纯净的心灵,从容豁达,多像佛家《金刚经》中所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众多智慧禅师以此句为经书之主旨,都有不同的程度的理解,可基本大意均一致,即为人应该对世俗物质无所执着,才有可能深刻领悟佛心。

沈复中年凄苦,40岁被贡局裁员,可芸娘多方努力打破两地分离到扬州与落魄的沈复团圆,仅过了5个月,陈芸血疾病发,四处借贷救治无果,二人阴阳两隔。

次年,其父亲去世,奔丧后一直住于湖北的废院,靠画艺为生。两年后,年仅 8岁的儿子逢森去世。

三年内,三白先生埋父、丧偶、失孤,影射到现代,也是鲜少有人能够承受如此悲恸。

随时间流逝,其著下《浮生六记》,一方面回首自己的历历在目的生活,一方面以余生思念芸娘及亲人,"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为结尾,聊以慰藉。

从中考量,若非不纠不固、心自所处,也不会有今日一书,是故,心应无所结,无所钻、无旁骛,不停滞、不顽固、不拘泥,白驹过隙,生然一颗本心,则一生淡然欣乐。

不完美亦是多彩般完整。

纵观六记中,二人因一碗粥结缘,平淡无奇但情真意切,毫无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但芸娘的超然脱俗被封建社会禁锢,三白先生晚年的凄惨,似也不是那么完美,故灵秀冲淡,却读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可不完美就是乏陈、缺憾吗?实不尽然。

结局的不完美掩盖不了三白夫妇的甜蜜、陈芸的灵慧贤巧、沈复的情真满腹、二人游玩的幸福恬淡还有细微之处的闲适,如繁星般的种种经历过足矣,古来完美只是一种向往追求,以上述本心渡过多彩般起伏的人生才是完整之命。

最近的网络上的一句"老来独爱傻白甜",也是应了这个期望,年纪越大越是看不得那些悲虐痛,即是内心对完美的许愿。

越是拒绝的,越是要学会接纳,接受它、理解它、消化它,佛家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皆为浮生一梦,带着一颗博容的本心,成为一个不完美、无所住的寻梦人。


浮生六记阅读心得相关文章:

《浮生六记》读后感10篇

《人与永恒》读后感范文

140327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