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阅读心得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语故事阅读心得,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成语故事阅读心得1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成语故事》,书中有很多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小故事,其中《自相矛盾》这个故事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课,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推销矛和盾的时候,一时说他卖的盾坚固无比戳不破,一时又说卖的矛非常锋利戳无不破。由于说话绝对化,前后矛盾,被人一问:用你的矛攻你的盾会怎么样?结果不能自圆其说,陷入尴尬境地。
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候想事情或讲话不注意,也常常会自相矛盾,比如有时说妈妈对自己很好,放假时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心,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有时又说妈妈很坏,开学以后什么事都管得很严格,中午不睡觉要管、放學回家晚一些要管,作业没完成要管,越想越愤愤不平。
又如回老家乡下我很喜欢那里的青山绿水和小朋友,但又很害怕那里的凶恶的山蚊和可怕的狗;从以上的事例中可以看到:如冷静下来想到底对妈妈是爱还是恨?能把妈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也看成是一种爱,就不会说妈妈坏;只要对乡下有深厚感情的话,山蚊和狗就并不可怕了,农村人世代相传都能生活下去,回去住几天有什么可怕?
矛盾存在生活中、学习中,随处可见,到处都有,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不要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这样才不会被人笑话,才不会尴尬和出洋相。只有这样才能看清问题,清醒头脑,方向正确,步伐坚定向前进!
成语故事阅读心得2
《铁杵磨成针》是一个成语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他小时候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经常逃课出去玩。有一天,他又趁先生不注意溜出学堂去玩耍。在一条小河边,他看到以为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而且老婆婆告诉李白她打算把铁棒磨成一根针。李白满脸狐疑的看着老婆婆,老婆婆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就笑着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之后很感动,从此开始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文豪。
这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铁杵一天天磨,就能磨成绣花针;水滴一遍遍滴,就能把石头凿穿。这说明持之以恒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啊!如果我们也具有这样的精神,那学习生活中的一点点小困难又算得上什么呢?作业写累了,就稍稍休息一下,继续把剩下的做完;钢琴练烦了,就站起来活动一下,再坚持把曲子弹熟;跑步跑累了也决不能放弃,坚持过临界点你就会觉得剩下的距离其实很轻松……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很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却挡不住诱惑,忍不住想停下来。比如,我上个星期做了一个学习计划,可没执行几天就坚持不下去了。再比如,我跟老师约定每天都去练琴,可连续去了几次之后就开始找借口放松自己,这使我学琴的进度变得很慢。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知道了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伟大的人物都是通过勤奋学习才会取得伟大的成就。我只有控制好自己,挡住那些诱惑,时刻提醒自己做事要坚持不懈、刻苦努力才能让自己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人生的赢家。
成语故事阅读心得3
这个学期我阅读了一本书《成语故事》,当我拿起这本的时候,会不假思索的回答说:“成语就是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的确,我们说知道的很多成语都是由是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可是当我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才了解到成语不仅仅是四字的,还有三字的,五字的——还知道了成语是怎样来的,并且知道了很多成语故事。
成语的来源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成语来自语历史故事,即把历史上的某一历史时间概括为成语,如“一衣带水”、“完璧归赵”;有些成语是根据古人的故事概括而成的,如“卧薪尝胆”、“孟母三迁”;有些成语是来自古代寓言故事,如“邯郸学步”、“对牛弹琴”;有些成语成语来自古代历史著作,如,“图穷匕见”、“负荆请罪”。总之成语的来源远远不止这些,就是以上几种方式,也是互有交叉,彼此很难完全分开。
从这些成语故事中也了解了很多成语的特点。
(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例如“五谷丰登”、“青黄不接”就透露出中华民族农耕经济的社会特征;
(二)言简意赅,凝练自然。成语能够把人们说要表达的丰富的意思,用十分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大义灭亲”---比喻为了国家利益,对罪犯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得到应有的惩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