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读后感10篇(2)
正如《红楼梦》中所说:“喜笑悲哀都是假,贪求思慕总因痴”。宝黛二人一见钟情,情深意长,却原来愁肠百转,抛珠滚玉,都只为那还泪一说,泪尽了,情也绝了。当初所说的永远,也只是不远而已。试问世间能有多少爱情经得起雨打风吹,山盟海誓最后还能有谁相信!茫茫人海,大千世界,谁能是谁的永恒呢?
《倾城之恋》读后感7
谈到张爱玲,大多数人总是第一想起金丝绒样华贵灿丽的笔风和异于常人隐隐约约在文字背后露出一角的生活阅历。受很多人吹捧,甚至被奉为一生的精神导师。同时也有许多文人喜爱时不时地拎出来打压一番。王小波谈她写东西“像一个死人写的”,冰心也同别人表示过对她的厌弃。但在网上查资料,又不免一堆不知真假的争议。买点书回来看看,看完能写得出一点东西,也就够了。
民国时期是世人皆知的大动乱。连天的硝烟炮火同租界内的大麻气儿和烟花突兀地交汇在一起,绘成当时的旧中国。绘成贫苦混乱又歌舞升平的上海。在悲悯与喜乐同在的时代,老百姓穿着旧布麻衫,于一条条铺着乞丐的陋巷里寸寸难行。固化的呆板思维模式和旧传统紧紧钉在人们的脑后,时间的行走不过使那枚锈钉更深地侵蚀了意识与神经。文人往往是站在公路探头去看巷口的那一方。于是当时的文章要么含着热血叫嚣维新的重要性,要么温言将该被摒弃的封建思想的弊端娓娓道来。但还在众人仍纠结着裹小脚,娶多房时,张爱玲已经撇下老旧不堪的体制骑着马绝尘而去,一双眼透澈明清,把世俗深处那块滚满油污渍的内核洗成一颗光华照人的琉璃球。底下还有一线细细的裂痕,突兀,而且瑜不掩瑕。她的笔说那是爱。
正是由于张爱玲本身的私生活以及在别人看来凄楚得特殊的经历,她的小说字字轻飘至成不来珠玑,却也能拼凑成薄薄几片刃。她写虚荣对于一名少女的如影随形,写大宴会上眉来眼去的两位已婚者,写十五六岁女生对父亲的纠结着悖德的病态,写公交车上转瞬即逝的一星火花。题题像逃不开爱,文文都不像是书在那个被铜臭与战争包裹住的中国年代。有人钦佩她的思维跳脱活跃,实则却到底挣不开一个情字所造的铁枷锁。读后感·有人批判她的文章肤浅而起不到对于当时青年最需紧迫注意到的推进意义,但纸笔均在张爱玲她一人手中,又有谁有资格对她作的题材做别的要求?诡谲苍白,无力却易在人心上留下印记的文风,在权利不断易手,人人懵懂无知的年代,她敢写出来。
写人人存在心内或亮或暗的德,写破败的城池里贴着的衬裙,写华贵丝绸虚掩着的群蚁,写每个美丽外表下的衰微与皱纹。无关乎时代,无关道义,风花雪月织出来的一场梦,张爱玲伸手披上。作者:程铭
《倾城之恋》读后感8
张爱玲,这一廓在我心中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读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的一份凄凉。她在苍凉的基调中刻画一个个悲哀的女性。她极度不满“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于是,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把笔下的女性推向绝望。别人评价她做为一个职业女性,思想尚停留在“旧制度”间,认为结婚找个安乐窝比在社会上打拼更适合女性。而我认为,是当时的社会逼她产生无奈的思想,于是,她逼笔下的女主角一个一个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得往火坑里跳。
很多人以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依靠范柳原的婚姻关系摆脱白公馆的时间。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弥顽不灵。在我看来,她是迫不得已的,她除此出路外无从选择。
白流苏已经结过一次婚,已经从白公馆逃出过一次。张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白与前夫的生活状况,但从众人口中旁敲侧击。当得知前夫逝世时,大家劝她回去,白先是淡淡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三爷劝说:“六妹,话不是这么说。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从着里可以看出,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这中不幸不仅仅自己感受到,而是“大家都知道”的。在三爷的另一段话中加以追究:“想当初你哭哭啼啼回家来,闹着要离婚,怪只怪我是个血性汉子,眼见你给他打成那个样子,心有不忍……”中更证实了所谓的婚姻安乐窝实际上鸡犬不宁。我们暂且不追究白在夫家为人处事如何,从“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
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可以看出前夫的品性恶劣。那么,这段婚姻的失败不是不幸,而是脱离虎口。回娘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依靠。但亲人并没有给她多少安慰,甚至把她当作耻辱的典范,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费工夫。文中道:“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只是为了要打发她出门,没奈何,只索不闻不问,由着徐太太闹去。”可见,她在娘家中已经丝毫没有地位,这些情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女人最苦莫过于在外面受了伤害投靠最亲的人却遭到抛弃,而且把她当作笑料。其实娘家人也有苦恼:既想着把她轰出去,又苦于没地方着落。好在,出现了性格怪癖的范柳原。
《倾城之恋》读后感9
因为陈树所以期待着倾城之恋。想来想去也只有陈树是那个白流苏,因为她穿着旗袍的样子实在是很上海,很女人。
又因为看了倾城之恋的开始,所以迫不及待的到网上去看了全部,并且反反复复的看,以致于耽误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本业。
很惭愧,一直很拒绝去读民国时期的作品,以至于直到现在都不曾读过张恨水也很少去读张爱玲,大概是从小在电影里电视里感受到的那个时代实在是太灰暗太凌乱,总是觉得生活在那个时代实在是太挣扎,太辛苦,太艰难,太抑郁。
因为看了全部,所以又急忙去读了原著,发现我认为电视里拍得很唯美的部分竟然都是原著的东西,虽然原著里的男女是自私的情感,而电视剧升华成了爱情,但我以为,真的很美,原著很美,因为结局,改编也很美,因为过程。
发现张爱玲是有梦的,不管怎样,也应是期待着爱的,虽然现实是那样残酷。后来,真的很担心改编的电视局把原著的结尾也改了,至少从前面的感觉应是悲剧一场,看到结尾时,长舒一口气,其实那已不是张爱玲的作品了,是邹静之的,是现代的。
编剧是现实的,在改编的作品里,处处体现了现实,现实得压抑,现实得残酷,现实得可怕,但我仍然愿意接受这么现实的改编,因为改编让人物更加丰满,更加立体,更加冲突,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看得出,编剧是佩服女性的,因为丝毫感觉不到那个时代作为女性的无助和悲惨,电视剧里的女性都很强势,很有主见,甚至是男性的主宰。
我们要忘记原著才能看这部作品,要不然会有很多张迷表达强烈的不满,其实它真的是部好剧,有所有我们现实的元素,男人英俊且富有,对爱情执着又体贴,女人温婉且智慧,美丽也书香,至于前面的铺垫,完全可以不在意,因为那是编剧为了经济利益必须要有的扩充,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还能看到对爱情这么严肃这么执着这么单纯的作品也实属不易。
《倾城之恋》读后感10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而白公馆无疑属于守旧的那一派,“他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索性有些气急败坏,遂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完了!还绕得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赌气狠下心来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这次又加上了“淫”的恶名。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这是在和自己打赌。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也将自己放开了些,同他上了床,虽然不见得是主动,但也并没有拒绝。然而,此时,“他们还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两个世界的人”。
《倾城之恋》读后感10篇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