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的文章读后感600字
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出师表的文章读后感600字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出师表的文章读后感600字1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题记
其实在学习《出师表》前,自己就已接触过它。那是偶然听到一首名为《出师表》的歌曲,只觉惊艳。歌中一句“不畏生死,誓报先帝待臣恩重十七年”让我心中某处微微一动。特意去了解,于是知道了这饱含诸葛亮千万种情绪的《出师表》。有太多人说读其以致潸然泪下,起初我只是不解:诸葛亮为何要临表涕零?
后来逐步了解,发现自己还是太浅薄。先帝病逝,临终前于白帝城托孤,将刘禅交付于诸葛亮。为了却先帝之愿,他决定北伐。然而放心不下后主,沉重、悲壮的心血凝结于《出师表》中。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有多信任、忠诚,才会把自己的过往一一道来?若不是视为己出,又怎会让后主了解自己的曾经?“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又有多少个夜晚,先帝入梦把盏对弈似当年?丞相踏上的漫漫北伐路,以报答先主当年三顾之恩,二十一年风风雨雨不曾磨灭的是那份初出茅庐的誓言。也许丞相知道兴复汉室已不可能,又是以怎样的心情抱憾终于五丈原?《出师表》读罢,我掩卷沉思。
直到再听到焦晃先生的《出师表》朗读,那心上的一点痒终化为滚滚波涛,在心中掀起巨浪。诚恳、感激、忧心忡忡,焦晃先生的声音让我心中开始云海翻涌。日暮西山的丞相出征前对朝廷放心不下,对后主放心不下。待到这位鬓已星星的老人双手颤抖着说出“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我仿佛看到当年的孔明眼中带着晶莹写下表书,写到激动处,抬起笔来,墨点甩到窗框上。笔微颤,却愈来愈激昂。最后,点下最后一点,搁笔。他泛白的双鬓在风中轻颤,目光凝结,泪水无声流淌。
我的防线瞬间崩溃,泪水决堤而出,我无法形容我的感情,因为我读到的是一位人臣的灵魂。然而刘禅在他去世后亲小人,远贤臣,263年,蜀国灭亡。
世事总难如人意,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表的文章读后感600字2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欣赏他的谋略,钦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间,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为何那样谦虚?或许你是淡泊名利,可却从未“苟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你是一个布衣,可绝不“卑鄙”;或许你是那样自觉卑微,但你这样一个才子,让任何一个君王“三顾茅庐”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却是以那样一个平凡、忠诚、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现。或许对于刘禅,你有些无奈。可更多的却是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样的你,岂能不让人钦佩。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刘备对他是怎样的看重,怎样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独揽大权,可是他没有,也许这就是他,只要选择了忠诚,那么期限就是永远。那样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国演义》里被神话了的他,《出师表》中那个捧着一颗忠诚的心,向君王进谏的他,那个一辈子都尽忠尽
出师表的文章读后感600字3
《出师表》是一篇好文章,而作者诸葛亮,却不太像一个好人。
看到这儿,你应该有点儿奇怪吧?诸葛亮不是大忠大贞救蜀救汉的英雄吗?我不反对以上观点,但要加上三个字:对刘备。
诸葛亮对刘备可谓是毕恭毕敬,对刘禅呢,则是动不动就拿“先帝”出来吓唬人,我仔仔细细地数过了,《出师表》中出现了十二次“先帝”,而“陛下”这个词,只出现了七次。
《出师表》对封建社会而言,是一篇大逆不道的奏折。什么叫:“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以报之于陛下也。”说穿了也就是这些臣子为什么替你卖命?还不是看在你爹的面子上,只不过是来还人情的。否则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还有这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无缘无故不阴不阳来这么一句是啥意思?暗喻什么呢?这是说刘禅是亡国之君还是兴国之主?会做阅读题的同学都知道,只要联系上下文,便可以在一秒钟之内完成这道送分题,答案是前者——亡国之君。这就充分说明,诸葛亮是恨不得早点儿让刘禅滚蛋,然后他本人就可以实现一下刘备的遗愿(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做皇帝)。
整篇《出师表》我认为是大逆不道的还是:“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而来二十有一年矣。”这,这……背义弃恩,天人共戮!单就“”这一句话,便把关羽、赵云等功臣忘与脑后,将建蜀国,抗击敌军的功劳全揽到自己身上了。而且,还颇为得意,倚老卖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