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师表读后感700字参考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出师表读后感,欢迎查阅!
出师表读后感1
很小的时候,就经常听人说诸葛亮,在我读《三国演义》之前,就早已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当我读了《三国演义》后,我炸弹了他不仅有谋略,而且他对国家更是一片忠心。
《出师表》是诸葛亮远征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建议书,全文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将朝中大臣的性格、优点都描写得淋漓尽致,不但给了刘禅很多好的建议,还写出了他“庶竭驽钝”、“恢复汉室”的决心。
再全文的前几段中,诸葛亮并没能将他的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只是在后几段中,我才被他的忠所打动。“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这就突出了他的忠,一般人在接受了重任后都是欣喜若狂,而诸葛亮却是夙夜忧叹,他有什么可叹的呢?大不了不做官了,回到以前他的田园生活,读到下面才知道他是怕“伤先帝之明”,因此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当“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时,他又建议“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恢复汗室,还于旧都。”一般的将士在建功立业后,会带这一大批奖赏回去享福,很少有像诸葛亮一样能将自己最后一点才能献给国家的。再往下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国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诸葛亮主动请战,难道是为了功名利禄吗,显然不是,战功累累的他早在历史上画出了灿烂的一笔,根本就不需要再去证明自己。他所追求的只是那一个“忠”字。
谈到诸葛亮的忠,就不得不谈到白帝城托孤,刘备的那句“汝可取而代之”早已成了经典,而诸葛亮致死也没取代那扶不起的阿斗。比起那些争名夺利的大臣们,诸葛亮的忠尤为突出。
诸葛亮不仅是忠臣的代表,此外他还是为国为名的道德力量的代表。他深感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怀着“匡扶汉室,拯救天下百姓”的心愿,穷尽毕生精力誓死追随刘备,东征西伐,矢志不移。他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入吴,先拒强曹,为刘备据荆州,收西川,取汉中,建立了蜀汉政权。特别是在白帝城托孤之后,面对无德无能的刘禅,诸葛亮任尽心辅佐。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蛮,六出祁山,北定中原,力图完成统一天下、恢复汉室的大业。显示了他竭尽忠诚的不屈精神。他临终前对先帝遗志未成的抱怨、对未尽事业的无限惆怅,都强烈地震撼这我们,真称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如此,他还胸怀宽广,广爱人才、知人善任,法纪严明、关心老百姓疾苦、重视农业生产。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完身完名”的大臣,他从一介布衣出世成为帝王师的人生,是后世读书人的向往,而他的高风亮节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又是多少人的楷模。同学们,当你读完《出师表》后,是不是对自己在学习上没有尽力而感到惭愧,那就请从现在开始认真对待吧,我们只有像诸葛亮对工作那样负责,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出师表读后感2
《出师表》一文是三国时期着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在伐魏前给皇上刘禅的一封谏文,文中内容振奋人心,表现出诸葛亮忠心报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他不求富贵,安贫乐道的品质。
从“不求闻达于诸侯”者出,诸葛亮身为丞相,只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康,而不是为了自己享受富贵荣华,可见诸葛亮的品质,是历史长河中的所有忠志之士不能相比的。
而“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一句中则可看出诸葛亮誓死忠于蜀国。此忠诚之心,世间罕见,虽然古今以来,也有如此臣民,但像诸葛亮这般,愿以死报于国家的,也是屈指可数,杳杳无几的。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即使死也要统一三国、兴复汉室、北定中原的远大抱负和志向。
诸葛孔明对朝廷文官侍中郭攸之、侍郎费祎、董允等人和上将大督都向宠的称赞和劝后主重用他们的言语,则表现出武侯并非嫉妒能之辈,而是希望后主知人善任,把他们安排在适当的职位上,能报效国家,使国家兴旺昌盛,这足以表现出诸葛亮对自己的国家以及君主陛下的忠诚和爱戴和他对贤能的器重,不国为他们能干就认为其会对自己的权利造成威胁。
诸葛亮被先帝刘备三顾茅庐请出后,便日日夜夜为先帝奔波,建立了大小战功无数件,后来失败,刘备不幸身亡,便又竭力辅佐后主刘禅,一心想着兴复汉室,可终未如愿,正所谓出师未始身先死。
诸葛亮值得我们尊敬。
出师表读后感3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语文书上的注释是这样写的。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诸葛亮也就是这“卧龙”。
《三国演义》里是这样写的。
我曾经像许多人一样,欣赏他的谋略,钦佩他的博学,也感叹于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诚然,他的功绩是那么显赫,但是写《出师表》的他,在我眼中,与往常有所不同。
“陛下”,他是这样叫那“扶不起的阿斗”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间,受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是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孔明,为何那样谦虚?或许你是淡泊名利,可却从未“苟全性命于乱世”;或许你是一个布衣,可绝不“卑鄙”;或许你是那样自觉卑微,但你这样一个才子,让任何一个君王“三顾茅庐”都值得!可是,在“皇上”面前,你却是以那样一个平凡、忠诚、卑微的臣子的角色出现。或许对于刘禅,你有些无奈。可更多的却是自责,自责自己没有完成好先帝的使命,那样的你,岂能不让人钦佩。
刘备死前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可想而知,刘备对他是怎样的看重,怎样的信任。他完全可以在朝中独揽大权,可是他没有,也许这就是他,只要选择了忠诚,那么期限就是永远。那样忠心的臣子,怎能不令人折服。
青衫玉立,走出《三国演义》里被神话了的他,《出师表》中那个捧着一颗忠诚的心,向君王进谏的他,那个一辈子都尽忠尽职的博学才子——孔明,我对你的钦佩已不止在你的才学之上了。
出师表读后感4
其实在当今社会这三条建议也是有很多借鉴意义的,当然,时过境迁,这些建议对于这个时代的我们而言只能可观的理解,否则只会更加的一错再错。
广开言路,有时候听别人说的多了,不知不觉得就会变得没有主见了。不知道该怎么做,更不知道该听谁的。甚至以后再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都第一时间想到听听别人怎么看,从来都不会自我思考,变的不仅身体懒惰,就连思想也跟着懒惰起来。变成了可悲中更加可悲的人,我们这时候如何是好?一味的信任别人,而完全忽略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只是不停的聆听,不停的接受,那就是你对广开言路的曲解了。那时的你就变成了一个思想上的寄生虫,行动上的盲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