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浅说读后感800字参考(2)
推荐文章
《庄子》可以说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读之书。书中崇尚自由,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思 想让我受益匪浅。在我看来它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一般有趣的哲学书。
《庄子》读后感4
庄子在《逍遥游》里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那时已意识到,如果人的欲望无限膨胀,如吞象之蛇,是要被撑破肚皮的。
在人的欲望问题上,庄子所采取的态度与释家有类似的地方,但其实质是不同的。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生死。佛家对于生死的态度,认为本来人的身体就只是一个躯壳,“色即是空”,而且死亡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事实,以此唤醒人们了悟无常。佛家认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包括让我们痛苦的欲望,以此来寻找精神慰藉,减轻痛苦,消除人欲。而庄子则认为,理解才可以减轻痛苦,削弱欲望。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关于庄子的论述中提出:“圣人由于对万物自然的本性有理解,他的心也就不再受世界变化的影响。用这种方法,他就不依赖外界事物,因而他的幸福也不受外界事物的限制。”
02欲望有好坏之分
西方的许多哲学家也认为欲望是一个坏东西,理由有二。一是说它虚幻。比如,叔本华说:“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萨特说:“人是一堆无用的欲望。”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说:“灵魂和平的人是有知的人,有知的人在他有知的范围内,简直可以不动心,而且由于理解他自己、上帝、万物都有一定的永恒的必然性。”二是说它邪恶,是人间一切坏事的根源,导致犯罪和战争。
其实,人活着就有欲望,欲望也有好坏之分,好的欲望本身不是罪过。人最基本的欲望如果不得到实现或满足,肯定会郁结于心,精神和心灵就会由于压抑变得扭曲和阴暗。尘世中,人的心很难不攀缘。你可以探索,可以开创,可以志存高远,可以坚忍不拔,甚至可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不少情况下,正常的欲望很容易演变为贪欲。生活中,正常的欲望与贪欲并不是非黑即白,常常是黑白相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贪欲常常顶着需求的帽子招摇过市以售其奸。宋代理学家朱熹说“人欲中自有天理”,“天理人欲只争些子”,“不为物欲所昏,则浑然天理矣”,“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熹的意思是,天理人欲其实只差那么一点点,正常的、合理的欲望是天理,过头的、贪婪的欲望就是人欲了。
《庄子》读后感5
人们说《庄子》不是一部书,而是一个世界。掩卷而沉思,庄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对心灵进行着一次次洗礼。
庄子,名周, 是宋国崛起的一位文学巨匠,一生著有《逍遥游》《养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也是几千年来的一大奇人,他给世人的是另类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层的哲学思维。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的人生观,似不食人间烟火,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宁静的灵魂家园,以一种“无”的深层内涵去泯灭尘世的一切权利、功禄。
《庄子》一书通过许多个庄周讲述的短小精炼、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诠释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及对社会的'看法、对世俗的厌恶及对自由的追求。一个个故事虽看似有些荒谬,但细细品味,却是内涵深刻,让人回味无穷。
“庄周梦蝶”讲述了庄子一个变为蝴蝶的梦。在梦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与蝴蝶浑然一体,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还是庄周。这个故事虽然短小,但体现出了庄子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对世俗的思考,而飞向远方,不正是庄周的心解脱了尘世的束缚,飞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国度吗?
而庄子最令我佩服的莫过于他参透生死的从容。对于人的一生,固然会经历生、老、病、死,庄子认为人本身是没有生命,神气与身体的,在似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最初的气,气是大自然的精华,飘浮不定,成为人的样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气散开了,又安静地回归了自然。庄子如此平静的面对生死,参透生死,不得不说是令人惊叹的!庄子认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如果生时一天天虚度光阴,那么死后,这一场梦就只能留下无尽的遗憾了。
庄子曾说过,一个人能不能达到彻悟,是与他的阅历及悟性是分不开的,而我只是凡人,我无法像庄子般成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项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只有在心灵倍感疲倦与束缚时,静下心来,做一个让人梦魂牵绕的庄周的“蝴蝶梦”,乘着庄子自然的箫声寻找那失落的世界,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庄子浅说读后感800字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