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读后感800字作文参考(2)
当我认真地阅读了《庄子》,对《庄子》中的话都仔细品味了很多遍以后,恍然大悟,原来庄子是古今中外哲学家里最聪明的人,司马迁说庄子是“其学无所不窥”,这句话是可信的。
庄子一生,穷困潦倒,但他却乐在其中。他的所作所为,经常令人瞠目结舌,又令人拍案叫绝,他看破功名、不羡利禄,甚至对死亡,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庄子说,天有大美丽而不言,他写在书里面的东西,全是一些谬悠至说、荒唐之言……看起来漫无边际,但其实其中蕴含着大智慧。
庄子的智慧是一个万花筒,从每个角度都可以看出其中的缤纷和瑰丽,同时又不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庄子的智慧像是春天里怒放的花朵,一层层,一簇簇,一齐挤着向外怒放。所以,庄子的身后都是狂草的墨迹,彰显着智慧的轮廓。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的思想,庄子所谓的“道”,包含万物,而形成一个整体人生,一无所缺,察觉自己像鱼一样,与万物“相忘于江湖”。
庄子的思想超脱了万物,穿越古今,其文章中的想象和虚构更是奇特磅磅、作文//Www.ZuoWEn8.Com/姿意汪洋。写大物有扶摇而上九万里的鲲鹏,有荫庇千头牛的栎社树,有中央之帝的混沌;写人有承云游于四海之外的貌姑射山神人,有御风而行的列子,有用50头牛做鱼饵的任公子;写怪事有庄周梦蝶、罔两问影、骷髅论道;写隐士有狂人接舆贤人肩吾、悟道者南郭子慕……总之,所绘之人、事、物、景,皆使作者思想得以曲折的展现。
庄子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更是有着淋漓的体现。
人们常以世人伶仃的眼光来判断一个事物的有用与无用。庄子却告诉我们境界的大小决定了对事物的判断,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境界可以完全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从而感悟与超越。
当人们习惯于自以为是、习惯于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时,庄子却告诉我们凡事不可强求,要看到并克服自身与外界的矛盾,顺其自然,不受万物影响、自然通达才能不断提高,事情才能得以成功。
当人们习惯于万物之主、习惯于用“征服”来形容人与自然时,庄子却告诉我们人的渺小、自然之“道”的伟大,说明万物齐一的进步意义,鼓励人们放弃名利,返本归真,容于大道。
庄子的重要观点与对现代人生的启示远远不止于此,也不可能用这么简单的几句话来作概括说明。那么,就让我们以丰沛的信心与勇气,一起来分享与践行庄子的大智慧吧。
《庄子》读后感5
读庄挑战阅读经验,现代文的阅读经验不但不管用,而且还可能成为方法性障碍。
庄子和现代文章差别很大:
其一,庄子自然段往往没有主题,难以归纳。现在的文章,自然段往往是一个主题,甚至都有一个主题句,读了主题句,整个段落不读大意也能了解。而且,现代文章,自然段中的句子一般都是在一条线上递进,层层深入,但大同小异。我们读上面可以知道后面会说什么,前后句子的理解可以互相借鉴。但是,庄子中相当多的段落,句子之间跳跃性巨大,前句不搭后句,不连贯,没有显著关系,很难串起来,无法归纳、综合到一切,理解上也不能上下启发。比如,《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其二,庄子的自然段,语言、信息、思想太多太杂,多得杂得形成压力,超越承受限度。庄子语言优美,创造性巨大,消化语言需要精气神;信息丰富奇特,消化信息需要精气神;思想犀利深刻,消化思想需要精气神。三者叠加,我们精气神达不到,因此阅读常常很辛苦。阅读可能是有“功率”的,我们功率可能是一马力,而读庄子,需要十马力。比如,《齐物论》: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
第三,句子无连词,确定句子结构、分句关系,歧义性太大,众说纷纭。现代语言多有明确的连词,分句关系一清二楚。而庄子因为无连词,阅读要不断去研究、猜测,步步有坎,十分晦涩。比如,《知北游》: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知之外矣。”“不知深矣”是一句话还是两句话?从句子本身说不清。
第四,句子的表层意思似乎清楚,但深层意思是什么不清楚。读完了,仍不明白什么用意,句子放这做什么。如《庚桑楚》: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称扬哉!是其于辩也,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简发而栉,数米而炊,窃窃乎又何足以济世哉!“将妄凿垣墙而殖蓬蒿也”,直接的语义似乎明白,但用意却费解。
第五,庄子写作逻辑、思维密码破译不出来,因此不懂为什么这样写,对句子理解还是膈膜。如《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为什么在这里要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因为这些,读庄子,读完了,如有人问:说一说,书里“说的是什么,什么意思?”只能干嘎巴嘴,回答不了——把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提取出来,用一句话概括起来,很难做到。
庄子的文字、信息和思想,超出阅读经验,和以往学习经历出入太大。我们很难读了庄子,把它“同化”(皮亚杰的概念,指一般的学习,新知识纳入老知识),把庄子消化进已有知识中;而只能相反,顺化,调整我们的旧知识,往庄子上靠。但是,我们和庄子差的太远,庄子虽然两千多岁,但却是全新的,独立于以往的知识、知识结构、话语体系,被他顺化,谈何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