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读后感600字第一册参考
推荐文章
读了《明朝那些事》这本书。这本书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从131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中发生的事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明朝那些事》读后感,欢迎查阅!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
郑和,洪武四年(1371)出生,原名马三宝,云南人,自幼聪明好学,他从小就对航海有着浓厚的兴趣。按说在当时的中国,航海并不是什么热门的学科,而且云南也不是出海之地,为什么郑和喜欢航海呢?
这是因为郑和是一位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而所有的伊斯兰教徒都有着一个最大的愿望——去圣地麦加朝圣。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经去过麦加,在他很小时,他的父亲经常对他讲述那朝圣途中破浪远航的惊险经历和万里之外、异国他乡的奇人异事。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他,于是,马三宝努力锻炼身体,学习与航海有关的的知识,有朝一日,必定乘风破浪,朝圣麦加。
十一岁那年,他成为儿童战俘,对待儿童战俘的惯例就是被阉割。从此这个十一岁的少年开始跟随着明军征战四方,北方的风雪、大漠的黄沙,处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以他的年龄,本应在家玩耍、嬉戏,却突然变成了战争中的一员,在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上飞奔。刀剑和长枪代替了木马和玩偶,在军营里,没有人会把他当孩子看,也不会有人去照顾和看护他,在战争中,谁也不能保证明天还能活下来,所以唯一可以照顾他的就是他自己。
悲惨的遭遇并没有磨灭他心中的希望和信念,他顽强地活了下来,并最后成为了伟大的郑和。
在度过五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后,他遇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这个人就是朱棣。当时的朱棣还是燕王,他一眼就看中了这个沉默寡言却又目光坚毅的少年,并挑选他做了自己的贴身侍卫,从此马三保就跟随朱棣左右,成为了他的亲信。
马三保是个注定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在之后的靖难之战中,他跟随朱棣出生入死,立下大功,在郑村坝之战中,朱棣正是采用他的计策,连破李景隆七营,大败南军。
朱棣从此也重新认识了这个贴身侍卫,朱棣登基后,立刻封马三保为内官监太监,这已经是内官的最高官职,朱棣又给予他更大的荣耀,赐姓"郑",之后,他便改名为郑和,这个名字注定要光耀史册。
但命运似乎一定要让他成为传奇人物,要让他流芳千古。更大的使命和光荣将会降临到他的头上,更大的事业将等待他去开创。
朱棣安排航海知识丰富的郑和组织一个船队出海是有着深层次目的的,除了寻找建文帝外,郑和还肩负着威服四海,胸怀远人的使命。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郑和的船队向南航行,首先到达了占城,半个月后到达爪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此地是马六甲海峡的重要据点,但凡由马六甲海峡去非洲必经此地,在当时,这里也是一个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的地方。郑和的船队一路南下,先后经过苏门答腊、锡兰山等地,一路上与西洋各国交流联系并开展贸易活动,这些国家也纷纷派出使者,跟随郑和船队航行,准备去中国向永乐皇帝朝贡。带着贸易得来的物品和各国的使者,郑和到达了此次航行的终点——古里。
古里就是今天印度的科泽科德,位于印度半岛的西南端。
由于古里的统治者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国朝贡,并向中国称臣,所以在永乐三年,明成祖给古里统治者发放诏书(委任状),正式封其为国王,并赐予印诰等物。可是诏书写好了,却没那么容易送过去,因为这位受封的老兄还在印度呆着呢,所以郑和此次是带着诏书来到古里的,他拿着诏书,以大明皇帝的名义正式封当地统治者为古里国王。从此两国关系更加紧密,此后郑和下西洋,皆以此地位中转站和落脚点。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2
童年的我,对历史几乎一无所知,而这本书,像是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窗,窗外是美丽而全新的风景。
识得它,只是一个偶然。
那是几年前的一个暑假,我们结束了上海的旅行,返程途中,在火车上,从一位素不相识的哥哥那里,我借得了一本书,本只是想打发旅途无聊的时光。没想到,只是几页,我的眼睛和心灵便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回家后不久便将全套书籍收入囊中。它——《明朝那些事》便这样偶然的走进了我的世界。以至于后来让我深深地“迷恋”上了它。
《明朝那些事》全套共有七册,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史事。全书用独特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诸多人物进行了细致刻画和全景展示。有人说:经典名著体现的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普通小说传达的则是故事情节的魅力。其实,历史不是残台短瓦、古庙荒冢,更不是那些发黄的书本,生涩的文字,历史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是一个扣人心弦的传奇。然而,如今,许多历史题材的书籍,或是只限于史料,照本宣科、枯燥无味,或是脱离正史,天花乱坠、荒诞不经。《明朝那些事》算是一个突破。它以正史为地基,以一些笔记杂谈为支柱,以小说笔法为砖瓦,以个人评论、感受为雕饰,将语言文字的魅力与故事情节的魅力天衣无缝的结合在一起,筑成了一座坚实牢固而又华丽精美的大厦。它的语言质朴平实,不故作高深,语调轻松愉悦,巧妙运用许多现代流行语汇,通俗易懂;多是幽默风趣的调侃,让人忍俊不禁。在写到一些复杂问题时总会旁征博引,或采用推论手法,解释真相。如今,我才真正理解了作者那句话:历史本身很精彩,历史也可以写得很好看。正是以此为座右铭,他才写出了这样一套书——一部真实的小说,一部轻松的史书,这样的书,又怎能不被读者喜爱呢?
历史是精彩的,但历史亦是复杂的。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对于一件事,一个人,难免会有不同的记载观点和评价,唯有跳出个人爱憎,以客观严谨的眼光看待历史,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真实。《明朝那些事》做到了。在书中,作者以澄澈的心灵与公正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历史,真实的个人:张居正是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但其居高位也依然是由阴谋、诬陷、与算计而来;戚继光固然是一位颇具才能的抗倭名将,但官场中的他却也结党营私、左右逢源;海瑞的清廉正直、刚正不阿自然值得赞颂、膜拜,但他偏激、死板的性格使他只看到了黑暗,却始终无力改变;朱棣确实有着阴险欺诈与残忍的杀戮,但他无与伦比的领导才能与其开创的盛世依然使他值得后人称颂……历史本来就是这样,有美好,亦有丑恶;有崇高的理想,无私的扶持,亦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明朝那些事》还原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段历史,一段风云变幻、波澜壮阔的历史,一段真实的历史。
如今,这七本书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架上,闲暇之时,疲惫之时,忧郁之时,我都会再一次翻开它,沉浸在那早已熟悉的故事中,再一次为幽默的语言开怀大笑,再一次为紧张的情节心潮澎湃。它让我看到了很多:刚强、气节、善良、坚持、宽恕、勇敢、执着、理想、信念……以及许多美好的精神。它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心灵一次又一次的震撼。《明朝那些事》你是我的良师,带我走进了历史知识的殿堂;你更是我的益友,让我领略了无数人生的道理与智慧。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
“读史可以使人明鉴”,当然这句话的前提“读”。什么样的人可以读书,当然是生活在现在的幸运的我们。并非是古人不可以读书,而是古代的大多数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是没机会读书的。比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成为皇帝之前他是没机会读书的。
《明朝那些事》是一本大块头书,有四千多页,我目前只读了四百多页,从朱元璋出生到朱元璋死去,至他的长孙朱允炆继位。我已经忍不住想要表达一下我的感受: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真的太幸福了!为何这样说呢?那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朱元璋的人生历程。
首先他是皇帝,权利的顶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他要他朝中的哪个大臣三更死,那人绝对活不到五更。可就是这样一个高高在上,掌握他人生死大权的皇帝,其实他的前半生很悲惨。他没机会读书这都不算什么,他给地主家放了十几年的牛也还好,至少有饭吃。真正惨的是在他十六岁那年,全国大面积发生了灾荒,当时的元朝统治极其腐败,下拔的钱粮根本到不了百姓手中。朱元璋的父母兄弟都饿死在了这一次的灾荒中,成了孤家寡人的朱元璋为了活下去无奈之下出家做了和尚。可是饥荒年代,和尚也吃不饱饭,于是朱元璋只能出门化缘,名义上是化缘,实则为乞讨。至此,他成为了一名乞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