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误杀》电影观后感以及观后影评【精选5篇】

关键词: 2019,观看,《
景清10 分享 时间:

  电影《误杀》正式上线各大影院,《误杀》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是故事主人公李维杰为了维护女儿,捍卫家人,李维杰埋尸掩盖一切证据,在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缝隙中,与警方在身心层面,展开了殊死一搏的较量。而关于观看《误杀》电影的观后感和影评,小编准备了以下文章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1】

  故事发生在架空国度「赛国」,肖央饰演的主人公李维杰,为了帮误杀警察局长儿子素察的妻女脱罪,利用拼接的证据链,想要瞒天过海。

  陈冲饰演的警察局长儿子失踪,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承受巨大舆论压力也要审问肖央一家。其间斗智斗勇,直到最后一刻。

  每一个角色都丰满有力,演员们都努力把自己演成了平凡人,喜怒惊恐都让人感同身受。

  电影利用众多的面部特写变现人物情绪变化,每一双眼睛都迸发着强烈的、不同层次的求生欲。

  肖央的角色设定十分讨喜,被逼变「坏」的老好人,极大程度上的博得观众的同情。

  从被烂警察欺负的受气包,到制造证据链时的好老公,他塑造的角色从懦弱到坚强,从玩世不恭到未雨绸缪,转换都在他的一个眼神,绝对是电影的惊喜。

  你知道他什么时候在思考,什么时候在后悔。

  看到素察被埋在棺材里挣扎痕迹时眼里的震惊,和最后开棺时面对挣扎痕迹的凝视,都让人知道他其实就是一个善良的小人物,没有强大内心面对一个孩子的死亡。

  他布施,甚至都失去了布施的资格。替他吃了子弹的羊从棺材里挖了出来,还会为他抗下所有的罪吗?

  众多的细节都指向他自首的结局。

  而自首,恰恰是这个善良的小人物的解脱,他用最后的力量保全了家人,也保全了自己心中的秩序。

  最终他被押送上警车,眼神变得释然,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他的求生欲已经超越了活着本身。这也是从小人物变成英雄必要的一次跨越。

  而谭卓饰演母亲阿玉,也是肖央的妻子,典型的家庭主妇。

  误杀素察后她的慌乱,见到丈夫回家时的无助,警察盘问是的紧张,全部通过躲闪的眼神和颤抖的双唇表达。

  要知道,用力爆发式的表演并不难,全程保持闪躲的表演需要的是更多的克制。

  但表演的克制,对于谭卓来讲并不是一个概念,是流在身体里的血液,甚至让我觉得谭卓在《误杀》中贡献了近年来最出色的表演。

  而温柔的眼神,全片只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出事前家中的早餐,一次是造证据时向丈夫害羞的撒娇。

  两者巧妙的表现了家庭在阿玉生活中的占比,她的角色先是母亲,后是妻子,最后才是自己。

  后半段她与陈冲以两个母亲的角色对戏时,一把拉过女儿到自己身后,那种争相保护自己孩子的信念感,没有人不会动容。

  肖央转身自首时她的崩溃,让人意识到,她要的,是全家人的「生」,一个都不能少。

  陈冲所饰演的警察局长,睿智、干练、压迫感强,是Bose级的存在。

  你想不到有什么事情能把她压垮,唯一的软肋,是她不学无术的儿子。

  儿子失踪,她在理智冷酷的警察局长和暴怒的母狮子之间不停转变。

  她可以对肖央四五岁的小女儿嘶吼,她可以无视总统候选人丈夫的警告,她可以教唆警察殴打嫌疑人,只为套出她作为警察局长这个角色所需要的所谓的真相。

  可是从心底,她期待得到的是还是儿子活着的消息。

  从始至终都是母亲的角色凌驾一切,她求的,不过是儿子的「生」。

  两位母亲,站在同一个立场,做着绝对对立的两件事情,那种冲突感,直接带来观影体验的爆炸。

  几位主演演技在线,说实话这样的电影看起来很难不爽。但更爽的在于,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让作为观众的我觉得自己很聪明。

  剧情紧张刺激的同时,又用众多的细节、意象、线索、反转把整个故事包装得可玩性极强。

  他不故弄玄虚装腔作势,而是把解谜的钥匙放在那种不太明显但又情理之中的位置,细心一点立刻就能攥在手里,对电影节奏的把握非常到位。

  像是中等难度的密室,通关之后有一丝小小的成就感,这是我在近几年的电影中比较少见到的。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2】

  接近影片的最后,当肖央饰演的李维杰站在镜头前说出“真相”时,相信很多观众会和我一样发出疑问:与其如此为何不一开始就认罪,现在这样不是白忙活了一场吗?

  同行的朋友劝我:不然的话这电影要怎么演下去,你何必这么较真呢?正如肖央在片中那句已经走红的台词:“只要你看过1000部电影,就会发现这世界上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 我也想说的是,只要你看过足够多的电影,就知道这样的设计并非只是要让电影“演下去”这么简单。

  这一切要从李维杰这个人物塑造说起。从那位黄毛同事的话中,你便知道他小学都没毕业,从那位警察的报告中,你也可以知道他没有父母从小就是孤儿,正是这些经历让李维杰更加珍惜现在的家庭,也更加看重孩子的教育,然而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三观也正在形成当中的大女儿却成为他的一个难题。

  想必很多穷苦出身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经历:会嫌弃自己的父母,抱怨他们不能给自己更多,特别是在和同龄人的对比之后,这种情绪可能就会愈发强烈。而这其实是一个相当危险的讯号,如果处理不好,不但和父母之间的距离会越发疏远,甚至有可能会误入歧途,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小学时明明成绩很好,可到了中学却逐渐变成了另一个人,因为他们是没有办法独立迈过心中这道坎儿的。当然也有些幸运闯过这一关的人,但他们却也急切想要和过去的自己切割,终身无法以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活着。

  而面对同一屋檐下却越来越陌生的孩子,大多数父母通常却是无能为力,片中的李维杰同样如此,忍痛掏了参加夏令营的钱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解决他和女儿渐行渐远的内在问题,在女儿眼中,他变成一个一无是处的小气鬼,形象越来越卑微。而看到女儿怒气冲冲的背影,他也是束手无策只能是一声叹息,他无法在女儿心中树立起一个伟岸的形象,也无法将父爱有效地传递给女儿,这正是他痛苦的根源所在。

  所以,当“处私刑”意味浓厚的“误杀”发生之后,李维杰的第一反应是要保护家人保护女儿,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也有一种“证明自己”的强烈潜意识在驱使着他。正如影片最后李维杰在警车里那番独白:“很遗憾重新拉近彼此的距离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但我希望这件事让你真正成长起来。” 他所做的这一切,正是为了让女儿可以感受到父爱,同时重新树立自己在女儿心中的形象。而编剧和导演也正是用这样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告诉我们:有效沟通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共同的责任,不要等到悲剧发生时才悔不当初。

  而李维杰最后的自首同样是基于此。无论是拒绝接受布施的僧侣,还是高高耸起的佛塔,仿佛都在告诉他“人在做天在看”。李维杰是一个好人,所以尽管他能骗得了所有人,但终究还是骗不了自己的良心。同时他这么做也是要给女儿看:哪怕你有一万个正当的理由,人终归还是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这一次父亲替你扛下了,但你也丢掉了最后的保护伞,接下来的路必须自己去走。当然这次“瞎折腾”还顺带解决了黑警,摧毁警长丈夫的选情,这些可以说是边际效益了,所以无论如何李维杰都没有“白忙活”一场,这样的结尾处理比简单加一句字幕应付审查可是要用心多了。

  而亲子关系这个话题,除了在李维杰“正义”这一方得到展示之外,在陈冲饰演的警局局长拉韫代表的“邪恶”一方身上也得到了对立的展示。和一无所有的李维杰相比,权贵家庭的拉韫则拥有一切。一边是李维杰舍不得3000块给女儿的夏令营费,一边是拉韫给儿子买了汽车,一边是李维杰为了保护女儿舍身取义,一边是拉韫为了儿子以身试法,同样都是不择手段,但她和儿子的关系,有比李维杰和女儿更亲近吗?答案当然是并没有。可见,金钱在亲子关系中虽然重要,但绝非是最重要的。看了1000部电影的李维杰可,以发现世界上没有什么离奇的,而我们看了一部电影也该多少明白一些道理。

  当然本片引发的疑问远不止这一个。谭卓饰演的妻子问丈夫,为什么不把换尸体的这件事告诉自己,肖央饰演的父亲回答道:“我没有什么本事,能做的,只有挡在你们前面。”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不能说他是撒谎,但至少是没有说出全部实情。因为尽管预演了许多遍,但李维杰深知不可能万无一失,特别还是二女儿更是如此,毕竟小孩子有太多的不可控性了,所以他必须要瞒着她们,这也是他最后的一道防线。

  至于死者的尸体究竟藏到了哪里?我倾向于还在那口棺材里,在原有的遗体下面,否则以李维杰的一己之力,似乎很难做到人不知鬼不觉。至于开棺当天下的暴雨,让其他人都忽略了棺盖上的血迹,警犬也无法正常工作,也算是“苍天有眼”帮了李维杰一个忙,也是编剧合理的戏剧化处理。不过后来和豆友讨论后觉得,还是扔到了新的施工地点埋在了地下比较合理,影片中也给出了他去铺光缆时盯着看若有所思的画面,唯一的疑问就是他如何做到转移尸体的?

  除了令人感慨的亲子关系外,本片最成功的地方,还在于它出色完成了一次商业类型片的尝试。监制陈思诚尽管有同为罪案题材的“唐人街系列”成功在先,但毕竟还是更偏向于喜剧风格,然而《误杀》则截然不同,它是依靠故事和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而且几乎没有车战枪战这些动作戏,完全仰赖于场景切换和演员表演,依然能做到让人时刻提心吊胆,从这一点讲导演已经成功了。

  说起表演,肖央让我大吃一惊,看来即便是离开了喜剧,他依然是一个好演员。当然最让人大呼过瘾的还是陈冲的表演,她不但张弛有度细腻过人,而且十分有层次感,在丈夫和孩子面前的温柔,在警队下属面前的严厉,在审讯犯人时的狡猾,在恳求对方说出真相时的悲戚,她总是你能准确地展示这个角色复杂的每一面,所以还是希望陈冲能多演戏啊,尤其是主演电影!

  不知道《误杀》能否衍生为一个IP,但从开头和结尾来看,至少续集并非没有可能,希望到时候陈冲可以卷土重来,这一部里肖央和她虽然为男女一号,但两人其实并没有太多对手戏,所以不负责任地畅想一下:李维杰逃出监狱,拉韫东山再起,两人在亦正亦邪中继续过招,新仇旧恨接踵而至,是不是听着就有点激动呢!

  《误杀》电影观后感及影评【3】

  “国产、翻拍、犯罪”,近几年贴着这些标签的电影屡见不鲜,卖相看着都不错,但到最后,没有谁真能博得一个叫好叫座的结果。

  《误杀》算是突破了这层无形“界限”,它或许不如原版《误杀瞒天计》那样精巧、凌厉、畅快,但它在原故事基础上做了许多富有成效的加法,譬如人性挣扎、譬如社会缩影。

  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初次执导长片的柯汶利,居然能使用那么多技法去实现那么多想法,且不说完成度有多少,光是此能力就足以另眼相看了——比如让观众绝对无法忽略的“羊”。

  能做到这一切,都离不开那份对“电影”的热爱,而“热爱电影”恰恰也是《误杀》的看点之一……于观众们而言,这样用心的创作者越多越好。

  故事发生在有些“架空”意味的泰国村镇,男主角李维杰是个不算移民的移民,父母早年死于暴乱,他从小以孤儿的身份长大,成家立业后守着妻子阿玉和两个女儿,过着清贫拮据、知足常乐的小日子。

  李维杰和万千男人一样,有着大同小异的“中年危机”,尤其是上高中的女儿平平与自己日渐疏远,他察觉到了这份生疏,却总是无可奈何,无法改变。

  此外,李维杰还是个妙人,力所能及惠利旁人之余,平时没什么不良嗜好,唯独酷爱看电影,小学都没毕业的他,通过多年观影延展了自己灵魂的宽度和深度——近一年观影量达800多部,李维杰绝对是超级资深影迷。

  对喜爱电影的观众来说,这是个能拉近距离的亲切设定,那句“当你看过1000部以上的电影,这世界上压根就没有什么离奇的事情!”成了许多人最喜欢《误杀》的台词,而拉韫那句“给我查他一年的观影记录!”更是让我情不自禁笑了好久……

  然而,李维杰又是“听过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典范,他自认没什么本事,最后能做的,就是依靠自己仅有的“经验”挡在妻女面前。

  和李维杰棋逢对手的警察局长拉韫,一定程度上与他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信奉破过上千个案件的经验,同样会为了孩子不顾一切,又同样在愤怒、仇恨、愧疚中迷失。

  《误杀》把“麦高芬”(指电影中推展剧情的物件、人物或目标)玩到了极致,据我统计,电影中先后出现了8次与羊相关的场景或线索,把它们贯串起来,也就理解了主题和角色。

  影片的英文名叫《Sheep Without a Shepherd》,直译为“没有牧羊人的羊群”,意译为“群龙无首,乌合之众”,刚开场就是黑暗中的一声羊叫,这也为整部片子打下了基调。

  第二次出现羊,是李维杰去寺庙里祈福布施——李维杰信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乐善好施,僧人背后的羊意喻着他良善的本性。

  第三次出现羊,则是在李维杰沉车灭迹的时候——羊群和牧羊人意味着目击者,李维杰恐惧地躲避,象征着他本性的抽离。

  第四次更明显,李维杰正盘算换地抛尸,碰上了恶警桑坤前来报复生意伙伴,一番争执后,暴怒的桑坤打死了身边的羊,李维杰也借保护妻女之名,彻底踏入了“恶”的领域。

  第五次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羊是种群居动物,视力极差,当它们单独行动时,很容易被肉食动物捕食。”此时李维杰已经千叮万嘱,确保家人们别在警察审讯时成为“独羊”。

18489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