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作文指导参考(2)
指导学生选择引述作品中的有关内容,通过分析议论然后亮出自己的感发点,以增强习作的说服力。要特别提醒学生引述作品是为证明感发点的来历服务的,引述要有选择,要简练,切忌写成原作的“故事梗概”或“主要内容”。如写“《周恩来》观后感”,在简略的引述周总理到农村去访贫问苦、到工厂去视察生产、到地震灾区指挥抗震救灾、在病重住院期间还坚持批阅文件的感人情景后,再经过一番分析议论,然后亮出感发点:“周总理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呀!”别人观了会觉得习作的感发点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再如,写“观《小珊迪》有感”,在简略地引述小珊迪为了让弟弟吃上一口面包央求“我”买他的火柴,在找零钱回来的路上被轧断了腿,还让弟弟给“我”送零钱,临死前还挂念他弟弟谁来抚养的事迹以后,再分析议论,然后说小珊迪是个诚实善良的孩子,别人观了会信服。
五、立足感发点引申联想
指导学生在亮出感发点后,再联系社会生活中类似的或相反的事例、现象,展开分析议论,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事例、现象可以是自己的,可以是他人的,可以是家庭的,可以是社会的,可以是古代的,可以是现代的......如看华君武的漫画《假文盲》写观后感,可经过引述漫画内容和一番分析亮出感发点:“假文盲的行为危害了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在此基础上联想到社会上一些人随地吐痰践踏草地不走斑马线等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并分析议论他们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又联想到小同学在乘车时主动为老年人、孕妇让座的事例,与前者进行对比,然后进行褒扬小同学的高尚品质。这样以来,不仅文章的内容丰富了,而且有了针对性,有了现实意义,感染力就增强了。
六、结尾注意强调、升华感发点
指导学生在全文结尾时要注意强调和升华感发点:如“观《匆匆》有感”这样结尾:“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时间。”强调了“应该珍惜时间”这一感发点,点明了中心。再如“《小兵张嘎》观后感”这样结尾:“嘎子凭着机智勇敢战胜了敌人,他是一个小英雄。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遇到种种挑战和考验,也需要像嘎子那样机智勇敢。”既提到感发点——嘎子机智勇敢,又说到自己在生活中需要嘎子的机智勇敢,从而升华了文章的中心。
写观后感观后感是一项难度较大的训练内容,但教师如果能这样训练数次,学生就能初步掌握观后感观后感写作方法并形成一定的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创新,学生一定能写出合格的观后感观后感。
观后感作文范文4
第一部分,由观而引出感,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看了什么影片,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第二部分,具体谈感受是什么。我们观书看电影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观者。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电影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第四部分,文章的结尾,要对全文内容做个收尾总结,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从以上四个部分的写作技巧中可以看出第二和第三部分应该是观后感类作文内容最丰富最精彩的地方,开头简单明确的引出下文即可,结尾呼应文章中心。方法简单,关键在于运用。还请同学们掌握方法后多多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一定可以运用自如的。
观后感作文范文5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观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将重点放在一个“感”字上
不少同学开始写观后感,往往将“观”的内容写得很长,总爱把故事情节从头到尾加以介绍,生怕观者不知其内容,而发表“感”的文字却很少,如一个同学在写《一个独生女的故事》观后感时,先将整个故事从头到尾讲述了一遍,先写张鸣鸣如何品学兼优,再写张鸣鸣的父亲突然去世,母亲因承受不了这一打击而重病缠身;接着写张鸣鸣从自己学梳头开始,怎样担负起繁重的家务,接受一个个严酷的考验,然后写她在社会的帮助下一天天长大。最后结尾时才写到:我要向张鸣鸣学习,不被困难所屈服,从小要学做自己能做的事。针对这样一篇结构的观后感,我首先肯定他看得很认真,记住了影片的情节,但从观后感的文体要求上看,是不合格的。因全文只有最后一句“感”,虽然这句“感”的内容贴切,但文章没抓住“感”这个重点,写偏了,好像一篇电影内容简介。我强调学生应以“感”为主,从文字上看,“感”的内容大约占影片主要内容的四、五倍。文中适当引用影片内容,是为“感”服务的。因此,引用电影内容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具体叙述,更不要什么细致的描写。观看了《伟人爱迪生》后,我要求学生:谁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有个同学说:本片主要讲述爱迪生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打扫地下室的清洁工成长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个学生补充说:主要讲了他发明电灯的事,他给全世界带来了光明。我将两位同学的发言进行比较:前者准确些,后者只是无数发明中最突出的一项,并肯定他们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然后让学生抓住一点谈自己的感受。如爱迪生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失败的精神,敢于创新的精神等,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克服以叙述故事为主的毛病了,不仅突出“感”字,而且观后能感人。
二、“感”是重点,不等于离开“观”
有的同学写观后感,只是在开头提一下“观了某部影片后,大有启发”等字样,以后就脱离了原片,说上一通自己的感想,牛头不对马嘴,无实际意义。要让“观”和“感”相吻合。如观了《火烧圆明园》,我进行指导后让学生先打草稿,然后收了部分习作,发现有的同学“感”与“观”内在联系不紧,有的根本无联系,他们写了一下影片内容后,就写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在中国烧、杀、抢。抓不住影片的主题思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从中找了几篇写的好点儿的进行评讲、引路。有个叫王天波的同学在题为《落后就要挨打》一文的结尾时这样写到:影片中那几根石柱至今还挺立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仿佛在警示人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接班人,一定要学好本领,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让历史悲剧重演。在这段结尾中,习作者再次将“观”到的“几根石柱”抓住,发表“落后就要挨打”的“感”,使文章全文一体,使“感”发于“观”、“观”服务于“感”。
三、要联系实际而“感”
要写好“感”就该联系实际,深入发挥,把自己的“感”写深、写透。
这里的实际,不是单指自我实际,还包括他人实际,社会实际。
如观了《四个小伙伴》,我让学生说说丁小东等四个小伙伴他们开始错在哪里?你们也有过他们的想法吗?学生讨论很热烈,认为四个小伙伴错在认为只做一件好事就会成功。有个同学说,他自己原来就有类似的想法,每年三月五日,他都做一件好事,他认为自己就是雷锋似的好少年了。还有个同学说,他为班级主动打扫过两次清洁,有的一次也没主动打扫,却还被评为“红花少年”。认为老师、同学们偏心。看了《四个小伙伴》后,他和四个小伙伴一样,都认识到只有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去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看了《林则徐》后,学生认为无法联系实际,我就这样启发学生:你看后印象最深的是哪个镜头?有的说林则徐带领官兵虎门销烟的镜头,大展中国人的志气;有的说,当时的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给我教育最深;有的说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受鸦片毒害,痿糜不振的、瘦骨嶙峋的人们。然后我再要求学生用比较法,针对现今社会,看是否有类似于林则徐这样有民族气节或与此相反的人。什么东西给现今人们带来精神和身体摧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这样,学生马上想到了电视上披露有的海关把关不严,让一些走私物品进入中国,有的想到了社会上的吸毒现象和不健康的游乐场所,同学们畅所欲语,仿佛一下子有话可写了,一个同学在《观林则徐有感》一文中这样写到:“……在18世纪,鸦片使我们国败家亡,但可悲的是在二十世纪的今天,吸毒的现象又有抬头,有的因吸毒走向犯罪,家破人亡。我们青少年一定要认识它的危害,如发现吸毒、贩毒现象要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同时希望我们的海关把住家门,不让毒品再次蔓延。
观后感作文指导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