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2)
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讲的是清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故事,不过我相信和现在的历史剧相比,它更有可信性,相对来说更贴近历史。电影采用最原始的镜头和方式,没有滤镜没有特效,却很真实的表达了溥仪的一生,甚至你可以透过镜头感受它的心情。电影长达两个小时四十分钟,和一般的电影比长一点,但如果你想这么长的时间表达的是一个人的一生,也就觉得不那么长了。
追寻历史的进程,慈禧去世前将溥仪接进宫,三岁的溥仪登基,它的儿时过着优渥的生活,一群人围着他,哄着他,以他为尊,没有小伙伴,不能同自己的的父母直视,见面也是有时间的。后来他有了一位老师,来自英国,给他带来了很多外面的新鲜的东西,这是的溥仪开始长大了,对外面的一切感兴趣,却不被允许出紫禁城,因为外面已经是民国了,这是他的母亲因食用鸦片过量死亡,他不被允许出去,第一次他觉得皇帝这个位子并没有实用,后来他的乳母被人偷偷的接走,因为那些人希望他生活的更健康,溥仪在长长的走廊里面追,高大的宫墙将他阻隔在里面,他却不能挽留,自己的母亲,自己的乳母,到后面甚至的自己的皇后,妃子。
和文绣、婉容成亲的溥仪,成为一家之主,不过在这个紫禁城他依旧没有实权,后来他们三个被军阀赶出紫禁城,委居天津,这时的他参与各种社交聚会,自小接受新文化的他,熟练的掌握英语,就在这时因为被冷落和失意,文绣将自己离婚登报,离开文绣的溥仪开始自己就的生活,如常人一般为了生活忙碌,找了自己喜欢的人,直至去世。
溥仪婉容两人随后去了东北,在日本建立的伪满洲国下成为傀儡,婉容与人私通怀孕,孩子在出生时就去世了,随后婉容离开去暖和的外地修养,溥仪不知道他这是最后一次见到清醒的婉容,之后的婉容因为孩子的事受到打击,加之之前对鸦片吸食的积累,最终神志不清,随后去世。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5
电影的第一幕,是溥仪在候车站割腕的情景。
画面切到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临近驾崩时,年幼的溥仪被从家中带至皇宫。至此,他便被封为皇帝,万历皇帝。他走到父亲身边:“阿玛,回家吧。”可他父亲只是对他重重地磕了个头。
登基仪式上,紫禁城内满是大臣、太监和宫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听到了蝈蝈的叫声,他穿越人群,循声来到一个太监面前。太监满脸谄媚,递过装了蝈蝈的罐子:“若皇上喜欢,这就是皇上的了。”这时,他三岁,眼中只有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六岁,与皇弟练字时,皇弟不小心说出口:“你已经不是皇帝了。”在溥仪的追问下,皇弟带他爬上皇城的屋顶,只见一群卫兵护送着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大总统登上城阶。“我还是皇上吗?我不明白,我一点儿也不明白。”少年,听到城外学生因割让土地而起义的呼声。学生们很气愤,他也很气愤,可他不被允许踏出城墙外一步,即使是他亲生母亲过世也不能过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监烧了账本。
之后,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可笑的是,他没有死在火车上,还有更多的屈辱等待着他。
所有他爱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都对他紧闭。
儿时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赶,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亲去世,他骑自行车想出城探望却被哨兵拦在城门。他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婉容皇后离开,他起身追去,却只看得轿车的背影渐渐远去,大门慢慢闭上。不论友情、亲情或是爱情,刚尝到拥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剥夺。他寂寞,他实在是太寂寞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电影结尾时,故宫管理员的孩子问:“你是谁?”“我是中国的皇帝。”孩子无邪:“如何证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过栏杆,从皇座下摸索出一个竹罐,像孩子一样笑着递给了小童。小童诧异,打开破旧的竹罐,竟有蝈蝈从里头爬出,唱着当年一般的欢快的歌。回头溥仪早已不见人影。
魔幻现实的手法,把时间拉回他三岁时,从太监手中接过竹罐的那一刻。可这之间,不知已经过了多少韶光,好像这一切都如一场幻梦。那是他与那个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几年,也不过如蝼蚁。
他就是这竹罐里的蝈蝈,从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这皇宫之内。最后蝈蝈爬出,获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纵然贵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顺着历史的江流而游,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他什么也不能改变。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回家都需要买门票的人,如何不让人感慨。
末代皇帝电影观后感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