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观后感1500,谁能给我一篇关于 读《离骚》的读后感
推荐文章
离骚观后感1500目录
。
在观读《离骚》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屈原对于国家及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和痛苦感悟。通过对于历史的回顾和对于现实的反思,屈原将自己深深地融入到了这本充满哲学思考的诗书之中。
。
《离骚》中的许多意象深刻而富有象征意义,如“九州生气”,“谁谓河广”,“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些意象都在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屈原的思想。
。
此外,我认为《离骚》所传递的最重要的思想就是“道”和“德”。屈原在诗中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同时也表现了对于道德沦丧带来的悲痛和对于道德重建带来的期望。这也是传统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
《离骚》读后感1000字

一卷繁华——读《离骚》有感
我无论如何去追索,“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的极为拙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献给屈大夫
从青铜铭文到汉代书简,由篆刻到碑拓。
我深爱着可以称为一卷繁华的《离骚》。
它灵动,能够飘进人们的脑中,呈现出浩瀚的长流;它消瘦,全篇写就可以收入一卷之中,展露其丰蕴的星空。
它如美酒醇香,如花香沁人。
每每读罢,都会赠你一卷繁华,让你如沐春风。
当渐沉的暮色爬上屈大夫紧皱的眉头,红霞中却只能透出悲寂。
明明是一个夏日的夜晚,为何从诗的这一篇章里读出了秋的影像。
于是“制芰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可仍然不能拂去萦绕在心头的烦躁。
风声猎猎,心也仿佛将被撕裂。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身畔是郁郁青青的岸芷汀兰,屈大夫那孤独清高的背影,伫立其中。
从诗句流入了我的血液,一瞬间途经了四肢百骸,直击了灵魂的那种沉痛,是屈大夫的祖国河山所不知道的。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像甘甜的泉水,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屈大夫那颤颤巍巍的手,执笔在竹简上舞动,千年以后,《离骚》如庄周化蝶一般变成瑰丽。
只是“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形容枯槁的屈大夫,今夜是不是又隐没在这一卷《离骚》的那块高地,独自悲痛。
又是一个黄昏,绕过《离骚》的湖畔,波光粼粼,莲塘里轻歌曼舞的,是朵朵鲜绿的诗句。
其实,屈大夫也曾是风流倜傥的,有如他笔下的名花香草,傲岸高洁的品质注定他要受人诬陷,“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备受排挤的他将根深深扎入文学创作的土壤,于是枯萎的生命伸出了一枝枝,长出了一叶叶,枝繁叶茂。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凝聚着忧国血泪和远大抱负的文字,给了屈大夫动力,让他与坚守品行融为一体。
阅读《离骚》,吟诵《离骚》,我看到了一个浪漫的屈原。
待到采撷附着晨露的花朵,屈大夫的衣裳不经意沾染了荷香,无论是年少时的风光,还是及暮时的悲凉,屈大夫始终是一个浪漫的人。
穿过迷雾层云,我走过《离骚》的无人巷陌,遇见了躞蹀着的屈原。
这时的他已不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人,心忧天下。
他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史官,激浊扬清;是“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勇士,斗志昂扬;是“亦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英雄,大义凌然。
然后以身殉国,自沉汨罗江,壮哉慨哉!这只有阅过了《离骚》,读懂了《离骚》,才能懂得屈大夫长存于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不随时光流逝而泯灭的伟大品格。
可流金的文字最终沉入历史长川的河底,外表被淘洗的朴实无华,《离骚》缄默着,有如屈大夫当初面对整个楚国江河日下的寒彻心扉。
但《离骚》仍像一株凌寒独自开的冬梅,傲立着。
其实繁华丛中的一卷《离骚》,盛放着自由、友善、爱国……它让屈大夫的精魂苏醒,让历史鲜活,也潜移默化地陶冶着我们。
仍记得浮沉于人世的另一端,不染纤尘的《离骚》,仍坚守着一份初心,仍热爱深层阅读的我们,是多么可珍。
像隔着时空,与屈大夫相识相知,同样是固守本真。
《离骚》是屈大夫千年前的深情告白,经历年岁风雨的洗礼,辗转了整个历史的角落,以一种质朴自然的样子缓缓讲述着令人为之掬一把热泪的故事。
阅读屈原,阅读《离骚》,阅读书籍,就是在阅读一种伟大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将激励着一代代人奋力前行!读《离骚》,在悲喜中寻找;读一卷繁华,做最好的自己!
谁能给我一篇关于 读《离骚》的读后感

《离骚》读后感(一)
小时候,不读屈原的诗,但不会不知道他的故事。
读了《离骚》的前半部分,心里一直觉得有什么在抖动。
也许,冰冷的文字背后,隐藏的是诗人火热的心。
曾经多少次失去了方向,曾经多少次破灭了梦想。
他毕竟没有被现实击倒。
他不能成为历史上的政治家,就要成为伟大的诗人。
香草美人,讲述着他自己一段段不得志的往事;琼枝玉树,勾勒出他那清瘦的轮廓。
曾经,是那么的踌躇满志。
后来,就只有失意,只有落魄。
一切的一切,违背了他的本意。
愤怒、烦恼、失望,每一个失败者都会经历的心灵痛苦,令他刻骨铭心。
他只有在竹简上、绢帛上写出自己的苦恼,留给后人。
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或许还日思夜想,想着君王有一天会醒悟。
然而,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他真的绝望了。
他无法挽救国家,无法使国家强盛,只有看着国家走向毁灭。
他也不是没有过彷徨的时候。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既然无法改变,只有选择遗忘。
他想尽办法远离这个圈子,然而,他最终回来了。
对于他而言,是否能够有所作为倒在其次。
重要的是,离开并非是他的本意。
在人的心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思想斗争。
是否有过急流勇退的想法,是否成功,都不是评价一个人物的关键。
信念,才是人心中最强大、也最可怕的力量。
而屈原,是一个有信念的人。
他有信念,然而无法成功。
失望、痛心,在这个时候达到了极致。
徘徊着,只有一束束美丽的香花,可以略减他的痛苦和失落。
换一个角度来想,如果屈原能够顺从一些,或者能够注重一下与那些小人的交往方法,或许就能免于灾难。
然而,他根本不是那样的人,做不出那样的事情。
他是宁折不弯的人,在他眼中,那不是圆通,而是鬼鬼祟祟、违背原则。
他是一个坚定的人,但因为他只注重自己的坚定信念,所以只能一事无成。
既然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就只能逃避。
在流放的路上,他开始吟诗作赋。
每一首诗篇中,都渗透了几许苍凉和悲壮。
或许,是现实的失意,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千古留名的诗人。
历经千年以后,再读他的作品,不知道该做何感想。
他是幸运的,他写出的诗篇流传千古;但他又是不幸的,终其一生,他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
读了楚辞,我最想探索的一个问题,就是幸福是什么样子的?幸福,也许不只是流芳百世、升官发财。
幸福,就是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读《离骚》有感

《离骚》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真实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象。
以下是为您整理的“读《离骚》有感”,供您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读《离骚》有感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所作;离骚;是现存第一篇宏伟壮丽的抒情长诗。
诗人思想的灿烂光芒闪耀在全诗的字里行间。
屈原在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
经过这一系列的政治实践,认清了楚国的发展前途,在于富强与独立,这就是他所谓的美政。
他希望楚国能够沿着这条理想的道路走下去,达到最终的强大。
屈原具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但现实世界的黑暗使他只得把自己不能实现的;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寄咏于诗。
美政理想的崇高目标是实现大一统,诗中所描述的上下求索,四方神游的所在,几乎包括神话传说中整个中国的辽阔疆土和广大空间,这正是作者向往一统天下的形象表现。
同时他又为祖国积极培养人才;余既滋兰于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他设想一个圣君贤陈相结合的政治局面;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可是楚国的贵族政治已日趋没落,楚怀王及其子襄王都是昏君,秦国张仪以重金收买了嫉妒屈原的大臣及怀王的宠妃郑袖,造成了一个全面的政治攻势。
他对混沌的政治局面加以斥责,不顾遭到更严峻的迫害。
;亦与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而转念一想,,又何必死呢。
不如;及行迷之未远;,;退将修复吾初服。
但屈原毕竟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无法面对混浊不堪的局势退而独善其身。
朝廷中没有同道之人,就连自己最贴心的女伴也劝自己明哲保身。
现实中他是如此孤独,无处申诉内心的忧愁和痛苦,无奈之下,;就重华而陈词。
他的心绪仍不见平静,他仍旧一再抽泣,;沾余襟之浪浪;。
这泪是一个充满理想抱负的男人在理想破灭之时,在失意、悲痛、被世界遗弃之时流下的泪水。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屈原回首再回首,拭泪又拭泪,最后终于抱起岸边的一块记录了楚国建国、辉煌、中落的历史的江石投入了奔腾怒吼的滔滔江水。
天地不言,唯有江水呜咽。
历史并不为一个悲愤文人的死而有所改变,但屈原在满怀绝望投江的刹那,心中是否有一丝解脱,是否闪现过一丝希望的火光呢?
我精心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