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浮士德读后感600字

关键词: 浮士德读后感,浮士德,读后感
炎辉0 分享 时间: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浮士德读后感600字,仅供参考。

关于浮士德读后感600字1

《浮士德》这部史诗般的巨著,是德国伟大的思想家、诗人歌德倾注了六十年心血完成的。以前我读过,由于内容的博大精深、跳跃性的思维、典故应用较多,造成了阅读上的障碍难以读懂,就半途而废了。当今人们读书的状况,如《浮士德》舞台序幕里所言:民众未必惯读第一流的佳作,却乱七八糟的读得太多。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要读书就必须读一流的,翻阅十本平庸的书,不如用心读一本经典。正巧,我在图书馆看到了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一翻,文笔还可以,那就先易后难吧。于是,在熟悉了基本内容后,再细细的拜读原著。谈几点自已肤浅的体会:

本书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主要塑造了两个代表性的人物,一个是代表正而形象的浮士德,一个是代表恶的反面形象的魔鬼非斯特。浮士德是生活在中世纪的一个饱读诗书的博士,长年枯燥的书斋生活,使得他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但他的骨子里依然透着追求真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魔鬼与上帝打赌:上帝认为,虽然人类会不断的犯错,但他们是积极进取、永远向上的。而魔鬼则相信,施展他的魔力,用、权势、财富、名誉等能引诱人类走上怠惰、堕落的道路。于是,魔鬼与浮士德签约:浮士德活着时,魔鬼永远是他的仆人,满足浮士德的一切需求。但只要浮士德在表示满足的一瞬间,他的灵魂就归魔鬼所有--永远做魔鬼的仆人。于是,人、恶魔、天使、幽灵、普通人,在人间、天堂与地狱间,演绎了一场跌宕起伏,诱惑与反诱惑的如梦似幻般的悲喜剧。

恶魔非斯特能说会道,还能声情并茂地唱歌。他语言诙谐、生动,满嘴尽是鲜活的俗话,油腔滑调的俏皮话迭出,冷嘲热讽,嬉笑怒骂,极尽能事。他机智、聪明,善于应变,也许用狡猾一词来形容更为贴切,毕竟他是恶魔呀。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在底层老百姓生活的酒店里演唱的那首《跳蚤之歌》,他将深得皇帝宠爱的贪官污吏比作跳蚤,揭露了他们欺压百姓,胡作非为,以至于一人当官,鸡犬升天的丑恶嘴脸;对德国封建专制的朝廷进行了尖锐、粗野的讽刺。

魔鬼常常正话反说,真亦假来假亦真,不禁令人捧腹。通过神气活现的魔鬼,《浮士德》对大学课程的僵化、学者的迂腐、教会的黑暗与教士的虚伪贪婪、官员们无官不贪、皇帝的昏庸无能、封建专制的荒唐腐败等进行了无情的讥讽与批判。魔鬼的戏弄嘲讽,将中世纪丑陋的社会现状和盘托出。让我们加深了对黑暗的中世纪的了解。言为心声:其实质是歌德借魔鬼的嘴,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仿佛是作者的代言人。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角色;当然,他的本质还是恶的,常常表现得冷酷、疯狂。

《浮士德》是诗剧全篇都是由不同体裁的诗歌组成的。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诗剧。去年在阅读《世界五千年》时知道:在古希腊,看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无论贫富,几乎所有的公民都常常看戏。为了讨得观众的欢心,剧作家们总是苦心孤诣地揣摩剧中的每句对话,细心构思每一个故事情节。因此,每一个词句都那样优美,每一段对话都安排得非常巧妙。古希腊的剧本都是用通俗的诗体写出来的,那时培养了大批杰出的悲剧家和喜剧家;古希腊开创的戏剧,奠定了西方戏剧艺术的基础,并一直延续至今,可见西方戏剧的历史源远流长。

《浮土德》原作是为在剧场演出的多幕诗剧,整部书都是用各类诗歌来演绎的。中文版有几种:有全部是诗歌版的。我读的是散文版:将德国的诗歌用流畅、优美的散文来体现作品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可见难度有多大!原著中的很多情节来自圣经、希腊神话、洲古老的民间传说,故而俗语、典故、明喻暗示颇多。译者知识广博、文字功底扎实、贴切翻译,常常让人感觉仿佛是在欣赏鲜活、诙谐风趣的中国元曲。为了让读者顺利的阅读,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每一幕戏都有简明扼要的解说,画龙点睛的剧情分析,注释详细,往往带着自己的独到见解。为了加深对原著的理解,很用心的附上一些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如借鉴、引用德国专家们的见解。用心良苦呀,这二百多页的注释占原著三分之一的篇幅,让我们获取了很多哲学、神学、风俗、历史、艺术等知识,受益匪浅。真是要感谢这位非常敬业的译者。

对我来说,通过阅读这些高品位的著作,用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与观察世界的眼光。后来发现,一旦基本读懂后,再结合注释,一幕戏,一幕戏的慢慢欣赏剧情、细细品味语言,越来越品出点味道。渐渐的,开始脱离注释,全身心的沉浸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剧情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德国剧场。深感《浮士德》犹如中国的《红楼梦》,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收获。

这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浮士德》,从1994年第一版至2016年,21年中13次印刷,一共才发行近六万册。这位译者为此付出了太多的心血,而经济收入寥寥无几,与一些金玉其外炫耀一时的畅销书不可同日而语,只有经典才能永垂不朽于。

这部不朽的诗剧,主要塑造了浮士德,一个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由于不满现状,进而竭力探索人生的意义。剧中,魔鬼靡非斯特使用魔法引诱着浮土德,先从小世界的沉迷酒色,到大世界的官场、战场、直至改造自然、为民造福,上天入地、惊心动魄,从这种种奇特的人生体验,塑造了个不断探索人生真谛,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形象。

浮士德说:“我只是匆匆走在这世上,任何欢乐都抓紧尝尝,不满意的立刻将之抛弃,抓不住的干脆将它释放。”他认为,人生就是不断的体验,不断的追求,永不满足!这,也许就回答了,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魔鬼非斯特也说:“如果你不走错路,你就不会明事理。”与我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相吻合。魔鬼竟然也说出了人话?其实,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坏人之分,在人性中,也是善恶共存、共生的。歌德凭借这两位主要人物,道出自己的理念:只有努力,人不怕犯错误,但怕不努力!言外之意: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人活着,就要不断的追求;如果追求停止了,生命的意义也就结束了。这仅仅是我自己肤浅的理解。

关于浮士德读后感600字2

《浮士德》是歌德用六十年时间铸成的大作,全书以剧本的形式讲述了浮士德一生的奇闻异事,其中对话犹如诗律,时而激荡时而温婉。浮士德是个传奇的人物,他与魔鬼梅菲斯特定下契约,用灵魂做赌注,若他被享乐所迷住,对某一瞬间说出:“停一停吧,你真美丽。”他就甘愿毁灭,他的灵魂将堕落,恶魔将给他的灵魂套上枷锁,置于魔鬼的桎梏。而这一生的赌约,也是让浮士德不断学习、不断净化的过程,从迷茫中醒悟,从黑暗中升华,忏悔自己的过错,从堕落边缘得到救赎。经过这些历练,最终浮士德的人格将得到完善,他也登上了更高更美好的境界,魔鬼梅菲斯特终究夺不走人性的美好善良。

天主认为:“人在奋斗时,难免迷误。”浮士德就曾误入迷途,但此后也受到内心谴责,忏悔自身。就如悲剧第一部中,他受梅菲斯特诱使,返老还童,爱上格蕾辛,却酿成了格蕾辛悲剧,与她幽会,让她给母亲安眠药却意外害死了母亲。其中歌德在梅菲斯特的语言中就善用典故讽刺当时社会的麻木,以及不良现象,或者说,这整部作品中就有歌德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当时社会的鄙视与不满。就比如情节中后来格蕾辛因惧怕生下私生子后要收到的耻辱而溺死了自己的孩子,遭法院审判,格蕾辛被绞死。而当时确有这条法律:少女私通要当众身穿囚服对神父忏悔,于是因害怕羞辱而杀死私生婴儿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歌德后提议废除了此法。

在《浮士德》中,象征隐喻和铺垫的手法也有巧妙运用。在浮士德问梅菲斯特有没有礼物让他送与情人,梅菲斯特说:“我确实看到一件东西,像是穿着珍珠的丝线。”他的话暗示了格蕾辛在不久的将来将会被处于绞刑审判,丝线象征处刑的绳子,而珍珠象征着眼泪。

作品中,歌德常涉及到神论,引用圣经中的典故。故事的起因,天主与魔鬼梅菲斯特打赌,也很容易看出是受圣经《约伯记》中耶和华和和撒旦的赌约启发,不同的是约伯是受苦被苦难考验,而浮士德是受享乐被诱惑考验。

同时,对比手法也被灵活运用,光明与黑暗、真理与世俗、科学与迷信、惰性与追求,其中也包含了歌德的抱负以及理想。

梅菲斯特的奸计,在情感上的诱惑满足,以悲剧第二部,海伦追随儿子的死亡而告终,浮士德对美的追求转而走上社会政治的道路。他为建功立业,杀了无辜老人百姓,他又一次于心不安,受到谴责,愧疚忧愁。但经过这些经历,他开始想建造理想的人类社会,不懈努力,追求通过自身奋斗劳动来造福社会、争取理想。

当这一理想实现,浮士德要对那一瞬间说:“停一停吧,你真美丽。”。于是他便毁灭了。似乎魔鬼得到了胜利,但当时浮士德所说的是他被享乐迷惑,而此时,他是渴望自由,积极奋斗,想继续向前永不停滞。所以尽管肉身不在,但灵魂却得到救赎,他的无私、渴望造福人民的理想是接近天国的境界。

虽说是悲剧作品,但魔鬼并未得逞,浮士德精神永在,不懈追求、争取的热血永在。

关于浮士德读后感600字3

《浮士德》是“天才诗人”歌德毕生的大作,从二十五岁到八十二岁,这部悲剧的写作贯穿了他的青年、中年以及老年时期,是他八十多年的生活和思想的结晶,具有极深刻的哲学内容,充分反映了歌德当时所处的德国社会生活。《浮士德》是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巨著,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189390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