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浮士德读后感
《浮士德》这本书是歌德根据流传于民间的有关浮士德的故事而写成的一部悲剧书籍。那么下面就由小编给大家带来阅读浮士德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阅读浮士德读后感1
荣格曾经这样评价“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浮士德》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它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的四大名著。
《浮士德》是我看的晦涩难懂的几部书之一。经过读了三遍原文,查阅了一些解析,我才看明白了一些。《浮士德》是歌德根据16世纪一个民间传说写成的诗体悲剧。它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主人公经历了书斋生活、爱情生活、政治生活、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业五个阶段。在这些经历中,我看到了一个为不满现实而不断探索人生真理、不断追求的人,他的形象是18世纪德国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他的探索则象征了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初300年间欧洲资产阶级精神发展的历史。
主人公浮士德被塑造成有血有肉,善良与邪恶的矛盾体。他对学识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向魔法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是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探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学的热爱已经不可自拔。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他还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所以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他的精神是向上的,对学的追求和热爱还有希望,都是我们学生应该学习的,我们要和他一样,善学、乐学、爱学。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上进的人,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不断追求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
浮士德的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他塑造的浮士德性格中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歌德认为,沉沦和进取的双重引力在浮士德身上并不对等,他的神性要强过魔性,他本质的、主导性的一面是自强不息、发奋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这就是所谓“浮士德精神”。
善良与恶相生相克,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罪恶时,其实我们已经变成了天使。
阅读浮士德读后感2
在书中浮士德获得了两次生命。但个体的生命终归是有限的,所以注定浮士德不可能追求到人性至善的至高点,他注定沉沦。
可是,在我看来,《浮士德》却是一本充满事物双面与励志的著作。
梅菲斯特虽然是恶魔,但他同时也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即是“为成就大恶而行善的力量”,他没有典型的善恶观,是个虚无主义形象。他玩世不恭,诱人堕落,但他的行为没有违背自然法则。他代表人性的最端点,像一个自负的孩子,把所有人看做是世界级的傻瓜。也许正是如此,梅菲斯特对浮士德而言,不只只是一个引诱自己堕落的邪恶者,他,也是促进自己前进与成长的“力”,是自己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分离的伴侣。
苏格拉底曾说:“如果浮士德是一匹马,那么魔鬼被派遣到世界上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拧‘,职责就是刺激他赶快前进。”梅菲斯特一直想把浮士德引向纯肉欲感官的爱情,但当浮士德被带进玛格丽特闺房,他感受到它的宁静、整洁、满足、贞洁的性格,他的爱情立刻升华为对反璞归真的向往。他还曾到森林洞窟,在大自然中倘佯,抗拒自身的欲念。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是梅菲斯特的引导,浮士德的精神内涵才可以日益深厚,境界才可以提升。
那为什么又说这是一本励志的著作呢?
在浮士德和马格丽特犯罪后,梅菲斯特携浮士德逃离之际,浮士德感受到春的气息,他听着泉水“ 铮铮” 作响,看到小径在山谷中蜿蜒爬行,抚摸着白桦树和枞树的窈窕身姿,他仍然怀有希望,仍然充满着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他没有因过错而自我堕落,他的心仍保存自我和对爱的追求。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它救助。”浮士德临死之时,他是获得了满足,也准备享受着满足的,但梅菲斯特却无法攫走他的灵魂,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浮士德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让他能够忏悔自己的过错,不断追求知识与真理,追求美善的事物,追求高远的理想。“凡是自强不息者,到头我辈终能救”,浮士德最终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当我们沉入泥泞的沼泽时,不要畏惧万变的事物,不要畏惧沉沦,不要畏惧向前,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握住穿梭于指缝的光。
阅读浮士德读后感3
在年轻时,歌德说他的作包含着他生活中的全部欢乐和痛苦,而且完全像靡非斯特一样他是在利用自己的艺术,把自己那恶魔般的本性,自己的那颗灵魂转述给周围世界。“抱怨人类的命运,我已经厌倦于这么做了,我只是在实实在在地描绘人,好让人们从他身上看到自己。如果他们看到以后感到不安,那么怎么办,那就让他们去更加不安好了。”
生命的整和。浮士德老博士在书斋晚年中,只感到迷茫和空虚,那些脱离现实的知识,又只使他获得了一副博学的头脑,却没有使他获得生存的力量,这是生命中的老年。靡非斯特为了获得与天帝打赌的胜利,步步引诱浮士德,将年老的浮士德变得年轻,让他经历了两次爱情、宫廷、美的幻梦,征服自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这是生命中的年轻时代。瓦格纳创造的精神世界是完整且智慧还强于常人,只是没有得到实体的小人,应该算是生命之初。这三部分的整和,创造了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其中的特质内容不尽相同,下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作品以一个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人类对自身的迷惘为启,而这种深省多是人至重重暮年时所发。深思的结果也只能是对生命的无奈。所以,这种自然贴近生活,关于你我的问题让读者也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一起来思考,共同来关注,发现问题,寻求启发。人的一生涵盖了许多,回过头来想想却又寥寥。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达成协调一致,应该说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而理想的“我”越飞越高,让另一个“我”不停地追赶,永远不满足,似乎也永远不会达到理想中的“我”。人们正是这种不断的执着的追求中认识自己。生命在哲学意义上的长短应该是由这种追求所带来的价值决定。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理想,证实价值。
老浮在听到人们拥颂他后,希望以后自己的能力拯救病苦中的人们,他说:“今天即将结束,明天还要开始,假如我有凌霄的翅膀,能去追随太阳,将眼前的景致永远留住,那有多好!可是,太阳不因我的美梦而隐退,肉体不因我的渴求而长出羽翼。精神上的追求和现实中的真实,难求一致呀!”得到美好的东西总想与人分享,看到悲痛的东西总想替人分担,多么高尚的情怀,但你的能力有限,有时只能苦苦承受这些自己压在自己身上的不能让更多的人体味到的美好,让痛苦的人不再伤心的重担。人们苦苦受着精神的煎熬。想行动,却举步维艰。生命的力量告诉我们,仅凭头脑中的所思所想所不能创造一切的,只有行动,才有希望。于是,人们不懈的努力。很多东西,当我们意识到时,已经是时过境迁或者事过境迁,而老浮则算是“幸运”的一个。
魔鬼靡非斯特让老浮返回年轻时代。在靡非斯特的诱-惑下,浮士德爱上了玛甘泪,在他们的美好憧憬中,浮还是失去了她,快乐与享乐不是长久的,人生的终极意义不在吃苦,也不在享乐,而是每一天都比昨天进步。在这个意义上说,就要不断努力,才能找到至高无上的存在,在经历了这段刻骨铭心的痛楚之后,浮士德又重新焕发了精神,他认为活着就要不志追求,不懈努力,那种至高无上的存在才是自己的奋斗目标。这种认识的宽泛性、概念化,不得不说是因为浮士德取得短暂欢乐大受靡非斯特的帮助,没有自己太多的努力,故而这种认识是理想中的境界。
